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正准备之中,要在“五四”那几天推出来,于是纪念也成了一场运动。我也受命筹备一个纪念五四特刊,叫做《五四答卷》,邀人给我们这个时代打分,看是否对得住五四先贤的殷殷期望。所以看了不少新旧材料,对“五四”终于有了一点模糊的印象,也积攒下一些不明白问题。梳理了一下,约有下面九个问题,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在那一段风云际会里,往往有一些命运攸关的时刻,杰出人物站在历史的十字街头,他们看似偶然踏出的一步,往往深深浅浅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现在让我们游戏一下历史,玩一个脑筋急转弯,把这种偶然性时刻放大,来假想一下历史的风会向哪个方向吹吧。
1、如果梁启超是个俗人。
梁启超22岁就跟着康有为公车上书,成为名动一时的士子领袖,戊戌变法之后流亡,又担任《时务报》主笔,一纸风行海内外。“十年之后当思我,举国欲狂欲语谁”,生动刻画了梁启超当时的走红指数。中国百年以来第一时评家,大概是没什么疑问的。梁启超不俗的地方在于,他举人出身,立过宪保过皇,流亡海外之后思想大变,为捍卫民主宪政不惜与老恩师反目;梁启超另一个不俗的地方,是他思想的日新月异,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不惜被被人鄙为“媚小生”。有这样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启蒙大师,才有对五四陈独秀、胡适一代知识人的思想哺乳。
如果梁启超像康有为那样有“气节”,以遗老身份终其一生,没有将接力棒交到陈独秀胡适手里,那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会不会来得更晚一些呢?
2、如果蔡元培不请陈独秀。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之前,陈独秀是个什么身份?前清秀才,当过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后参加倒袁,事败流亡日本,没有留洋文凭。回来后办一份报纸,再办一份杂志,薄利微亏。要说当时的《新青年》影响如何大,那不符合实情,跟陈独秀本人一样,顶多就是一支事业正在上升期的潜力股。但蔡元培就认准陈独秀了,看过他的文章,就去三顾茅庐,还帮着伪造履历,说他当过大学校长。这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开启了北大的新历史。
如果蔡元培不找陈独秀,他的北大依然会兼容并蓄,但一定不会那么精彩纷呈;而陈独秀如果不知遇于蔡元培,他肯定进不了北大,《新青年》未必能到北京,这新文化运动能不能成事,还真是成疑。北大少了《新青年》,《新青年》少了北大,那种失魂落魄的局面,是可以想见的。
3、如果胡适主持新青年。
胡适是《新青年》捧出来的,而且在北大帮助下,直接捧成了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是留美海归,名校毕业,杜威门徒,招牌比陈独秀只大不小。当胡适加入《新青年》,他对杂志的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而当《新青年》分裂,陈独秀与胡适,又各自领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流派,他们两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双子星座。
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胡适主持《新青年》,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呢?陈独秀大气磅礴,具有领袖的专制气质、一人单挑天下人的霸气,可以想象,如果胡适主持《新青年》,《新青年》将难有那么多大阵仗,也许将成为一份正常的好杂志,如《新月》,如《语丝》。但另一方面,这份杂志,不会传出那么多戾气,那么多暴力革命的主张,也许会让中国青年的火气小一点吧。
4、如果陈独秀没有狎妓。
对于这个问题,胡适给了一个绝好的分析。
当年陈独秀狎妓流言被散播,北大教授会汤尔和沈尹默等力主驱赶陈独秀,蔡元培屈从内部压力,取消文科学长一职,陈独秀愤而出走。16年后,胡适仍然无限欷歔,他说:“独秀因此离开北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新青年》的分化,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皆起于此夜之会。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的影响,故不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的立场,就更左倾了。此夜之会……不但决定北大的命运,实开后来十余年的政治与思想的分野。此会之重要,也许不是这十六年的短历史所能论定。”
