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庆社论: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2010年国庆社论:书写伟大祖国的光荣
2011年国庆社论:把握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
第一个10年:“人民”和“国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人民日报的社论在第二版,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篇开山之作的第一段话是:“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社论中,“民主”是使用频率仅次于“人民”的实词。社论说,新中国实行的民主“是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最真正的人民民主,是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所绝对不可比拟的”。
1950年和1951年
1950年和1951年人民日报没有国庆社论,版面上倒是有一些政要和知名人士写的赞颂新中国的文章。比如,宋庆龄的《伟大的中国三大运动》(1951年)等。
1952年
1952年,题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向着和平建设的大道前进》的社论中,形容词较多。比如,敌人“胆战心惊”,朋友“兴高采烈”等。
在这篇社论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毛泽东”的出现次数明显增多。1949年只在“选举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中出现,但1952年出现了7次。
1953年
1953年,《为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社论中,首次出现了“毛主席”。社论在列举了基层普选、与苏联结盟和抗美援朝等成绩后说,“(此时)在我们的心中是怎样充满着对于旧时代的痛恨,对于新时代的感激和热爱啊!”
1954年
1954年的社论《为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五年》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颂扬过去5年的成绩,二是强调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
这篇社论强调,中国“同伟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但是帝国主义世界里的各国统治阶级却为着自己的私利,在各国人民中间设置各种障碍,制造各种不和。这些障碍和不和的种子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间是不再存在了”。
社论中,“帝国主义”迅速升为高频词汇,从上一年的两次增加到13次。
1955年
1955年,《第六届国庆节和我们的任务》除颂扬所取得的成绩外,还首次提出“必须继续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不断地提高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这也是“思想教育”第一次出现在国庆社论中。
1956年
1956年的社论《努力建设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主要是论述国际局势,因此,“世界和平”与“战争”等成为高频词汇。社论强调,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正陷于混乱的境地”。
1957年
1957年,《欢呼国庆八周年》的社论在为取得的经济成绩欢呼后强调,“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方面,却还需要进行严重的努力”。社论中首次出现了“右派”,与此同时,“群众”、“斗争”、“革命”等成为高频词汇。
1958年
1958年的社论中出现了很多以“大”开头的新词汇:“大跃进”、“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等。“总路线”和“人民公社”也是新词汇。
题为《全民的节日,全民的胜利!》的社论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史无前例的高速度向前大跃进。”这一年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成绩“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来没有过的”。
事实上,有些词汇只出现在这10年中,而在此后的50年再未提及,包括:不可侵犯、不可限量、主人翁、保卫和平、台湾海峡、忍无可忍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汇在后面的5个10年中均出现过,而惟独没有出现在这第一个10年中,包括:勤俭建国、各级党委、实事求是、欣欣向荣等。
第二个10年:“革命”和“斗争”
1959年
1959年,《为第二个十年的更伟大的胜利而奋斗》的国庆社论中,“毛泽东”被称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舵手”。
社论说,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已经被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代替了。”与此同时,“一个波澜壮阔的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高潮方兴未艾。”社论强调,“国内外形势对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是非常有利的……东风正在进一步压倒西风。”
1960年
1960年《庆祝我们伟大的国庆》的社论说,今年是“建国以来遭受到最大自然灾害的一年。”但与此同时,“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伟大生命力,已经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社论有超过一半的篇幅在论述国际形势和两大阵营的斗争。“在过去一年中,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更加巩固和更加强大了。”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情况正在继续恶化。”总之,“我们一天天地好起来,敌人一天天地烂下去。”
1961年
1961年,《高举总路线的伟大旗帜,争取新的胜利!》的社论说,十二年来,特别是过去的三年中,“我国人民意气风发,实现了农村人民公社化,实现了大跃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在经济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工作中发生了一些缺点。”
社论强调,“我们的困难主要是由于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所引起的。”
1962年
1962年,《为争取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而奋斗》的社论中,“困难”一词出现的次数又有了增加;而“斗争”一词则比“困难”更多,但“斗争”的主要是“国内外的敌人”。
社论强调,“国内的残余的反动势力,没有改造好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妄想利用我们的经济困难,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攻击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
1963年
