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玉:中国的顶级人才是谁培养的?


进入专题
人才培养    ● 李昌玉     
  伦敦奥运会马上就要落幕,中国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举国疯狂的时候,今天在《猫眼看人》上读到汤国基写的《一千块奥运金牌比不上一个诺贝尔奖》,耿耿忠言,发人深省。汤国基说:“诺贝尔奖自1901年12月开始颁发到2011年12月,全世界总共已有826人和20个组织获奖,其中544人获得三大诺贝尔科学奖,美国获得三大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占了249人。1956年前苏联建国不到40年就有谢苗诺夫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58年前苏联又有切伦科夫等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也已有15人获得三大诺贝尔科学奖。我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84年才参加奥运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们就坐上了奥运金牌榜的第一把金交椅,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们获得的奥运金牌总数就已突破200块,可是在诺贝尔科学奖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有63年,年复一年,望眼欲穿,我们让全世界看到的还是一个让人咋舌的大鸭蛋,不论怎么说,这都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憋屈!即使我们争到了奥运会上所有的金牌,这个铁沉沉的大鸭蛋也压得我们难以真正挺起胸膛!
  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一个真正伟大的国家,不但需要奥运金牌,更需要诺贝尔奖!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当举国都在为中国奥运军团在伦敦奥运会大夺金牌而狂热欢呼,倍感自豪,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有点“反常”思维的人贡献一针清热凉血的药,而不应该把贡献清热凉血的药看成是别有用心。有自由思想的空间,才会出现获诺贝尔奖的大师。”
  本文为一年前的2011年所写,未曾发表。现补充如下:2011年的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谢家麟,1920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吴良镛,1922年出生。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4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共政治局五位常委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0年的最高科技奖是由胡锦涛总书记亲自颁发的。当他把500万元奖金和获奖证书授予两位毕业于国民政府时期大学的90岁的龙钟老人时,不知作何感想。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中国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属于中国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之一。获奖者每年不超过两名,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经过反右,中国施行了最大规模的人才逆淘汰。它的后果现在我们可以一清二楚了。钱学森之问已经成了热门话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高端人才?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奖者?请看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情况:
  
  年度 姓名 生年 获奖时岁数 学历
  
  2000 吴文俊 1919 81 194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2000 袁隆平 1930 70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2001 黄 昆 1919 82 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获得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硕士学位。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
  2001 王 选 1937 64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2002 金怡濂 1929 73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2002 空 缺
  2003 刘东生 1917 86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
  2003 王永志 1932 71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
  2004 空 缺
  2005 叶笃正 1916 89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2005 吴孟超 1922 83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
  2006 李振声 1931 75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
  2006 空 缺
  2007 闵恩泽 1924 83 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2007 吴征镒 1916 91 1937年清华大学毕业。1940年-1942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2008 徐光宪 1920 88 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08 王忠诚 1925 83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2009 谷超豪1926 83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
  2009 孙家栋 1929 80 1948年通过资格审查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专修俄文。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
  2010 师昌绪 1920 90 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
  2010 王振义 1924 90 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
  从2000年起,中国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评选2人,宁缺毋滥,因此这个奖比较严肃公正,无可指责。到2010年,11年间共评出获奖者18人,因为2004年空缺,2002、2006年只评出1人。我们分析一下这18位获奖者的情况:
  
