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师节,我很留意这一教师节的“不同”。虽然,我并不认为这届教师节,会出现令人惊奇的变化,但由于这被教育部门定义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首个教师节,自然,也就给大家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

但一路“留意”下来,非但没有新气象,反而有更多的令人失望之处——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此期间,关注的同一个话题,就是给教师送礼,就连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也刊登出相关倡议书。可以说,围绕教师节,声讨教师,远多于尊师重教,把这“教师节”,更名为“声讨节”、“批师节”或许更合适。不要说有网贴建议取消教师节,得到90%网友的相应,估计就是在教师里展开调查,也会有很高比例的教师,赞成取消这节日,免得“过节”像“过关”似的。

在教师节的当天,我应邀参加了电台的一档节目,这个节目的主题就是“说说好教师”,主持人问我对“好教师”的看法,我觉得很无语——我可以套用教育部门制订的师德规范,来说什么是“好教师”,但是,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教师们还有权制订他们认可的好教师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吗?在当下,我们有政府视角的“好教师”,也有家长视角的“好教师”,当然也不缺媒体(公众)视角的“好教师”,然而,教师自己视角的好教师,去了哪里?

庆祝“教师节”,依照官方的说法,是为了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在笔者看来,先不必提到“尊师重教”的高度,让教师成为教师,对教育事务有发言权,已是所有教师的福音——在节目中,一名教师说,现在的家长,有很高的学历,也对教育有研究,因此时常对学校教师提出要求,这似乎体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参与与监督,可是,如果班级40名同学,他们的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要求,教师该怎么办?是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呢?

可是,就是这样,家长也对教师不满。这当然怪不得家长,因为他们除了直接找教师反映,提意见,又有其他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吗?自己出了钱、缴了税,是应该有这方面的权利的。教师节前后对教师的集体声讨,更可理解为家长们平时积累情绪的一次发泄。

由此看来,教育自主权的缺失,以及家长(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评价的渠道不畅,这是让教师节变为“声讨节”的两方面原因。要让教师节不一年复一年地重复送礼的讨论、对教师的声讨、对好教师的期待,必须对目前的教育与学校管理进行根本的改变。

在落实和保障教师的教育自主权方面,需要中小学校建立两个基本机构,一是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教师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战略、师资招聘,教师委员会则作为教师共同体,制订行业规范,并执行这样的规范,政府机构、学校行政,不得干涉,这实质是所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

而建立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一方面是通过上述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另一方面,则应在学校内部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评价,形成家校的良好沟通机制,而不至于让家校矛盾日益激发,甚至到水火不容。回顾近年来所有师生冲突事件,无一例外的有一个共同点:家长找不到合适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教师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行政力量按照利弊得失(而非是非原则)做出处理,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对是非负责、对教育负责,而不是以不出事为原则,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失望,但由于孩子在他“手上”,也不得不忍让。教师指责家长凶,而家长指责教师凶,其实,双方都是“纸老虎”,什么权利也没有。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概念已经明确提出,所以,公众确实是可以对教师节出现新面貌有所期待的,但今年新面貌没有出现,可以解释的理由当然是《纲要》颁布时间短,有关改革尚未启动,那么,明年的教师节,会不会出现新面貌呢?教师节还不会不继续上演声讨,教师过节如过关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7992/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