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食品网络谣言大剖析

 

Q1 易产生致癌病毒的食物?

 

一、 「一定要吃新鲜的食物」、「烤的,有焦的部分都要去掉」、「马铃薯发芽就有毒」等,已属一般正确认知。

二、 「用烤的玉米不能吃,百分之百有毒」:只要将烤焦的部分去掉,食用烤的玉米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香肠、热狗都是致癌物」:该二项肉加工制品常温保存者,易有肉毒杆菌生长,业者为保存及保色之目的,常会使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类食品添加物 (该等添加物可能使致癌之风险增加),然而业者如依据本署公告之「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规定添加,则尚无危害健康之疑虑。

四、 「吃花枝、鱿鱼就不要吃红萝卜」:并无相关科学研究报告指出。

五、 「茎类的植物发芽就有毒」:目前除发现马铃薯发芽会产生毒素,依现今研究资料,其余茎类植物并无类似报告。

六、 「绿茶、养乐多、大蒜可防癌」等均未经科学研究正式评估确认。

七、 国人饮食主要应依照本署所订定「每日饮食指南」及「国民饮食指标」(已列于网址:http://www.doh.gov.tw/lane/health_edu/#pt3/)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例如:在六大类基本食物中选吃需要的份量、多吃生鲜食物、均衡摄取各类食物(不偏食也不过量)、尽量选用高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油少盐、饮酒要节制等,均为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之重要饮食准则。

八、 八十九年十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公布之「十五条守则 让你远离癌症」数据摘要:预防癌症,饮食中:

1.  食物以植物性食品为中心,多样摄取。

2.  多吃蔬菜与水果。

3.  谷类、豆类、根菜类每天至少摄取 600 至 800 公克。

4.   最好不喝酒,男性每天以两杯,女性以一杯为限。

5.   牛、羊、猪肉每天摄取 80 公克以下,多吃鱼、鸡肉。

6.   控制动物脂肪摄取量,适度摄取植物性脂肪。

7.   食盐成人每天六公克以下。

8.   多吃生鲜食品,少吃罐头食品,长期保存的食品易生霉菌,花生产生的黄曲毒素,即使少量也会致癌。

9.   少吃加工品或添加物。

10. 不吃烧焦食品,烧烤食物时烤焦的部分最好不要吃。

11. 少吃营养品、补品,饮食只要获得均衡饮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本不用再「补」,补过头很可能丧失防癌能力,或甚至促进癌症。另外除了饮食控制外,保持适当体重、经常适度运动及戒烟等,亦均应予注意。

 

Q2 「口对口方式喝矿泉水」不安全?

 

网络上所称口对口方式喝矿泉水,会引起喉咙痛一事,在一般饮用情况下不会发生,即使把漱口水装入瓶内保温培养亦不一定会有此结果,惟为正确饮用矿泉水,最好注意

1.用杯子分装饮用。

2.开封后尽快喝完。

 

Q3 同时食用维生素C及虾会产生砒霜?

 

一、 卫生署函请台北荣民总医院毒药物咨询中心查询相关文献,并无发现任何有关维生素 C 引起虾类中毒的医学报告。另该中心表示,甲壳类如虾、 蟹、龙虾及贝类如蛤、牡蛎中虽含有砷,但大部分以有机砷的形式存在,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达百分之九十九,而有机砷可以很快排出体外,几乎没有毒性。无机砷(包括三价砷及五价砷)确实有毒,若保守估计无机砷含量为海鲜含砷量的十分之一,而虾含量以 4 ppm计算,欲达到最低可能致死剂量二十毫克,必须吃下五十公斤的虾。

二、 在学理上,纯化的维生素 C 与五价砷如在实验室环境加以化学催化作用, 或有可能使原来无毒的五价砷转变为三价砷(俗称的砒霜)。然而餐点中所食用之柠檬及虾,其分别所含之维生素 C 与五价砷量甚低,又无化学催化剂及适当之反应条件,实际并没有产生砒霜的疑虑。

 

Q4 「食物中毒喝酸奶」会解毒?