5、如果没有火烧赵家楼。
“五四”游行到了赵家楼,学生们跳墙到了曹汝霖家里,搜查曹汝霖不获,就捣毁了许多家俱和瓷器泄愤。两个穿着长衫的学生,从身边取出洋铁扁壶,低声说“防火”,霎时浓烟冒起。学生领袖段锡朋大惊失色,连忙阻止说:“我负不了责任!”学生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事情迅速恶化,原本对学生友好的警察不得不采取镇压行动,32名学生被抓,五四运动呈星火燎原之势,影响迅速扩展到全国。
如果没有那两个学生的点火,一次和平示威会有多大的影响?也许谁也说不好。但群众性暴力,不正是群众运动的天然果实吗?没有火烧赵家楼,也会有李家楼、张家楼遭殃,这一把革命之火,是肯定要点燃的吧?此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当时陈独秀、胡适所期待的运动,青年学生的表现,满足了他们对青年的“殷切期望”。
6、 如果不是北洋政府。
火烧赵家楼之后,北洋政府警察开始抓人,后在群情激奋之下,教育部又苦劝被抓学生出狱,到拘留所向学生们低声下气道歉,学生们还是不出去。后来步军统领衙门和警察所派人道歉,预备了汽车和爆竹送学生出狱,一个总务处长连连向他们作揖道:“各位先生已经成名了,赶快上车吧!”学生们这才离开拘留所,在欢呼与军乐声中,昂昂然返回各自的校园。
这就是当时的北洋政府,体质虚弱,对社会缺少控制力,对民主还有一点点畏惧。如果当时执政的不是北洋政府呢?比如孙文,他会不会签二十一条?比如蒋介石,他会不会镇压学生?比如毛泽东,他会怎么对待学生?把后来的政府一一放在当时,想想看,五四运动还会有当时的盛况吗?
7、如果五四有了孙文。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我们的先行者孙文在做什么?他自己说是“闭户著书”。后来罗家伦、张国焘等学生领袖去拜访,希望得到他的鼓励与支持,孙文开始指导学生,“你们反抗的行动是好的,革命精神也是可佩服的,但你们无非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呼号,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如果我现在给你们五百支枪,你梦能找到五百个真正不怕死的学生托将起来,去打北京那些败类,才算是真革命。”学生们与孙文剧烈辩论三个钟头,孙文始终娓娓不倦,硬是要说服学生。
这是孙文对群众运动的偏见,他对暗杀团和城市爆炸情有独钟,如果他能够天才地感知到群众运动的巨大力量,在北京登高一呼,用革命手段推翻北洋政府,会不会有举国响应呢?当年梁启超蔡锷在云南一隅起事,就让袁世凯丢了魂,孙文是不是错过了一次绝好的机会?说不好。
8、如果关心一下毛泽东。
在五四运动中,我没有找到毛泽东活动的痕迹。他那时在北大图书馆,学生领袖们常去那里开会议事。五四之前,罗家伦等青年才俊曾冷漠地拒绝了毛泽东的参与讨论的请求,给他的内心造成了创伤。五四期间,毛泽东这样一个小工人,无缘参加大学生们的大场面,只能呆在他的图书柜台里,这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无异于一次羞辱,那种寂寞与愤懑不难猜度。
如果五四给毛泽东一个机会,他当然可以还五四一个惊喜。以毛泽东的煽动力量,他很可能成为运动的领袖之一。如果那样,先不论对五四影响如何?五四对于毛泽东的容纳,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将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会改变毛泽东以后的人生轨迹。起码,当他后来面对知识分子们时,自卑与自傲的复杂情绪,会变得平和一些吧。领袖的内心小创伤,会对历史与人的命运造成怎样的影响,想想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羞辱就知道了。
9、如果没有五四运动。
胡适晚年,对五四的看法有了大变化,他认为五四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为一个政治运动了。我理解他深深的惋惜,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把他与诸同仁开创的新文化运动,生生地打断了,从此救亡压倒了启蒙,革命压倒了改良,马克思压倒了杜威。
如果没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也许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启蒙的时间越长,社会为变革就准备得越充分,社会的渐进就有望代替动荡的暴力革命,这对中华民族将是一件最大的幸事。但是,这只能是胡适的一个良好愿望,从五四之后的历史看,中华民族真是走了背字儿,救国救亡成为几十年里压倒一切的主题,即使没有“五四”,也会有什么“六四”、“七四”。
一场场的革命下来,土壤已经很贫瘠了,新文化运动播下的民主与科学的种子,至今没有长成参天大树,反而长期营养不良,间或还转基因一下,这不能不让人思之想之,叹息再三。
作者:潘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