  从年龄来看,获奖时的年龄
  
  90岁以上者3人, 80岁以上者10人,70岁以上者4人,60岁以上者1人。
  平均年龄81•22岁。18个人中,最小的64岁,14人在80岁以上,5人85岁以上,3人90岁以上。如此一群耄耋老人雄踞科学殿堂,也算中国特色的旷世奇观。对于这群老科学家,虽然我们可以称赞他们具有老当益壮、老骥伏枥的精神,但是年龄毕竟是不饶人的一道坎。如果他们聚会在一起,真是一群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的耄耋之辈。这是一个很不理想的年龄。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这些老人带路,能够创造出科技的新天地吗?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诺贝尔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分布情况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分别为:50.16岁、50.78岁、50.86岁。最佳年龄是38岁。其中物理学奖年龄最小的是25岁,是英国的W•L•布拉格,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31岁;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35岁。中国的国家级的最高科技奖得奖者足足可以成为他们的父辈、祖辈。这是值得自豪骄傲的故事吗?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500万奖金也不算菲薄,可是为什么年轻人没有竞争的呢?
  我们分析一下获奖者的学历,还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18人中有12人毕业于解放前的大学,余下的6人,1949、1950年毕业者各1人,1951年毕业者2人。他们主要受教育的时间是在解放前,解放后的部分时间处在院系调整之前,所以也应该计算到解放前的部分中。可以算作解放后受大学教育的只有2人,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还算差强人意;王志永是1952年入清华大学的,1955年去了苏联。
  要知道,这些获得中国最高科技奖的项目还不足以申请或推荐诺贝尔奖,比起诺贝尔奖,此奖还要低一个档次,不过中国的科技奖着重在技术应用方面,仍然是优中选优,而不在科学理论上,所以两者也是各有千秋,不宜简单臧否前者,但是获奖者的平均年龄相差30岁,实在太大。这正是中国科技界现状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缩影。争诺贝尔奖望洋兴叹,争中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后继乏人。这是不是中国科技界的现状呢?2011年的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情况依然如旧,为:谢家麟,1920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吴良镛,1922年出生。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我们还可以查看另一个序列,即《“两弹一星”元勋基本情况表》:
  “两弹一星”元勋基本情况表(转录钱江《走近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们》)
  姓 名 出生年 出生地 成长地 大学 留学国 学位 居留时间
  于 敏 1926 河北宁河 天津 北京大学 无 硕
  王大珩 1915 日本东京 北京 清华大学 英国 博 36—48
  王希季 1921 云南昆明 昆明 西南联大 美国 硕 48—50
  王淦昌 1907 江苏常熟 上海 清华大学 德国 博 30—34
  邓稼先 1924 安徽怀宁 北京 清华大学 美国 博 48—50
  朱光亚 1924 湖北武汉 武汉 西南联大 美国 博 46—50
  孙家栋 1929 辽宁盖县 盖县 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 苏联 学士 51—58
  任新民 1915 安徽宁国 宣城 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 美国 博 43—50
  吴自良 1917 浙江浦江 杭州 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 美国 博 43—50
  陈芳允 1916 浙江黄岩 黄岩 清华大学 美国 45—48
  陈能宽 1923 湖南慈利 长沙 唐山交通大学 英国 博 47—56
  杨嘉墀 1919 江苏吴江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美国 博47—57
  周光召 1929 湖南长沙 重庆 清华大学 苏联 57—61
  赵九章 1907 河南开封 杭州 清华大学 德国 博 35—38
  姚同斌 1922 江苏无锡 上海 唐山交通大学英国 博 47—57
  钱 骥 1917 江苏金坛 金坛 中央大学
  钱三强 1913 北京 北京 清华大学 法国 博 36—48
  钱学森 1911 上海上海 浙江大学 美国 博 35—55
  郭永怀 1909 山东荣成青岛 西南联大 美国 博 40—57
  潘守锷 1917 浙江湖州 上海 西南联大 美国 博 41—45
  黄玮禄 1916 安徽芜湖 芜、扬 中央大学 英国 硕 43—47
  程开甲 1918 江苏吴江 嘉兴 浙江大学 英国 博 46—50
  彭桓武 1915 吉林长春 长春 清华大学 英国 博 38—47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最引以自豪的“两弹一星”,其主持研制的元勋科学家23人,除了孙家栋一人,是留学苏联以外,其他全是国民政府的大学培养出来的,然后到美英法德各国留学,获得学位。
  这说明,中共领导下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失败得很惨很惨。历史学家张鸣先生因清华百年校庆发出了“中国大学还有救吗”的哀叹与惊疑。为什么出现这种悲惨的情况呢?回顾六十二年的实践,还不能令我们震惊、醒悟吗?中共主政,对大学教育,最严重的伤害首先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把解放前的国立、私立和教会大会彻底收归国有,全部打乱,按照苏联模式,重新洗牌,加进中共特色——党委领导制,于是抛弃了经过半个世纪实践的大学办学理念与经验,包括教授治校、兼收并蓄,思想自由,独立人格等等。这样,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就可以充分施展了。要知道,苏联的大学是没有党委制的。所以,苏联体制加上党委领导,互为因果,造成了中国大学六十年解不开的死结。如果,只有其一,或许还不至于这么严重。但中共建立的一党专制社会,这种大环境大气候,使大学也不可能生存在桃花源里,所以也必定误入歧途。
  随后,对大学影响很大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批判胡适、胡风以及肃反运动,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此,大鸣大放时,对于是否要党委制的问题是一个争论很大的焦点。本来毛泽东为了引蛇出洞,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说,大学的党委制可以取消,要民盟、九三布置各大学讨论,但是他言而无信,出尔反尔,随后对于同意他的话的人,无不打了右派。本人所在的山东大学副校长、青岛九三学社主任陆侃如就因此打了右派。
  对于大学伤害最重的是反右运动。一流教授和一流学生好多打了右派,漏网的人只好噤声不语了。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人才培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