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昨天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我们首先在此祝贺这位中国主流作家。

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

但中国社会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对各项诺奖的看重似乎挡不住。我们沉浸在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包围中,我们今天很难搞清对西方奖项的关注和在意究竟是怎么回事。此前达赖、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两个奖传达过来的不友好甚至敌意十分清晰。诺贝尔奖留给中国主流社会的最直接记忆就是尴尬和不舒服。

旅法华人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在此之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他。尽管文学界不少人认为高行健的作品有一定文学成就,但普通中国人一般把他的获奖往政治上联想,认为是作品的政治倾向吸引了瑞典文学院的目光。

莫言同上述三人都不同。他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诺贝尔奖挥之不去的政治纠缠感,才华、文学成就还有运气帮助了这位中国作家。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像是“文学奖”了。

莫言获奖会对中国人看诺贝尔奖的态度做一次修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但中国主流社会对诺贝尔奖的信任不会就此彻底建立起来。它给中国人的印象会复杂多样起来,这种复杂也很可能更接近诺贝尔奖的实情。

除了莫言本人的文学成就和地位之外,诺贝尔奖是想在刘晓波之后缓和一下同中国的关系吗?它是想在刘的轰动之后再制造一次相反的轰动吗?不少中国人都闪过这样的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自然科学奖,在中国与西方关系很微妙的今天,我们对中国人得奖不得奖都会有些不简单是高兴或不高兴的感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莫言获奖还是传递出了一些很清晰的信号。第一,在“比较灵活的”非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国人获奖的密度在增加,无论是“刺激”中国的,还是“正常的”,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空前关注。诺贝尔奖在以不同方式接近中国。

第二,莫言作为中国主流作家获奖,显示了随着中国继续崛起,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西方拒绝。

无论是以前我们“看偏”了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主动做了一次自我调整,瑞典文学院这次把奖颁给莫言是值得欢迎和鼓励的。希望诺贝尔奖的这种选择倾向能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在高速发展,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堪称波澜壮阔,我们创造了经济奇迹,几十年没有战争,诺贝尔和平奖、经济学奖和文学奖要从中国主流社会中找到促成了这一切的突出贡献者并不困难,把眼睛盯着中国社会的各种边缘、以刺激中国为乐是狭隘的。

换句话说,中国是世界发展大潮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长期与中国别别扭扭,这不是诺贝尔奖的光荣,从长远看也决不利于诺贝尔奖保持、扩大它的影响力。

希望莫言获奖是一个转折点。再次祝贺莫言。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