1963年,题为《奋发图强勤俭建国》的社论说,“帝国主义者、各国反动派、现代修正主义者和现代教条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特别仇视。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妄想把中国孤立起来,把我们压垮。但是,伟大的、久经锻炼的中国人民,在反华大合唱的乌烟瘴气里,巍然屹立。我们河里的鱼照样游,我们山上的草照样长,我们林园中的鸟儿照样歌唱。”
1964年
1964年,国庆社论的标题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万岁!》;不仅标题是历年最长的,同时全文也是60年中最长的,超过7300字。
社论说,“十五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成就,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总路线的伟大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首次出现在国庆社论中。社论还强调“必须坚持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铲除资本主义复辟的老根,防止修正主义的侵蚀。”
社论中,“革命”出现了近百次,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并且遥遥领先。“社会主义”一词也达到了68次。
1965年
1965年,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社论强调,“科学技术部门,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国原子弹两次爆炸成功就是重要的标志。”
社论同时说“我们遇到了相当严重的经济困难”,但这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的背信弃义行为”不无关系。
“我们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为纲,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不断地扩大社会主义阵地,把革命进行到底。”
“无数事例表明,目前我们工作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归根到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学到手。”
1966年
1966年社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七亿人民》的第一句话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多是:“今天,我国人民怀着无比欢欣的心情”等。但1966年却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十七周年了。”
头版也发生重大变化。此前连续7年,在人民日报国庆节头版一直是毛泽东与刘少奇两人的标准像并排;但1966年国庆这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只剩毛泽东像和一条标语(见下图)。人民日报的刊头则被置于毛泽东像之下,而类似的国庆头版持续了4年。
社论说,“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又把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文化革命的大风暴,正在席卷全国,震动着整个世界。”
1967年
1967年,社论的题目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从这一年起,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变为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即“两报一刊”)的联合社论,长达十余年。
社论说,“在建国以来的光辉历史中,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由毛主席亲自发动亲自领导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社论中,“无产阶级”和“革命”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实词。
1968年
1968年,“两报一刊”的国庆社论《在胜利的大道上奋勇前进》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我们伟大祖国带来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我们能够参加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多么幸福,多么光荣啊!”社论写道:“让美帝、苏修和他们的走狗们,在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七亿中国人民面前发抖吧!”
唯独出现于这10年国庆社论中的词汇有: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举世无双、仇视、兴风作浪、分清敌我、势不两立、卑鄙、客观规律、崇高理想、政治斗争、汹涌澎湃等。
此外,在其他5个时期均出现,唯独没有出现在这10年中的词汇有:决心、拥护、真理、责任等。
第三个10年:“毛主席”和“革命”
1969年
1969年,“两报一刊”社论《为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强调,“当前,走投无路的美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国内国外的困境,正在加紧互相勾结,妄图策划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甚至放出种种空气,对我国进行核讹诈。”但“你们的一切倒行逆施……只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大大加速自己的灭亡,决无第二条出路。”
社论中,“无产阶级”仍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而“专政”上升成为第二多的实词;与此同时,“帝国主义”由1968年仅出现1次迅速增加到13次。
1970年
1970年,“两报一刊”社论《继续革命乘胜前进》强调,“要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为纲,把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社论中,“革命”又重新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实词,“专政”则大幅下跌。
这一天,林彪与毛泽东“在一起”的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
1971年
1971年,没有国庆社论。
1972年
1972年,周恩来要求《人民日报》当年的国庆社论重点讲国际形势和斗争任务。社论起草后的9月23日,周恩来亲自召集政治局会议进行讨论,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报毛泽东审阅通过。
这篇题为《夺取新的胜利》的社论首先谈到国际形势,接着论述中国外交,包括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社论说,“毛主席的外交路线的这些伟大成就,使那种梦想孤立中国的政策完全破产,也使那种仍然妄图包围中国的反革命计划正在瓦解。”
社论中,“苏修”成为新的高频词汇,超过“帝国主义”。
1973年
1973年,题目是《认真学习继续前进》,其内容主要与中共十大有关。“我们要学习十大对时代和形势的分析,充分认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伟大胜利……看到当前国际形势特点是天下大乱。”
社论中,“路线”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
1974年
