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2014年9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这是来自印度人民党联盟的印度总理莫迪于2014年5月26日执政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印度的首次访问。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媒体发文指出,“中印关系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亚洲人口众多的两大近邻,中印两国在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发展都令世界瞩目。两国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印度政体是多党议会选举制,民意在选举式政体中一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莫迪执政以来,其内外政策受到了印度民众的广泛支持。印度民众以非常积极的政治参与姿态投入到本次大选中,登记选民达8.14亿,投票率高达66.4%,二者均是印度大选的最高纪录,大选结果也和早期的民意调查结论相吻合。莫迪时代的中印关系让人们充满了期待但又复杂难料,不过作为一个有很高民意基础和民众支持的总理,其中国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会受到印度民意的影响,同时也会反映出印度民意对中印关系及中国崛起的看法。

   【摘要】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委托亚洲风向标民意调查组织在印度开展了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这也是中国首次主导此类调查。在印度民众眼中,对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当前排在美国之后、十年后则次于印度,总体上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莫迪的外交政策会受到印度民意的一定影响。

   【关键词】中国国家形象 中印关系 印度民众 认知

   “上海调查”:中国首次主导的在印度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委托亚洲风向标民意调查组织在印度开展了有关中国崛起的民意调查(简称“上海调查”),这也是中国首次主导此类调查。自2012年9月开始,“上海调查”项目通过搭载和嵌入关于“中国与亚洲国家发展关系和影响”的六组问题,来考察印度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在亚洲的认知和关系状态。①调查覆盖印度22个主要的州,而东北部的一些小州则被视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调查范围覆盖印度97%以上人口。调查采用面访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的印度公民,数据信息渠道源于印度“国家总选举事务办公室”(State Chief Electoral Officer,CEO)网站,网站上有最近更新的选民登记信息,采用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概率抽样法,通过近一年的调查,在全印度取得有效样本6043个,其中男性占比53.4%,女性占比46.6%;受访者平均年龄为41.75岁,最大者99岁,最小18岁。

   我们设计的六组核心问题涉及四个要素:1)目前和不远的未来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力;2)中国影响力的正面或负面评估;3)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受到欢迎;4)各国民众对本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的看法。这些问题要求民众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但同时也测量了民众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温度”,综合了主观态度和客观评价。当然,中国崛起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层面极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创新的层面,也包括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反应,以及各种偏见和误解等。

   印度民众眼中对亚洲最具影响力国家:现在是美国,其次是中国;十年后印度排第一位,中国次之

   调查结果显示,24.6%的印度民众认为目前“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美国,18.9%认为是中国,14.8%认为是印度,而6.7%认为是日本;十年以后“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是印度(27.2%),中国(14.6%),美国(14%)和日本(6.4%);两个问题分别有34.7%和37.4%的缺失值。(详见图1)印度民众认为无论是当前或者未来十年中国在亚洲的影响都处于“配角”的地位,当前美国依然是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而十年后的将来,印度将会是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

   印度民众的看法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受访民众的看法大相径庭。同一时期在亚洲13国与地区的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在十年后中国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而且东亚多数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崛起对于亚洲来讲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调查东亚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发现是,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正面看法普遍大于中国周边东北亚国家,但同时他们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大于中国;反之,认为中国影响大于美国的中国周边近邻国家对中国影响的担忧则更加强烈。这些数据反映了亚洲国家民意的务实和矛盾的心态,也说明中美关系是影响亚洲民意的一个核心因素。

   相比起来,印度民众的看法可谓独具一格,其大多认为十年后在亚洲,印度而不是中国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可见印度民众对于印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充满信心。印度民众不仅希望印度能够尽快现代化,同时也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多年来,印度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有声有色”的大国梦,并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拥有核武器”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其迈向世界大国的“三步曲”。随着2006年美国承认印度核大国地位,印度的大国梦只剩下“入常”。

   很显然,印度的大国之梦是将中国作为参照对象与竞争对手的,即中国有的,印度也应该有。民意调查清楚表明,印度人很自信地认为十年之后印度将会超过中国,起码在亚洲会成为头号强国。相对而言,印度人认为中国(14.6%)和美国(14.0%)在亚洲的影响力将大大受到削弱。

  

  

  

  

   就中国对印度本身的影响而言,45.2%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影响”,33.7%认为“有正面影响”