 

这种说法应是来自微生物学的理论,以酸奶内的乳酸菌造成肠道环境内优势,以期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但并非对已发生食物中毒者有帮助,尤其食物中毒有很多种,其病因除细菌外,尚有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故发生食物中毒喝酸奶可解毒的说法不正确。

 

Q5 玻璃瓶的酱油没有防腐剂,塑料瓶装的酱油有加防腐剂?

 

酱油产品是否使用防腐剂,完全由制造者设计配方时决定,只要添加防腐剂的种类及用量符合卫生署公告「食品添加物使用范围及用量标准」规定,就不致影响民众之身体健康。至于玻璃瓶装或塑料瓶装并不影响酱油之生产方式,故网络上之说法并不正确。

 

Q6 「蜜饯、金针、果糖」含高量二氧化硫,会造成气喘?

 

市售蜜饯、干金针、果糖,为减少加工过程所造成之褐变现象或延长保存期限,业者多会使用二氧化硫、亚硫酸盐,依据相关科学研究报告显示,该等添加物对一般人并无长期食用安全上的疑虑,但有气喘体质或病史者,食用含有该类添加物的食品,则较易引发其气喘症状。该类添加物并不会使正常人变成气喘病人。

 

Q7 台湾45%的花生都含有黄曲毒素?

 

花生若收获后贮存藏于潮湿高温环境,就有可能长霉(黄曲菌)而生成黄曲毒素,国内农民对此已有深切体认,卫生署以往检验国产花生,极少发现有黄曲毒素问题,至于进口花生经济部标准检验局会负责检验,若发现有黄曲毒素问题,亦不会准其进口。

 

Q8 「纸盒装牛奶含有纸盒杀菌用双氧水」的残留?

 

市售纸盒装牛奶产品中,为使保久奶产品得以达长期保存,在进行无菌包装时其纸盒先以双氧水杀菌,然后加热使双氧水逸散,最后装入已加热杀菌的牛奶,因此牛奶中已无残存的双氧水。另外,市售鲜奶产品(冷藏,保存期限短)所用之新鲜屋纸盒(侧面看为五角形),其包装鲜奶前并未经双氧水杀菌。

 

Q9 蔬果残留农药用水洗不掉?

 

这种说法不太正确,蔬果所残留的大多数农药,都可以大量清水冲洗或换水浸泡的方法而去除大部份,剩余之少量残留农应不致危害健康。

 

Q10 在台湾,海鲜尽量不要吃,如果要吃也要吃小尾的?

 

在台湾所贩卖之海鲜,来源及种类繁多,除养殖者外,也有近海及远洋捕获的,目前尚无法获致「大尾较毒」之结论。如果仅因怀疑海鲜受污染,而不吃所有海鲜,实为因噎废食之举动。

 

Q11 三色蛋是高风险的中毒食品?

 

「三色蛋」是由皮蛋、咸鸭蛋及鸡蛋一起蒸熟制成,因此只要是注重食物调理之卫生,其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无论自助餐店或其他场所都是一样低的。

 

Q12 泡面保丽龙碗会释出怪物质?

 

保丽龙(polystyrene)材质不适用于盛装高温(尤其 100 ℃ 以上)之食物,在卫生署公告的「食品容器、器具、包装卫生标准」中已有所规范。

 

Q13 胡椒最容易生长细菌?

 

胡椒一般正常储存的方式,系将干燥的胡椒存放于瓶中密封,使用时适量倒出,以此种方式,是不易滋生细菌。至于泡水过夜自然会有微生物滋生,故保存胡椒的干燥是非常重要的。

 

Q14 茶包标签勿泡茶水,以免标签上的色素溶入茶中?