1974年的题目是《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社论说,“毛主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我们走过的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社论提及,“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批林批孔运动”,并强调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社论说,“天下大乱的国际形势,正朝着有利于各国人民的方向发展。美苏两霸,内外交困,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1975年
1975年没有国庆社论。
1976年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这一年国庆社论的题目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继承毛主席遗志》。
社论称,“毛主席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在毛主席领导下,我们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继续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粉碎了刘少奇、林彪、邓小平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阴谋,批判了他们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战胜了国内外、党内外的阶级敌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1977年
1977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社论说,“英明领袖华主席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领导全党粉碎了‘四人帮’,紧接着又提出和贯彻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社论首次承认,“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要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但社论仍然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大好。苏美两霸,内外交困,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社论中,“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等词汇出现的次数迅速增多。
1978年
1978年,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题为《万水千山只等闲》。社论说,“通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四人帮’在各方面造成的百孔千疮的严重局面已有根本改变。”
社论要求,“坚决落实包括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农村经济政策、按劳分配政策在内的党的各项政策。要尽快地纠正林彪、‘四人帮’制造的冤案、假案、错案”。
唯独出现在这10年国庆社论中的词汇有:保卫祖国、又红又专、提高觉悟、改造社会、武装斗争、谴责、谬论、错误思想等。
此外,在其他5个时期均出现,唯独这10年没有提及的词汇有:半殖民地、幸福、爱国主义、理想等。
第四个10年“建设”和“改革”
1979年和1980年
1979年和1980年,人民日报无国庆社论。
1981年
1981年,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是《迈着更稳健更强劲的步伐前进》。社论说,“现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已经有了令人信服的结论,32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已经有了实事求是的总结,长时间束缚着我们的左倾错误已经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摆脱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逐步确立了。”
社论中,“祖国统一”取代了以前几十年的“解放台湾”。
1982年
1982年,题为《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的社论说,“放眼中华大地,今天的祖国,一派生机,同十年内乱时期大不相同了,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那一阶段也大不相同了。”
社论称中国进入了“中兴时期”。
社论要求,“在大力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在这篇1400余字、1949年以来30多年间篇幅最短的社论中,“建设”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成为仅次于“社会主义”的实词。
1983年
1983年,《扎扎实实 奋发向前》的国庆社论中,出现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表述。
社论说,“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邓小平文选》出版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掀起了一次新的学习理论的热潮。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学习‘文选’,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实现十二大确定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更加自觉,更加增强了信心。”
1984年
1984年,题为《大鼓劲 大团结 大繁荣》的社论以“东方风来满眼春”形容当时的中国,同时借龚自珍的诗句“可能十万珍珠字,买尽千秋儿女心”称赞过去35年的成就。
社论强调,“既要反对那种企图回到‘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错误理论、错误政策上去的‘左’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的倾向。”
社论说:“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展望2000年,我们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社论中,“历史”、“现代化”成为高频词汇,“中国特色”也开始出现。
1985年
1985年,题为《中国的优势》的社论说,“鸦片战争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先辈们为了振兴中华,上下求索,可是看不到希望,找不到出路———中国有那么多优势,却没有一种优势能够救中国……直到有了共产党,中国的历史才一改旧观。”共产党“是中国的真正优势”。
与此同时,社论引述邓小平的话说,“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在这篇约2500字的社论中,“中国”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紧随其后的是“我们”、“建设”和“马克思主义”;而“优势”一词出现了15次。
社论中,“物质文明”出现3次,但“精神文明”却高达11次,而“理想”一词也多次出现。
1986年
1986年没有国庆社论。
1987年
