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网

今次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徐利明、盛小云向大会提交一份建议,提出应明确中山装为中国人的“正装”,以体现“文化自信”。同时,建议将中山装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委员们的理由是,中山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前身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 统一之大义等等。申报“非遗”无疑有利于传承中山装这一中华民族的符号,将中山装庄重大方、寓意丰富的内涵以及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告诉国 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爱、穿着、尊崇中山装,传承炎黄子孙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类似的提案并非第一次。

前些年两会,就有委员代表们提出,要把“汉服”定为“国服”。

将中山装明确为“正装”的“国策”建议,与当年要定汉服为“国服”的逻辑,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打的招牌,都是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但背后或还可解读出更深的意味。

我对中山装并无恶感,我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直穿的是家里做的中山装,如今虽然平素皆于夹克T恤为伍,偶尔正式场合穿件西服外套,但也一直对中山装抱有好感,中山装的设计,穿着也很利落。

只是,在两会这种耗费巨大公帑商议国计民生的场合,提这样的“国策”建议,荒唐可笑之余,甚至也让我感到可怕。

因为,在中国,着装过去是,现在依然还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政治问题,对一个时代服饰的研究,一直是观察中国社会政治的一个窗口。

中山装源于孙中山,其成型过程,本身就政治有很大关系。

中共建政以前,男士正装,其实是多元的,新潮的好穿的西装,政治的穿中山装,老派的还可以穿长袍大褂。

中共建政以后,多元思想渐归于一统,其着装习惯也随之而变,那些革命领袖尤其毛泽东尚中山装,革命干部也多穿中山装,中山装最后则无敌于天下,甚至,还有两兜、三兜和四兜之分,来甄别官阶位势,在一个号称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算是一种反讽。

传统社会中官家对于服饰色彩有严格的管理,从《周礼》到《唐六典》,对服饰规定越来也缜密。又比如秦之后,皇家尚明黄,僭越者难逃株连之罪。

到 1980年代,这种文化和思维依然控制着国人的思维。当年流行的《街上流行红裙子》、《红衣少女》等,即是对这种文化和思维的反动,以文学艺术的手段,通 过人的着装变化,再现了一个扭曲时代的向人性回归的努力。而1980年代的喇叭裤,也曾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掀起了巨浪,伤人无数。

直到今天,许多政治观察家还从政治家公开场合正装的穿着变化上揣测政治走向,开放抑或保守。

所以,所有与服饰相关的任何官方态度建议,都应该引起社会的警惕。

作为政协委员,在共商国是的场合,无论是提出以中山装为正装,还是以汉服为国服,这种以国是建议之名,背后的逻辑,依然是希望以国家的名义,试图干预个人的生活,强迫别人接受,在这个时代是万万不能被接受的。

正装是什么?不过就是严肃公开场合的正式装束,不是家居休闲随心所欲的穿着,礼貌得体,不会引起同在场者的不适感即可。

没有法定的正装,没有明定的国服,我们也知道遵守社交礼仪,过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选择穿着什么样的服装,既有个性体现,也有场合约束,合乎礼仪规范,谁也管不得。

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好不容易挣得来的有限自由。

谁又愿意将这有些的自由拱手送还!

来源:凯迪社区 文 / 朱学东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