 

正确使用茶包应将标签留在茶杯外,以方便冲泡后取出茶包。茶包标签不小心泡入茶水时,因其印制图案使用之人工色素应该为油溶性或不易掉色者,因此尚不至于会有明显的色素溶入水中。当然为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泡茶时应注意不要标签一起放进茶水中。

 

Q15 吃半熟的蛋会致命?

 

本案中所称半熟蛋内之有害细菌,应该系指沙门氏菌,如果蛋鸡的卵巢受到沙门氏菌感染,则其生产之鸡蛋内部可能会染有沙门氏菌。然而国外发生食用蛋品而致死之案例,均是病人或老人(身体状况较弱者),一般人如食用污染沙门氏菌之蛋品,最多仅会引起食品中毒症状。另依据历年来抽验结果,台湾地区产销之鸡蛋并无检出含有沙门氏菌之情形。

 

Q16 加味矿泉水,大多含有甲醛?

 

经查本案纯粹系属网络恶作剧,毫无依据。

 

Q17 可乐+味精=FM2?

 

一、 北荣民总医院毒药物咨询中心查询相关文献,并无发现任何有关同时食用可乐与味精等食物会形成兴奋剂之医学报告。

二、 混合可乐与味精、可乐与苹果西打、保力达 P与苹果西打、可乐与啤酒等饮料,并不会产生兴奋剂成分,更不可能产生镇静安眠剂 FM2,且与饮料成分是否含有胺基酸无关。

 

Q18 可乐+烤肉=骨癌?

 

并无相关之科学数据显示烤肉时搭配可乐会有导致骨癌的危险。

 

Q19 大联盟与休闲小站的珍珠奶茶会喝死人?

 

经查本案纯粹系属网络恶作剧,毫无依据。

 

Q20猪脖子肉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

 

一、 有关多吃猪颈肉是否会破坏免疫系统,因少有此类报告,尚未有实证。

二、 凡取得 CAS、GMP 认证之食品,因该类食品均对原料严格管制,可安心选用 。

 

Q21 市售「将军」、「统一」、「统一瑞穗」及「台糖」鲜奶含有磺胺剂?

 

一、 本案网络消息并非该研究院环境与职业病研究组之研究报告。系民众接获电脑网络上来源不明之鲜奶检验报告,私下加以传送。

二、 本案国家卫生研究院环境与职业病研究组已分别对相关厂商所蒙受之困扰与不便,以书函致歉。

三、  有关酪农使用磺胺剂、抗生素等,系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管。一般情形下自乳牛挤出之生乳原料均需符合规定始可加工成为乳制品。

四、  一般牛乳之最终产品准许之动物用药残留标准中磺胺剂之用量为 0.01 ppm, 也即市售牛乳制品只要不超过其限量标准,其卫生安全是不用担心的。

 

Q22 「EXTRA无糖口香糖」含阿斯巴甜,会致癌?

 

「EXTRA无糖口香糖」标榜不会引起蛀牙,因为其配方中不加蔗糖而系使用不为口中微生物利用代谢之甜味剂阿斯巴甜,该甜味剂在各国皆为准用之食品添加物,其食用安全性据相关之研究报告显示,并未有影响人体健康之情事。

 

(作者:台湾行政院卫生署食品卫生处。原文链接: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1_p01.aspx?class_no=98&now_fod_list_no=8664&level_no=3&doc_no=47533

 

 

B. 能靠点儿谱吗 食物相克靠谱吗?

 

一、说法的来源

 

食物相克的来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是来源于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古代中医记载的“十八反”“十九畏”是针对药物的使用的,而中医又一直认为药物和食物是相通的,所以在食物上面理应也有相克之说。我则更偏向与相信这些食物相克来源于民间的经验——其实我们翻开古代医书不难发现,其实很多的药方和疗法同样是首先来自民间经验和个案,然后再用理论去解释该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古医药书就是民间经验的摘录。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可能听说过,蟹和柿子不能一起吃,会肚子疼。我们可以想见,从前有一个人,吃了蟹和柿子,然后他肚子疼。于是他认为蟹和柿子一起吃会导致肚子疼,他把这个经验告诉别人,或者写进了书里,后人就拿着这些记录警醒自己不要把柿子和蟹放在一起吃,这就是种种食物相克知识的起源。

