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民日报》加大了对体育和娱乐新闻的报道与评论,包括杜比单场75分的消息都出现在了头版位置,这份催人入睡的报纸似乎在努力地学习如何放下身段、融入普罗大众。但碍于常年思维定式和专项知识匮乏,这份报纸有时在评论文体事件时,难言客观公正……
《人民日报》家长式批评 延续旧体制思维
【陈腐评判标准】好成绩+谢国家=真英雄 李娜成反面典型王濛被赤裸恐吓
评论体育事件,《人民日报》有一套自己的恒等式:取得成绩+感谢国家=为国争光=对公众负责。缺失“取得成绩”和“感谢国家”中的任何一项,该运动员要么被忽略要么被批判,而李娜在法网被淘汰后言语对抗中央级媒体记者,相当于两项全部中招。当然,和王濛相比,李娜这次还算“死”得干脆:2010年,当王濛在冬奥会上卫冕成功并且以跪拜方式感谢教练时,《人民日报》的标题是“王濛这一跪从高手到大师”。然而短短一年之后,当王濛与管理部门产生矛盾并表示要揭露黑幕时,《人民日报》的标题也随即换成“王濛冲动有代价,成就是易碎品”,如果单看标题感觉还算含蓄,内文则有点赤裸裸的恐怖——“虽然有些网友,仍然期待着王濛继续‘强硬’。但那样做的结果,又会如何?很可能,王濛的运动生涯,真的就此结束。一点余地都没有,一点希望都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怕硬的。”
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员从《人民日报》那里会获得表扬还是批评,不仅与竞技成就有关,还取决于能不能熟练扮演“乖孙子”的角色。只要是能为举国体制增添光彩,自然能获得不遗余力的吹捧。可一旦对于举国体制提出任何一点挑战,就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批评。“放眼中国体坛,当今名气最大的现役运动员非李娜和孙杨莫属。和以往的顶尖选手略有差别的是,李娜和孙杨的整体表现都难称完美。”《人民日报》眼中的“以往的顶尖高手”,如今有的沿街卖艺乞讨,有的躲在美国终年不敢露面,这样的乖孙子,李娜不做也罢。
【浅薄专业储备】批篮协不职业举例斯特恩罚马刺 该事件本为NBA赛季丑闻
《人民日报》对体育事件的评论思路不仅习惯性站在致高点、按独有的思维指点江山,有时还因缺乏对体育项目的深入了解而留下笑柄:在今年1月16日的《人民日报》第15版,出现了一篇题为《执掌职业联赛要有职业态度》的评论,针对乱象丛生的CBA,教育篮协“应该学习国外联赛管理者的职业态度”。仅就观点本身而言,《人民日报》对CBA管理者的批评言之有理。可接下来文章却这样例证——“去年11月,在客场挑战热火队的比赛中,马刺队雪藏了队中4名先发球员。针对此举,NBA联盟对马刺队开出了25万美元的罚单,NBA总裁斯特恩表示‘向所有的NBA球迷道歉’。连球队不安排主力打比赛,NBA官方都要向球迷道歉,再与CBA管理者的态度比较……”
实际上,NBA处罚马刺一事在美国职业体育界存在巨大争议,有不少教练、球员站在马刺一边,认为NBA只是为了维护商业利益而罔顾球员和球队的利益。而从比赛本身来看,“马刺二队”在热火面前丝毫不落下风,力拼对手到最后关头才以100比105惜败,就精彩程度而言,该场比赛可被评为当赛季常规赛经典赛事之一,完全没有对不起球迷的地方。斯特恩所谓的道歉态度,存在着复杂的商业利益、对马刺的偏见和对自己面子的保全,并不适合作为正面典型来举例。《人民日报》对此的理解,恐怕和其批评内容一样“缺乏职业态度”。
职业运动员只需对比赛负责
赛场上拼尽全力李娜问心无愧 职业选手只在损害观众赞助商利益时三叩九拜
《人民日报》围绕着李娜的种种质疑和批评,焦点其实只集中在一个地方——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李娜到底需要对谁负责?所谓的“任性”一说,归根结底就是认为李娜只对自己负责却罔顾其他。作为一位公众人物和职业选手,李娜肩负着相比平常人更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确不可以随心所欲口无遮拦。但在职业体育范畴里,一名职业运动员只需要对自己的“衣食父母”负责,这位“衣食父母”直观的表述就是指比赛,再深一层,就是赞助商和掏钱看比赛的观众。
