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网综合:“生命面前,请直面公众!”
作者:钟远
来源:本站编辑部
来源日期:2011-7-25
本站发布时间:2011-7-25 16:52:47
阅读量:193次
编者的话:刚刚过去的周末,全中国都沉浸在甬温路动车事故的震惊与悲痛之中,滚动的新闻条、铺天盖地的网络质疑……在高铁“趴窝“事件的余温尚未散去之时,这次看似荒唐却又实实在在的悲剧事故让无数中国人不能再淡定了。记者的镜头对准了中国的铁道部部长,网民的质问与指责直指铁路官方,此时,或许这位网友的话代表了所有人的心声“到了打个雷就能让火车追尾、过个车就能让大桥垮塌、喝几包奶粉就能肾结石的地步,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再置身事外。今天的中国本身就是一列在雷雨中行驶的动车,你我不是看客,你我都是乘客。”!
事件反思
一系列事件都在不断给中国高速铁路敲响警钟——铁路发展的考量指标不仅是速度和数量,更应包括管理调度,通讯信号,操作标准,维护保养等各方面水平。7月23日晚20时34分,杭深线永嘉至温州南间,北京南至福州的D301次动车与杭州至福州南的D3115次动车,在距离下一个停靠站温州南站不到2公里处发生追尾事故。当时两车方向一致,D3115遭到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造成D301追尾,D3115两个车厢脱轨坠桥,目前已造成33人死亡,191人伤。
一位资深铁路工程师说,“工程建设的模式无非两种,市场和计划。从政府角度看,资本主义式讲究监督,所有的公司在市场里公平竞争,政府制定游戏规则,明确质量标准并加以监督;社会主义式讲究的是制衡,因为事情都让政府干了,只能靠部门间官僚制衡来调整。拿铁路建设为例,铁道部属于总体建设的单位,但铁道部内部并非铁板一块,90年代之前,铁道路内部涵盖了规划部门、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等,大家都是的拿国家工资,谁都不甩谁,规划者总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大做强,具体干活的则宁愿安安稳稳的挣个平安钱,规划部门想搞京沪,设计部门就会告诉这个有哪些技术难题,存在哪里风险,施工部门要发牢骚这事不好干,监理部门则天天在工地上给你找麻烦,这种体制下,相当大比例的非理想建设需求都会在内部争斗中消耗掉,当然,更高层次的非理性是谁都无法避免的(比如大炼钢),但是,只要领导没有丧失理性,工程建设的普遍质量还是过得去的。”
“高铁中国”是现代国家吗?
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追随着西方现代国家的脚步,探寻中国的现代国家道路,富强、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孜孜以求的目标。而经济的发展,GDP跃居全球第二、载人航空上天、高铁猛进便被很多人,特别是很多的官员作为中国是现代国家的最好的证据。
但是有了经济的大发展,有了载人航空,有了全世界“最先进的高铁”就代表中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国家了吗?
追问质疑
本质上,动车追尾事故的反思并非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灾难实在可怕,动车与高铁筑就的“高速时代”,引发的灾难则更为可怕。也正因如此,除了哀悼逝去的生命,我们更当做的就该是做出深刻的反省。在此,公民的自我教育自然亟须加强,但更重要的反思责任则必须由铁路部门担当。作为集中了几乎全部资源的铁路部门,从规划到修建再到运行,每一个环节无法看到公众参与、监督的影子。而如今,惨剧已经发生,“风险”的大部分都真实地抛给了公众。更让人遗憾的是,此次铁路部门或回应不及时,或将回应仅仅纳入技术范畴,这就意味着铁路部门依然继续着自说自话的路径,用技术的屏障阻挡着公民的介入。
然而,这样的“独角戏”应该废止了。在信息时代,人们基于爱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之下构筑成一个伟大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就是此刻关注事故人们的真实写照,人们借助短信、微博等各种工具传递着救援信息、寻人启事,编织了一张可以传递信息、鼓舞信心、宣扬真爱等情感的虚拟网络,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政府部门必须转换思维,主动介入,以开放的姿态与公民进行互动,否则,这一场域便容易成为谣言的乐土。也正是基于此,我们呼吁:信息时代,请直面公众;生命面前,请直面公众!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一篇“人民网评”中警告说:在诸多社会热点问题上,网络舆论“愈战愈勇”,搅动社会人心;而一些官方媒体屡屡“失明”、“失语”,容易陷入新的一轮思想僵滞。“自为”的民间舆论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重;“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常常趋于自我边缘化,而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
新华网在高铁因事故频现停运之后,发出了一篇卖乖的文章,称对京沪高铁应多点宽容少点质疑,引发一番口水。文章拿出一副颇具国际视野的派头,“一些日本媒体甚至担心中国会向美国推销高铁技术,趁机渔翁得利。高铁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或者事故,我们就立即提出质疑,甚至大肆炒作以吸引眼球,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有损是国家利益的。”
但这已经是一个话语竞争的时代,多元政治已经露出苗头。《人民日报》7月13日发表评论文章则表达了对铁老大的严重质疑,并趁机呼吁进行铁路改革。正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说,无论是对故障原因的讳莫如深,还是对列车应急服务的准备不足,抑或是对事后赔偿的断然拒绝,都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是长期缺乏市场竞争下“铁老大”养成的痼疾。然而,“铁老大”必须意识到,高铁来了,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变了!
不得不说,中国民众非常善良,虽然无从更多地接触和了解高铁项目,虽然人民日报陕西分社社长称有铁路工程师不敢不愿坐高铁,但大家依然乖乖掏钱乘坐高铁,这似乎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只是看起来,高铁实在不够争气,它让如此善良如此没有消费门槛的消费者深感失望,同时也让他们对高铁的不信任感加重。现实正在教育消费者。
铁路部门的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严谨、负责以及相当的可靠度。人们甚至开始怀疑高铁的安全性,既然雷雨大风都会带来事故,地基可能会下陷,那么高铁的安全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消费者的善良帮助高高在上的主权者掩盖了太多的问题。除了与安全高度相关的信息之外,几千辆列车给乘客配发同一品牌的矿泉水,这些媒体衍生的信息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同样不得而知。这是一个国中之国,连基本的信息都拿不到,面对这样的庞然大物,弱势的消费者唯有面对店大欺客的结局了。
是一个人均所得目前排在全球100位的经济体,投下巨资修建全球最快铁路网,经济根据究竟何在?是有不少专家预测中国在不远的将来经济总量成为全球老大,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谁也没有预言,在可见的将来,中国的人均所得将成为全球老大。人均所得远非第一,铁路客运速度非要排名第一,这两件事情加得到一起吗?从普通人的角度想,出门赶路,快一点当然好,可是倘若早到几个钟头的代价,远高于省下的那个时间所能挣到的钱,你会无缘无故喜欢全球最高速度吗?应该无人希望,春节大批民工骑摩托车回家的悲壮画面,成为未来全球最快高铁网下普通人交通模式的一个预演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