 

二、如何确定因果关系

 

好了,现在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是如何确定事物的因果关系的?《麦兜故事》有一个类似于笑话的段子:麦太给小麦兜讲睡前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了。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念书,有一天,他发财了。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小麦兜不耐烦,说妈妈我想睡了,麦太说:从前有一个小朋友早睡晚起,第二天,他死了。

大家可能都能看出麦太的故事可笑之处在于把两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的事情强行连接在一起,得出某种“教育意义”。但是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问题:如何确定因果关系。人类有一个毛病,喜欢习惯性地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情用因果关系连接起来,前一个是因,后一个是果。这种本能在大多数时候是很奏效的:乌云密布,很可能就倾盆大雨,倾盆大雨,道路就泥泞不堪,这些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是在有些时候就不那么正确,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公鸡打鸣,于是太阳升起,我们却不能把公鸡打鸣当成太阳升起的原因——事实上反而是结果。再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大家现在都知道吸烟可以导致癌症,但是要得出这一因果关系却并非易事,尽管之前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吸烟和肺癌有很高的相关性,但到底是吸烟导致肺癌还是得了肺癌的人特别想吸烟呢?双方一直争辩不休,直到1996年才从香烟烟雾中找到致癌物苯并芘解开了这一谜团。

话扯远了,我们回到蟹和柿同吃肚子疼的问题。吃蟹,吃柿,肚子疼三个事情,吃蟹和柿在前,肚子疼在后,古人很自然地就把前者当成后者的原因了,但是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其实肚子疼并不一定是蟹柿同吃的结果,它可能是单吃蟹的结果,可能是单吃柿的结果,也可能是吃了其他东西的结果,还有可能根本跟吃的没关系,而是其他原因。要搞清楚这里面的因果关系,需要设置对照组,简单来说就是一组单吃螃蟹,一组单吃柿子,一组两者同时吃。最后真相是什么呢?其实单吃螃蟹容易肚子疼,因为蟹的甲壳很难清洗,藏污纳垢,一旦没有彻底煮透就容易肠胃感染病菌;而单吃柿子一样会导致肚子疼,因为柿子含有鞣酸,在胃酸中会和蛋白质生成鞣酸蛋白,它会和果胶、纤维素黏在一起形成结石,这叫胃柿石症。吃生柿子,大量吃柿子,空腹吃柿子,都可能导致肚子疼。当然,柿子和螃蟹吃一样容易肚子疼,因为螃蟹肉是蛋白质,不过牛肉,鸡肉,鸡蛋,统统都有蛋白质,甚至柿子本身也含有蛋白质。事实上只要不过量吃柿子,不吃生柿子,把螃蟹彻底煮透,你自己对海鲜又不过敏的话,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是不会有事情的。我们已经不知道那个古人肚子痛到底是因为以上哪一个原因了,但是“蟹与柿同食相克”就这么流传了几百年。

 

三、科学研究

 

那么除了蟹和柿子,其他的食物相克组合难道也是虚假的吗?由于食物相克的说法只存在于中国,所以外国都没有此类研究,但是我国已经有科学家研究过此事。

1935年我国生物化学家郑集曾经搜集了184对“相克”的食物,从中选出14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遇到的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实验。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试验了其中的7种组合。在食用24小时内观察实验动物和人的表情、行为、体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很正常,没有中毒的迹象。在郑集试验的“相克”食物中,就包括螃蟹与柿子、大葱与蜂蜜。郑集碰巧是我国最长寿的科学家之一,活了110岁。近来中国营养学会分别与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做了更严格一些的“食物相克”实验。兰州大学的实验选了5组传说会相克的食物组合,由100名健康志愿者食用,连续吃了一周,没有发现哪一组食物会引起异常。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实验则另外选了12组食物组合,有30名志愿者连续吃3天,也未发现异常。

