友人从国内来日本,聚会聊天时,听说我家中有位正在日本上小学的小朋友,便问:“日本孩子是如何接受爱国教育的呢?”

“爱国教育”,似乎是中国人天经地义必须接受的教育。“爱国”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个天经地义的词,是否爱国,甚至是衡量中国人基本道德的一个底线。而故而国内友人有此一问。

中国对于爱国教育的强调与普及,与中国的近代历史密切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史,称得上是一部始终处于弱势的屈辱史,所以,有必要通过爱国教育,来增加对国家的爱与信念。

而日本的近代发展史与中国正好相反,因此,中国人认为天经地义的“爱国教育”,在日本的处境也显得完全不同。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驻日盟军总部不仅监督日本修订了和平宪法,还对于日本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造:通过对于“人性·人格·个性的尊重”、“彻底的民主主义”、“建设和平的文化国家”等教育理念,希望彻底瓦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从根本上消灭日本人国家主义意识。

这份在驻日盟军监督下制定的教育基本法,从1947年3月开始实施起,一直到2006年日本政府颁布新的“教育基本法”为止,在近60年的时间内,一直左右着日本教育界言行、影响着战后出生成长的日本人的思维模式。

在这样的教育方针下,连“升国旗·唱国歌”这种在其他国家理所当然的事,在日本也可以上升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赞成派和反对派为此争论不休,各执一词。日本广岛县世罗高等学校的一位校长,甚至为了是否应该“升国旗·唱国歌”而选择自杀,临终前留下遗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无可选择,无路可走。”

那么,日本是否真的就没有“爱国教育”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日本失去形式上的“爱国教育”,但实质上的“爱国教育”是存在的。而且从移民人数来看,没有接受“爱国教育”的日本人,远比天天接受“爱国教育”国家的人,更爱自己的祖国。

所谓形式上的“爱国教育”,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喊爱国口号、背诵爱国句子、学习爱国文章,宣誓要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保卫国家,时刻记住“我是X国人”,等等这些,都属于“形式爱国教育”。而“实质爱国教育”,是指什么呢?这儿可以举几个例子。

我家小学生在二年级上社会课时,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学校附近的超市参观,在超市里,孩子们知道了食品的进货渠道、食品的品质保鲜规定、过期食品的废弃处理等等,孩子们由此知道:自己所在社区超市贩卖的食品,是安全的、让人放心的。

三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则组织孩子们去了本市的垃圾处理场。在垃圾处理场参观了大半天回家的小朋友,心情十分激动,因为她没想到:为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垃圾处理场对于垃圾的分类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垃圾回收质量,不惜使用人工进行手工选别。看到这一切的小朋友感概万分,回家后十分严肃地对我说:

“妈妈,以后家里扔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一定要仔细分类。那些可以回收的牛奶包装、饮料罐,也一定要记得冲洗干净才能扔。妈妈你不知道垃圾回收场的工人们有多辛苦,我们只要有一次做得不够好,都会给他们添麻烦,增添他们的工作量。”

四年级的社会课,学校老师组织孩子们去的是本市的净水场。参观完整套净水流程的小朋友,从净水场带回家一瓶水,骄傲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这儿的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喝的,是可以放心饮用的安全净水。”

什么是“实质的爱国教育”呢?我相信上面我家小朋友从社会课所学到的东西,就是“实质的爱国教育”: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家里所购买的食品是安全的、自己家里所饮用的水是放心的。还有正确的扔垃圾,所保护的不仅仅是地球,更重要的,是保护了自己所拥有的整洁的居住环境。我相信:这种从孩子们日常生活入手的、有关衣食住行的社会教育,才是真正的“爱国教育”。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国教育也是如此:先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然后懂得爱自己所居住的社区、爱身边的环境和一草一木,最后才有可能将爱扩展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原载《看世界》杂志“辛子in日本”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