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奕婷:从60.1%到35.2%

(2011-09-04)

早报导读

● 洪奕婷

停一停

  如果说5月全国大选的60.1%历史新低支持率,敲响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的警钟,那新任总统陈庆炎博士在刚过的总统选举所取得的仅35.2%支持票,恐怕更印证了警钟的响起并不是一场虚惊。

  纵使政府没有明说,但明眼人都知道身为前副总理的陈庆炎就是政府属意的总统人选。其他三名候选人陈清木医生、陈如斯和陈钦亮尽管在抗争上尖锐程度有别,但相对于陈庆炎,自然被视为与人民行动党较疏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场竞选一开始,就被坊间看成是一对三,执政党支持度与反对势力的较劲。

  虽然陈庆炎最后还是以微差胜出,但最终的成绩却凸显出人们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那就是近三分之二选民投选了非执政党的第一人选。这无疑显示出了人民希望有一个较独立的总统来监督政府。假设陈如斯和陈钦亮这次都没有参选,只以7269张选票落败的陈清木很可能会收获大部分投给陈如斯和陈钦亮的选票,结局也就此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毕竟只是假设,所可能造就的结果也只能任各方去想象。不过,从60.1%到35.2%,人民支持率的“缩水”,除了基于选政府和选总统性质的不同以及对切身影响程度有别外,从另一角度来看,更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民间对执政党的有所保留;当除去了个人选区的利益考量后,这种反抗情绪的泄洪而出不能不叫执政党认真深思和反思。

  重返校园后,那天上了一堂课是关于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教授就提到政府与人民在某种程度上有如一种委托人(principal)与代理人(agent)的关系;人民如同委托人,通过投票选出最能代表他们的代理人,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不过,这样的关系是建筑在绝对信任的基础上,而一旦委托人失去这份信任,就会导致代理人无法称职地有效运作,最终引发委托人通过选举更换代理人。

  由此来看,如今的新加坡不正是处于这个委托人对代理人失去信任的堪忧处境?过去来自人民的强而有力委托是深信上下一心,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人民改善生活,也因为拥有这份坚定的信任让政府无后顾之忧地全力发展新加坡,造就了狮城的奇迹。但46年后的今天,当住屋变得越来越昂贵、外国人和新移民变得越来越多、地铁巴士变得越来越拥挤,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疑问也无可避免地应运而生: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是否是在造福我们?政府相信的理念是否还是我们想要的?政府与我们是否还在同样的道路上?

  当这种不确定变得越来越多,猜疑成脱缰野马时,信任不免随之动摇。眼下执政党的最大挑战追根究底就是如何重建人民的信任。尤其当新加坡已经进步到人民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已大致上获得满足,大家开始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中更高层次、也更分化的精神和心灵富足;要迎合各异的需求,让人民相信这个政府是可以托付的,恐怕是执政党前所未见的难题。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当儿,如何确保全国人民共享硕果,无人落后?在追求高效率之际,如何确保各方的意见和看法都获得征询?在寻找最有效的做法时,如何也确保它对所有人都公平?在寻求公平的同时,又如何确保有潜力的人获得最好的发展?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