既然没有传说中的食物同食中毒现象,那么古人那些经验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四、食物“相克”与身体不适

 

就像第一个螃蟹和柿子的例子所展示的,古人因为缺乏对因果关系的思考和检验,往往把一些引起不适的饮食问题归咎于“食物相克”,把一些个案轻易上升到了普遍性规律,这造成了大量错误的食物相克的忠告产生。

首先就是食物不洁。由于食物清洗不干净,加热不彻底,食物表面感染的病菌会入侵人体造成腹泻等不适。例如有一条食物相克说墨鱼和茄子同食会造成霍乱。而其实霍乱是由于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而这种霍乱弧菌经常污染的食物就是鱼虾蟹等水产品,我们不难猜到这条相克是因为古人在吃了不洁墨鱼的时候同时吃了茄子,于是可怜的茄子就遭了殃,成为霍乱的原因。此外还有狗肉与狗肾同食会引起痢疾等等也是这个原因。

其次是食用方式不当。一些食物虽然已经被食用多年,但依然会有很多人有食用不当而产生食物中毒等不适现象。例如豆角含有大量生物碱,如果没有彻底煮熟,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痛、腹泻、手脚发凉,头痛、头晕,四肢麻木等,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又如前面所说的柿子,大量生吃也会产生胃柿石。

然后就是乳糖不耐。例如有一条相克说香蕉和牛奶同食会腹泻,又比如橘子和牛奶同食会腹泻,等等,其实这就是因为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是因为个别人群缺少由小肠细胞分泌的乳糖酶,无法分解牛奶蛋白而引起的一种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胃不适及荨麻疹等。在全球的成年人中,大概三分之二人都有乳糖不耐,中国人更是达到了90%。这些人单喝牛奶都会腹泻,这时候如果碰巧跟别的什么一起吃,就产生了这些“相克”现象。(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5582

还有肠易激症(IBS)。肠易激综合征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一组报道为8.7%。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男女比例约1:2。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这些得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无论吃了什么,都有可能产生腹部不适,并因此怀疑那些食物搭配,认为它们存在“相克”。

还有就是过敏现象。海鲜过敏、花生过敏、鸡蛋过敏。吃了某种食物后,突然发生恶心、腹痛和呕吐的症状,或者全身起满了大大小小的红色疱疹,这就是食物过敏的典型症状。研究发现,亚洲人的食物过敏情况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鸡蛋、乳制品、腰豆、香蕉和芝麻这5种食物最容易引起过敏。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含有蛋白质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过敏。小麦、花生、酱油、坚果类、鱼及甲壳类食物也是常见食物过敏原。

最后就是无关饮食的其他原因,可能由于某种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发烧,呕吐,腹泻等,由于找不到明显病因,统统归咎于“食物相克”,并写成了经验教训,后人也用这些前人的忠告贯彻到底,流传下去。

更有一些相克,例如猪肉与菊花,肉与梅子,鹅肉与柿子,相克表说它们在一起会导致死亡,这简直跟麦兜那个“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了”一样搞笑了。

 

五、帕斯卡赌注

 

那么为什么这些没有根据的相克会流传至今呢?这里除了人们对经验的迷信,崇古心理作祟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帕斯卡赌注。通俗地说,就是“宁可信其有”的心态。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布莱士·帕斯卡在其著作《思想录》中表达了著名的“帕斯卡的赌注”,即: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是我知道,如果他不存在,我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所以,我宁愿相信上帝存在。我们可以用它来套入对食物相克的态度上。选择相信食物相克的话,不管食物相克存不存在,都不会有什么大麻烦,而如果选择不相信食物相克的话,万一某种相克真的存在,那么就有被毒死的危险。从这个思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懒于去探寻真相的人来说,选择全部接受,是一种没有风险的办法,所以你不难看出为什么任何说法都有一定数量追随者……