1987年,题为《让伟大祖国更加生气勃勃》的社论说,“中国必须由共产党来领导,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社论强调,“建国以来我们所犯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左’是主要危险,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特别注意防‘左’、反‘左’。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不能再搞。”同时,“越是改革,越要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在这篇不足1500字的社论中,“改革”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共出现18次,此外,社论还提到“政治体制改革”。
1988年
1988年,题为《我们的力量在于群众》的社论说,“赋予共和国以无穷生机和活力的改革事业,给我们带来了十年的大发展、大前进。”但“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难免要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改革带来的,而是改革所要解决但一时还难以根本解决的。”
社论强调,“要如实地、生动地、恰如其分地向群众讲够改革十年的巨大成绩”,而且要使人民群众“树立对改革的信心”。
社论警告说,“发生在某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受贿、勒索、倒买倒卖紧俏物资,以及挥霍公款、奢侈浪费等现象,深为群众所痛恨。如不及时解决,势必成为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重大破坏因素。”
在这篇2000余字的社论中,“改革”一词不仅稳居实词榜首,而且次数增加到29次(“深化改革”等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群众”一词则出现了20次(“人民群众”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
唯独在这10年出现过的词汇有:取信于民、唯物主义、喜气洋洋、客观条件、形势教育、新旧体制、水深火热、深入实际、通货膨胀、端正党风、刑事犯罪、经济效益等。
此外,在其他5个时期均出现过,唯独没有出现在这10年的词汇有:旗帜、和平共处、繁荣昌盛、辉煌、高举等。
第五个10年“发展”和“开放”
1989年
1989年,《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奋勇前进》的社论频繁提及40年的成就,并以“扬眉吐气”等形容。
社论说,40年巨变“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论一再强调“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并且号召要弘扬以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党”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社论同时说“离开社会主义,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来谈爱国主义,就离开了中国的实际。”
在这篇近3000字的社论中,“社会主义”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并且遥遥领先。
1990年
从1990年起,连续9年,国庆社论的篇幅均在2000字以内,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字数最少的时期。
1990年题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社论强调,“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们”“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社论要求,“继续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鼓舞、团结、激励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奋斗。”
而“稳定”则成为高频词汇。
1991年
1991年,在《实干兴邦》的社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是“社会主义”。
当年,“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重大损失”。
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当年《看神州大地充满生机》的国庆社论中,“开放”和“改革”迅速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实词。
社论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蔚成风气。”
社论强调,“我们要牢记: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1993年
1993年,《走向更光辉的未来》的社论中,“市场经济”成为热门词汇,并且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说是要把市场经济的枝芽嫁接到社会主义的砧木上,培育出一种全新的大树,结出更丰硕更甜美的经济之果、社会之果。”
与此同时,社论还强调“创业精神”。
1994年
1994年,“建设”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明显增加。
社论强调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这篇《为胜利跨入二十一世纪而奋斗》社论的最后一段提到“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这是多年以来时任总书记的名字首次出现在社论结尾部分。
1995年
1995年,“建设”出现的次数约为“社会主义”的一半。
题为《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的社论谈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同时也提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论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伟大旗帜。”
1996年
1996年,“建设”又一次高居实词榜首。
与此同时,社论也再次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在题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的社论中,“精神”一词成为排名第三的实词;与此同时,还多次出现了“国魂”;社论说,一个国家有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就有了国魂。
1997年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9月,中共十五大召开。
这一年题为《满怀信心开拓前进》的社论说,“放眼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伟大祖国充满生机与活力”。
社论中有关“十五大”的内容占较大篇幅。也因此,“党”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
1998年
1998年,题为《发扬抗洪精神促进各项工作》的社论中,“抗洪精神”成为仅次于“我们”的实词,紧随其后的是“要”、“伟大”和“发展”等。
唯独出现在这10年国庆社论中的词汇包括:腐败、多党制、动荡、制裁、风风雨雨、自信心、乡镇企业、企业改革、创业、国泰民安、妇女等。
在其余5个时期都出现,而唯独在这10年的社论中没有提及的词汇则是:官僚主义、财富、错误等。
第六个10年:“以人为本”和“和谐”
1999年
1999年,题为《祖国万岁》的社论说,“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这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对中国的前程充满信心。”
