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年年中秋,今又中秋。这一天,家人团圆、赏月品茗、分食月饼、亲人朋友彼此祝福和思念。明月寄相思,这是永恒的主题。此刻,所有亲人们,无论是否坐在一起,内心都必定充满着逝者如斯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家庭、社会传统的无穷追问:在社会心理存在普遍的疏离感之下,我们该如何安放无处不在的寂寞与相思呢?
对每一个重庆人来说,今年的中秋注定不同于往日。这一天,一场秋雨褪暑热,在“秋老虎”的余威之后,山城秋风渐起,天气渐转疏朗,身体开始倍感清爽与舒适。天文学家就说了,今年中秋月有几个特色,中秋夜,月亮将从正东方升起,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指东针”;今年中秋月亮最圆时出现在9月23日17时17分,所以我们基本上看不到最圆的中秋月;另外,今年中秋的月亮距离地球之远,也是1992年以来之冠。因此,今年大家将看到的中秋月的视直径是18年来最小的。
月亮诚然最高,但相思却依旧最远。这样秋风秋雨凉煞人的惬意舒爽日子,本地的气象预报也说:“中秋当夜可能赏不到月。”尽管没有借以寄相思的载体,可就算没有流水般的月华,只要有家人的团聚,还有那指日可待的双节长假有望团圆,人的内心就可在生活的喧嚣中暂归宁静。雅人自可怀揣或欣喜或惆怅的心情,对夜吟哦,借那古人诗词浇自我心中块垒;俗人则可啜饮,吃月饼、杀鸭子、食麻饼、观花灯,举家团圆,自寻乐趣。在这时候,所有与月夜佳节相关的元素都涌上心头:思乡、祝福、团圆、祈福、怀旧、惆怅……秋风舒爽,万家灯火,一切都是那么平静、祥和与温暖。这,大概正是嫦娥、吴刚羡慕不来的人间幸福吧?
佳节有温暖,自然也有发愁的事儿。脱胎于农耕社会的中秋,有很多文化仪式都和“吃”有关,这之中首先就是吃月饼,这当然和农耕社会下缺吃少穿的社会状态有关。可如今时过境迁,人们吃穿不愁,传统节日中有关吃的内容就难免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比如就月饼而言,就已然成了很多人的负担。
这几日,但凡街头巷尾,均可见人手几提月饼礼盒。送月饼,俨然成了中秋节前最重要的公关活动:单位发、朋友送、求人进贡,也是走亲访友的不二礼物。但凡一个体面的家庭,谁家不会收受那么三五盒月饼?但毕竟还是送的多,吃的少,与其积存,等待过期,不如送人。赠人月饼,手留余香。送月饼寄相思,也确乎成了中秋的必然主题。
可月饼寄相思似乎只是热闹的表象。今年,很多人就在网上晒起了从上万到一封邮件不等的中秋福利,重庆的61名留守儿童还将飞赴深圳与父母过中秋。这种社会变迁下,人们从距离到心灵都长期处于疏离感的情境中,对福利的相思、对打通内心隔阂的相思,以及对民生利益的相思,似乎也成了当下节日中,人们值得思考的另一个相思主题。
毕竟,过节之要义,不在礼多物贵,只求民生同乐、开心团圆。更重要的是,打通人与人之间,从心理到物质的长期疏离与隔阂。中秋佳节,惟愿人长久,千里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