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硕鸣 

美国《外交政策》刊文称,北京在南海问题上正被迫抛弃耐心外交。文章认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奉行和平外交,其好处是无需战争便可占据优势,但北京现在却要抛弃这一战略。随着华盛顿宣布重返亚洲,中国战略家因美国包围而焦虑,美国认为,北京或许已得出结论:耐心外交将令其丢掉南海,最好现在就行动,在竞争中先发制人。我认为,美国的观察是正确的,随着周边国家及世界局势的改变,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发生变化。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变化并非因为焦虑,而是战略调整,走出改革开放以来外交锁定的“韬光养晦”政策,显示了中国外交同样奉行发展才是硬道理。

既“韬光养晦”又“有所作为”

在叙利亚战火纷飞的时刻,继俄罗斯三大舰队开赴地中海,中国海军第十一批护航编队“青岛”舰、“烟台”舰和“微山湖”舰组成的出访编队“罕见地”出现在遥远的地中海水域,在中东地区引起大量猜测。我认为,中国海军亮剑地中海,是向外界宣告,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岸边海军”。而此时,中国航母平台“瓦良格”号也完成长达二十五天的第九次航海试验。这是历次海试中时间最长的一次,相信该航空母舰很快将交付军队使用。可以预知的是,中国航母未来不会在近海作游艇观光,一定是走向深海,走向世界。令人鼓舞的是,这些都预示,中国终于可以走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为争取中国和平建设的机遇和空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发展的外交政策,表述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方针,其核心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当时,这对中国来说,主要是“韬光养晦”,即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改变计谋,卧薪尝胆,隐居待时,这实属必要。

“韬光养晦”的战略,主要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为中国带来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韬光养晦只是条件尚未成熟时的谋略。一旦时机成熟,不需要收敛与隐藏,就破门而出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开始成长,全世界都清晰看到中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韬光养晦这件衣服也无法遮掩日益发达的中国“肌肉”,走出“韬光养晦”,迈向“有所作为”,成为中国外交的历史转折,也是中国难以推卸的国际责任。

中国不再任人欺侮

中国海军高调亮相,正是沿海周边国家烽火正起之时,南海诸国窥视中国海域,变本加厉欲罢不能。日本政府和民间无视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主张,在东海,尤其是在中国所属钓鱼岛不断制造事端。中国一忍再忍,可以说实在是忍无可忍。中国外交走出韬光养晦,不再单一以外交谈判搁置争议来回避问题,而是时而拔剑,且剑有所指。

早前,在黄岩岛,中国政府就不任由菲律宾海军随心所欲驱赶中国渔船,而是出动海监、海政船执法护航,态度极强硬;在南海局势紧张之时,外交上的“忍耐”于事无补,中国迅速成立三沙市,虽然无疑将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也被视为亚太地区潜在冲突的导火索。但中国是向国际社会发出重要信号,表明了中国维护南海权益的坚决态度,掀开了维护中国南海主权和行政管辖的新一页。

就在中国与多国就领海主权争持不下之际,中国近来陆续推出多项海洋维权措施。目前中国最大和最先进的五千吨级大型海事巡逻船“海巡01”日前在湖北武汉下水,该船还配备直升机,有报道指,“海巡01”将部署在钓鱼岛周边水域;而六艘渔政船只,开始一连七日在粤闽交界海域,进行联合执法行动,完善海疆的巡航护渔工作。由二十九艘一百四十吨级以上的钢制渔船,以及三千吨级的综合补给船组成的南沙捕捞船队返回三亚,表明,政府不仅允许民间力量参与宣示南海主权,民间的活动,还将得到官方海巡的护渔。

外交政策需随形势改变

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国的坚持,也始终保持着搁置争议的善意,中国希望通过外交方式来解决争端,但面对挑衅,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侮,逐渐强盛的中国,需要在国际发出正义的声音。中国仍然会依据邓小平确定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谨言慎行,但中国在美国战略东移,周边某些国家不断挑衅下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如果中国希望利用自身的克制及忍耐,想和平与悄悄的崛起,来争取发展的机遇和空间的话,那只是鸵鸟心态,未免太过天真和愚蠢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考察时面对中国所面临的现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二十多年来,我们仅在经济层面上理解这个“硬道理”,同样,中国改革发展,从经济发端,将迈向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由此而论,中国外交政策,无论是战略还是策略,也需要随形势的改变而发。中国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