社论说,“人民群众从国家巨变和亲身经历中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毫无私利、充满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党。”
社论的结尾在时隔近30年后,又出现了“万岁”,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
2000年
200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论强调,“实践证明,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们就能驾驭现代化建设复杂局面,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社论中,“我们”、“发展”、“建设”、“改革”和“现代化”是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实词。
2000年2月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也成为这一年国庆社论的新词汇。
2001年
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后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社论说,“中国在变化在进步,综合国力在增强,国际地位在提高,这是每个人都感受到的现实。”
与此同时,社论强调“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发展先进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以及“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社论中,“发展”、“建设”和“经济”成为高频词汇。
2002年
2002年,“建设”成为出现最高的实词,“伟大”、“党”和“社会主义”等紧随其后。题为《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的社论说,“伟大祖国取得的辉煌业绩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恢宏壮丽、前程远大的事业。”
社论中也出现了“民主政治”、“政治文明”等词汇。
2003年
2003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非典疫情,胡锦涛在4月中旬视察广东时首次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的工作会议上又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被认为是科学发展观一词的首次出现。
于是,在当年题为《满怀信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庆社论中出现了以下内容:“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论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非典疫情、旱涝灾害等,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社论强调,“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论中,“全面”和“建设”并列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发展”和“小康社会”等紧随其后。
2004年
2004年,题为《祝福你,伟大的祖国》的社论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社论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同时“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社论指出,“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国庆社论中。
与此同时,“发展”则成为社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事实上,“科学发展观”一词也自此成为人民日报国庆社论的必用词汇。
社论还强调,“55年的辉煌业绩昭示着这样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制度好,改革开放政策好。”
2005年
2005年,“发展”不仅继续名列实词榜首,而且出现的次数又有了明显增加。社论中出现了“政治建设”。
题为《光辉的事业崇高的事业》的社论强调,事实“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活力,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国家振兴之路、民族强盛之路。”与此同时,“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前进路上的考验很多。”
社论中,“经济”一词出现的次数大幅增加。
2006年
2006年,“建设”追上了“发展”,两词并列第一。题为《书写伟大祖国更加壮丽的篇章》的社论强调,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社论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社论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社论说,“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时要“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创造全社会更加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气氛。”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也成为社论强调的内容。
2007年
2007年,在题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社论中,“社会主义”一词在时隔十几年后,重新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在1300余字的社论中,“社会主义”出现了18次;紧随其后的是“建设”和“发展”;位居第四的是“中国特色”,共出现10次,排序和出现次数均为历史最高;“党”则出现8次,位居第五。
2008年
2008年,题为《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社论说,2008年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很不寻常。社论提到了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等。
社论强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倍感自豪,人们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社论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这篇历史上篇幅最短,仅1200余字的社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3个实词为“中国人民”、“伟大”、“中国”。
唯独出现在这10年社论中的词汇主要有:发达国家、台独、国际化、大变革、弄虚作假、生态环境、艰苦创业、走向世界、顺应潮流等。
而过去5个时期均提及,最近10年却再未出现的词汇有:专政、企图、生气勃勃、繁荣、资产阶级等。
2009年国庆社论: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
2010年国庆社论:书写伟大祖国的光荣
2011年国庆社论:把握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宁肇刚)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