   印度民众如何看待中国、美国及日本对亚洲影响的利弊? 87.2%的印度民众认为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12.8%认为“弊大于利”;72.7%的印度民众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27.3%认为“弊大于利”;而仅有54.9%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利大于弊”,45.1%认为“弊大于利”。(见图2)很显然,在印度民众心目中,如果要给正面影响亚洲的强国排序,则第一是日本、美国次之、中国再次。

   反映在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上,26.7%印度民众最认可的依然是“美国模式”,16.9%认可“日本模式”,有10.8%的印度民众认可“中国模式”,7.2%认可“新加坡模式”。(见图3)调查显示,中国发展模式并非印度民众最看好的未来发展的效仿模式,虽然印度跟中国一样,都是全球化浪潮下发展最快的国家。

   而就中国对印度本身的影响而言,45.2%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影响”,15.6%认为“没有影响”(缺失值为39.2%),近半的印度民众能够感受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然而,只有33.7%的印度民众认为中国对印度有正面影响,25.6%认为中国对其有负面影响,另有40.7%的缺失值。(见图4)

   印度民众对中国崛起持有三种态度:建立在对中国敬畏基础之上的“友好态度”;希望通过发展自身军事和经济力量来应对中国挑战的“战略性接触态度”;敌视中国崛起的“敌对态度”。调查发现,对中国抱“友好态度”(33.7%)略微高于对中国抱“敌对态度”(25.6%),但印度国内依然有对中国抱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氛围,1962年两国军事冲突的阴影也依然没有散去,印度国内随时会出现某个政党或媒体渲染“中国威胁论”,绝大多数的印度人对中国有很强的戒备心理,这种心理决定了印度民众很难从正面看待“中国崛起”。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宁曾在《“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一文中指出,印度社会对中国普遍存在一种冷漠并夹杂莫名敌意的态度,印度民众不仅缺乏应有的中国知识也没有关注中国的兴趣,即使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也没有改变印度社会对中国的一贯冷漠,只不过强化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敌意罢了。印度民众对中国的冷漠也体现在2013年“印度民众涉华态度”的调查中,所调查的六组问题的缺失值均达到了30%~40%。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近邻,印度民众许多选择了不知道或者拒绝回答。

   印度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时好时坏,摇摆不定

   从2005年开始,美国著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对于印度民意的对华态度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数据反映了印度民意对华态度的变化,可与我们的“上海调查”作一比较与参照。2005年5月皮尤调查显示,印度民众对华好感达到56%,达近年最高。皮尤全球态度项目(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有一项关于印度民众对中国态度的调查,问题为“请告诉我们您对中国‘非常喜欢’、‘有点喜欢’、‘有点不喜欢’还是‘非常不喜欢’?”历年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有点喜欢”和“非常喜欢”归类为“喜欢”范畴,“有点不喜欢”和“非常不喜欢”归类为“不喜欢”范畴,不足100%的部分是“不知道或拒绝回答”;数据来源:PEW Global)。

   印度民众认为目前“对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和中国,但他们认为未来十年对亚洲影响力最大的国家将分别是印度和中国。其认识到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目前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依然保持绝对的优势水平,也认识到中国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但他们不认为时间会一直站在美国和中国一边,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将迅速衰减,而印度则将迅速崛起为亚洲影响力最大的主导国家。

   印度民众的这一雄心无疑和美国“重返亚洲”的战略愿望大相径庭,反映出印美关系尽管随着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取得较大进展,但也潜藏着矛盾与分歧。美国不仅希望借助“重返亚洲”战略来遏制“中国崛起”,也希望能够扼杀亚洲借中国发展之势集体坐大,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亚太的利益和全球霸权,自始至终保持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地位”,因此美国不仅无法容忍“中国崛起”,也同样无法容忍“印度崛起”。

但印度的雄心远不止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是要获得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地位;不仅要能够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而且还要能够成为超越美国和中国主导亚洲的“有声有色”大国;尽管印度和美国一样关切中国崛起,但印度不愿意成为“制衡中国的工具或战略平衡手”。印美两国的互相猜疑体现在美国在支持印度“入常”的态度上,尽管奥巴马在印度公开支持印度入常,但希拉里·克林顿嘲笑印度为“自封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候选国”,同时印度似乎也把奥巴马的口头支持视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8848.html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10月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