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启示录《贞观政要》之三
中国古代的敏感词并不多,往往仅是对皇帝的名字有避讳。唐太宗即位后,仍认为避讳太多,人名两字都避讳,废除和空缺的字已经很多,长此以往,会影响中国的文字发展。为了让百姓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什么话都可以说,太宗下令那些官职名号和人的名字,以及公私文书典籍有“世”和“民”两字不连读的都不须避讳(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并对朝臣们宣布“你们只要能义正严词地坦率地劝谏,对国家的政治教化有帮助,我决不会因为犯颜违旨而随便责备你们。我近来临朝处理事务,也有不符合国家法令的,你们认为是小事,就不提出意见。其实,凡是大的事情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小事不追究,大事就不可挽救,国家倾危,莫不由此造成。
唐太宗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达到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安泰,只有正直的国君遇到忠正的臣子,如鱼得水,天下才能和谐,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的多次匡正补救,借助你们的耿直进言,才使天下达到了太平。
看到唐太宗如此开明大义,谏议大夫王圭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就能锯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要以死相谏,愚臣处在这个没有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的愚劣之力,为国尽忠。
太宗十分赞赏王圭的话,下令以后大臣们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如果有所规为谏,一定虚心采纳。
李世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懂得“三个代表”,他能够在一千多年前就让中国诞生一个没有忌讳、没有敏感词的王朝,确实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