因此在职业体育圈,运动员必须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来回报观众,当他们消极比赛或因其他因素损害赞助商和付费观众利益时,才需要“三叩九拜”:NBA在前年由于劳资谈判一度停摆时,安东尼曾代表球员向看不到比赛的球迷们道歉。更早些时候,由于自己接受手术而将错过赛季剩余比赛,麦蒂曾在2009年向火箭队和休斯顿当地球迷表达歉意。经常做出惊人之举的奥沙利文,2006年底在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四分之一决赛,在打丢一颗红球后情绪失控,径直走向本场对手亨德利,与后者握手后离场放弃比赛。事后,奥沙利文通过公开方式为自己的不职业行为向道歉,而赛事组织者也向当场观众赠送另一场比赛的门票作为补偿。
职业运动员被要求接受采访但不需极力讨好媒体 费德勒小威都曾呛无良记者
对比赛负责,李娜在这一点上毫无过错:她有过受伤后仍坚持比赛的顽强表现,也有过在不利局面下神奇逆转的惊艳,即使在今年的法网和温网没能走得更远,李娜在赛场上也拼尽全力,对得起赞助商和球迷。所以当被问及“想对球迷说些什么”这样带有预设和诱导性的问题时,李娜的火爆并非无名火。虽然接受记者采访是赛事主办方对李娜等运动员的硬性要求,但对比赛负责,不是无底线地服从外界要求,更不代表必须讨好媒体或赛事组织者。
在这一点上,费德勒和小威都曾做过反击。2008年法网男单决赛,费德勒又遇到了纳达尔,这一次瑞士天王居然只拿到4局、第三盘还耻辱地输了个0:6,赛后,有记者向费德勒发问:“如果2009赛季你只能赢得一项赛事,而且你必须从法网赛和温布尔登中选择,你会如何选择呢?”费德勒非常厌恶地回答:“我再也不想回答这些愚蠢的问题,这些问题实在太蠢了。”在WTA年终总决赛退赛时,一位英国记者问小威:“我觉得你应该为了赛事和赞助商考虑,也应该带伤上场,而不是退赛。”这瞬间点燃了小威的怒火,美国大妞回答道:“我也许该看看你会怎么做,看你是怎样在腹肌受伤的情况下为赞助商出战。”而这位记者不依不饶:“如果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会坚持上场。”小威回道:“你真该试试,你简直是做梦。”
李娜要反思的 是性格因素对比赛的消极影响
今年李娜仍多次因火爆脾气影响比赛专注力 职业生涯欲再创佳绩她需调心态
当然,在对抗记者这件事上,李娜自身并非完美无瑕,她那句“还有脸来”显得多少有些得理不饶人,而更让人担忧的,是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在竞技上对李娜的阻碍。虽然对于个性突出的李娜,观众可以用脚投票决定支持她或背离她,但在比赛中,依旧不够沉稳的心态,只会让胜利一次次背离她。
仅以今年为例,年初在参加WTA深圳公开赛的决赛时,她与对手前两盘战成了1比1,而在决胜盘第5局,对手曾经握有一个破发点,此时李娜对于现场的嘈杂环境表示了不满,用家乡话武汉方言吼出“能不能不要讲话”;又比如在不久前的法网期间,第二轮爆冷出局之后,李娜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部分媒体的做法“不是人”;而在今年温网第二轮,当李娜一度在第二盘处于落后局面时,她更是将怒火喷向了在看台上进行指点的丈夫姜山:“不要说话!你又不是教练!”
能否在各种局面下都控制好情绪,本身就是决定运动员能否攀上巅峰的关键元素。尤其高手之间比拼的,正是排除各种因素干扰的专注力。诸多体育明星被津津乐道的“大心脏”,本质都是建立在专注力基础上取得的成功。李娜以往在检讨某些比赛的不足时,也曾提到与自己专注力的一度下降有关。甚至在体育科学领域内,还有《2011年法网比赛中李娜专注力运用情况的研究》这样的论文。李娜虽大可不必为《人民日报》的批评心存芥蒂,但通过这场风波,李娜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在下次遇到类似状况时,选择用更“无声”的方式给予对方更有力的回击。至于《人民日报》,与其照照镜子,不如在繁忙的代表人民四处批判之余,抽空看一部名叫《被解放的姜戈》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对获得自由的奴隶姜戈赶尽杀绝的,不是白人奴隶主,而是同为底层奴隶的一个老黑人。
在此次风波中,李娜并非完美无缺,但教李娜如何说人话办人事,《人民日报》没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