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遇的台风“韦森特”袭港,让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损失惨重,入场人数较去年下跌5%。虽然天公不作美,香港书展一周的入场人次仍达九十万,堪称亚太地区文化盛事。从本届书展“从香港阅读世界——读通世情,书出智慧”这样的主题设置中,分明可以读出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的野心:让书展走出香港,影响世界。
本期1510周刊聚焦香港书展,与读者一起关注香港书展这一华文世界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并探讨其背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
书展不仅是淘书的好时机,更是与作者互动的绝佳机会,周刊第一部分为读者介绍本届书展的盛况。也斯先生是本届书展评选的“年度作家”,在内地不算声名显赫的他,对香港文学却有特殊意义:难有第二位作家和64岁的也斯一样,“个人的成长、写作经历和香港这座城市60年的发展如此紧密相连”。原社科院美国所所长资中筠先生也亲临书展,她的分享让现场观众听得入迷。只有也斯和资中筠这样学者大家“压场”,才让商业味道甚浓的香港书展担得起“文化盛会”的声誉。
热闹的表象下,香港书展的文化价值究竟何在?内地作家杨银波认为,香港书展的丰富书目不吝给人以“精神的洗礼”,他甚至断言:就多元与自由这两层意义而言,香港称得上是中国的文化中心。
不过,香港作家李智良却没有同样的乐观。他指出,作为贸易发展局举办的商业性质活动,书展“沾一身铜臭又想有书香”,显得不伦不类。信报的专题则更进一步,为读者剖析书展背后折射出的香港出版业困境,中小出版社生计艰难,书展正沦为大出版商的贸易平台。紧接着,我们选入了梁文道的书展访谈,他不无悲观地总结了香港当下的阅读风气——功利化、本土化、单一化,书展盛况难以改变港人“对稍微深刻曲折的内容都没有兴趣”的事实。
最后,我们以一组各地书展的比较文章,带着读者走出香港,走进世界各地的书展盛会。诗人叶辉认为,真正成功的书展必须在商业和文化两方面取得双赢,香港书展固然商业上无可挑剔,文化底蕴却弱于台北。东方早报记者石剑峰则从香港包容及多元的优势出发,褒扬其文化价值,认为上海举办同类活动时需向香港多加借鉴。而在专栏作家潘采夫眼中,伦敦书展的魅力在于其“沟通”意味甚于“展览”,以书本作为读者与书商沟通媒介,却不追求宏大高调的展出——这一点或许值得热闹的香港书展深思。
1510周刊由志愿者团队制作,每周出版一期,通过网络发布,所有非一五一十部落的文章均经过作者或首发媒体的授权,期待大家的关注和建议。
目录
【展】
9-1 钟润生:香港书展年度作家也斯 ——香港是我写不尽的题材
9-2 钟华生:资中筠讲“人性”:人性并非一成不变
【思】
9-3 杨银波:香港是中国的文化中心——香港书展游记
9-4 李智良:书展印象
9-5 信报:书•展——文化与贸易的对辩
9-6 梁文道:在香港还坚持读书那你就是真正的读书人
【鉴】
9-7 叶辉:大陆和香港书展都不如台北
9-8 石剑峰:书展双城记 ——香港书展值得上海书展借鉴
9-9 潘采夫:莫扎特离我们还很远——伦敦书展印象
【FMN新闻】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doc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doc+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pdf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至cochinaweeklypdf+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mobi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mob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希望订阅此电子周刊epub版本请发一封空邮件cochinaweeklyepub+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
周刊下载: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fe45b3d6f96d09e
所有周刊文章:https://cochina.org/topic/周刊/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