但是对于那些渴望知道真相的人,帕斯卡赌注是不起作用的,因为他们不想去牢牢记住如此庞大的食物相克表,也不愿意每次吃饭前都要掏出一本厚厚的食物相克1000例一个个仔细勘察。

 

六、营养拮抗作用

 

食物同食中毒和不适的现象虽然没有被证实,但是很多人不忍心看到古代的学说就此埋没,于是就找出种种理由去为它们辩护,营养拮抗作用就是非常流行的一种解释方法。

“豆浆不能与鸡蛋同吃”是关于豆浆的禁忌中流传最广的。它的理由主要是指豆浆中有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消化,降低营养价值。其实胰蛋白酶会随着豆浆的加热而失活,不再具有消化蛋白质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我们日常食物是多种多样相互搭配的,并不是天天吃同样的食物,这一顿没有补充好蛋白质,会在下一顿中得到补充,况且营养不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古代缺乏大样本数据记录没有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下被发现,当发现某人营养不良的时候,不可能会追溯到他吃了具体某一顿食物搭配不合理。

我们每天吃下很多种类的食物,每种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等等,它们之间会有协同作用也会有拮抗作用,这都是非常正常和常见的现象,我们加热蔬菜也会损失四分之一左右的营养,但是我们吃东西并不是只为了营养,这些拮抗作用即使发生也属于非常微量,损失的一点点营养跟补充进来的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只要做到饮食多样化,不足以影响人体健康。

 

七、化学反应的可能性

 

食物相克,如果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其实就是两种食物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相遇发生反应,产生某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毒素。VC和虾的“相克”就是这种思路下产生的典型组合。但是根据计算,要产生有毒害作用的砒霜,需要一次吃下150公斤虾。事实上海产品所含的绝大部分是稳定的有机砷,里面极其微量的无机砷在体内两天就可以代谢出去。

可见理论上存在的反应并不一定能在人体内发生,这里有一个剂量的问题。就算能发生,产生的毒素到底需要多大剂量才能对人体造成影响,这是需要去研究的问题。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

巴拉塞尔士的毒物原则

1541年去世的瑞士炼金术士兼医生巴拉塞尔士有一句名言说得非常好:“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一切毒物,只要剂量足够小,是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的。所以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产生各种恐惧,认为只要添加了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就肯定会人体有害,其实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础,我们吃的绝大部分现代食品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添加剂,正是这些添加剂确保了食物的质量和口感,没有了食品添加剂,现代食品工业将不复存在。

 

八、黑天鹅问题

 

虽然我们研究了VC和虾一起吃不可能毒死人,但是你怎么能确定不存在另外一种反应是可以毒死人的呢?我们没有办法穷尽一切食物用来分析它们的化学反应会不会产生毒素,我们只能说现在我们暂时没有发现这类反应,但是暂时没发现并不能代表永远不会发现,永远存在一种理论上的可能。那么是不是我们就要为此打醒十二分精神来防备呢?

这其实就是黑天鹅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一种红色天鹅的可能,正如没有发现黑天鹅之前我们也不能说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但是难道因为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一种“可能性”,就要承认它确实存在吗?黑天鹅的发现是一种事实证据,在事实证据面前,旧有的结论可以得到修正和更新,但是如果一直没有人找到黑天鹅实体,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存在黑天鹅。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一种理论上存在的可能而提心吊胆,等到真正发现了,自然会通过可靠的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发布警告(例如药物上的“相克”——双硫仑样反应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0119),而现在既然没有此类警告,而那些所谓的相克致死的食物表并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已经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们不是真的。

 

(能靠点儿谱吗:科学松鼠会成员。原文链接:http://www.guokr.com/post/70646/

本文选入一五一十周刊第75期,周刊下载: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83986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