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共抗膠災 / Manson Wong 攝
文/柴子文
十號颱風襲港,有貨船裝運的膠粒落海,香港市民週末響應環保組織和社交媒體呼籲,奔赴各主要受災海灘,清理聚丙烯膠粒,自救迅速、高效而有序。有朋友表示敬佩之餘,提出疑問:
「這些膠粒的危害在哪?魚會不會食膠珠?魚排有魚死亡,有無解剖看是否誤食膠粒所致?聚丙烯顆粒對毒素的吸附能力如何?魚類誤食後能否排出?長期在海水中浸泡或在沙灘上堆積會否分解出有害物質?有沒有一個有說服力的評估,以免浪費熱情、時間與精力?通過拾膠料來表達『愛護香港』,是不是一種虛幻的參與?這些都需要有說服力的報告數據來說明,可惜到目前為止,不管是政府、學界、媒體還是公眾,都一概欠奉。」
這些問題問得很好。香港確實沒有類似大陸果殼網、科學松鼠會,或台灣泛科學(pansci)這樣的新聞科普網站,給大眾快速解釋新聞背後的科學知識。看來,香港的新媒體還是大有可為。
對此,《陽光時務》專訪曾協助香港市民了解塑化劑風險的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黃港住(點此查看),他調研後認為,香港落海膠粒「無毒」,大量魚類會吞食膠粒的機會不大,但魚類如果誤吞膠粒會阻礙魚類消化,對漁業的影響較大。
無論黃教授的解答是否最終的科學結論,膠粒墮海屬固體廢物污染是一個無法否認的基本事實,而市民自發清理,協助保護水質與海洋生物生存環境,當然應記一功。香港市民的拾膠行動,還真不能算是愛護香港的「虛幻的參與」。理由並不複雜:
其一,假設膠囊無毒無害,這麼大型大量的化學物質翻船事故,政府有無責任通報?我想是有的。
其二,假設市民是環保過度,杞人憂天,是否起到督促政府的效果?我想也是肯定的。
其三,假設一的機會成本太大,若有毒有害或毒害是中長期的,政府不僅有責而且有罪,跟瞞報SARS一樣邏輯。
其四,假設二的機會成本較小,這非但不是「狼來了」的故事,倒是很好的環保憂患意識教育,告訴大家,大型海洋污染事故也可以在香港發生,不可掉以輕心。生態危機的緊急應對,政府亟需補課。
其五,事實上,香港漁護署助理署長已給出了無害結論,還有推卸責任的食物及衛生局長,可是市民不信也不甘心,這是政府誠信危機。港府該檢討,緣由其實在於拖延、漏報在先。
所以,清膠有理,環保無罪。面對天災人禍,比北京市民幸福的地方,香港還有一個強大的公民社會,市民可以很生氣,可以合法合理用行動對抗政府的不作為和失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