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骚应该讲“无添加”的残酷现实,还是经过修饰的美丽现实?香港人深爱真人骚,但实质讨厌真人。我们看骚,不过期望眼前出现的,是一张张晶莹剔透的假面。
电视台的“求爱真人骚”载誉(?)归来,我的心情七上八落。七上,因为我向来喜欢真人骚——
(一)它强调真人,撕开假面。一张张平凡脸孔(如盛女Florence)在荧幕上现身,讲想法,给反应,感觉亲切。一场好的真人骚,没有假大空的剧本,也没动辄尖叫的艺人,但有平民脑袋、口沫和心跳。
(二)它有悬念。许多外国真人骚最擅长制造悬念,躲在镜头后的观众顺着思路,一同推测事情发展——你以为好人一定有好报?各种真人骚游戏告诉我们,这永远不是事实。好的真人骚将社会的对立面拆毁,为黑白之间涂上灰色地带,观众握拳摩掌,屏息以待。
(三)它是性别、阶级、种族等不同层面的权力斗兽场,将本来心照不宣的既有意识放上枱面,大加挑拨。歌星一定是俊男美女?真人骚却将身形不算小巧的邓小巧带上舞台,甚至令Susan Boyle一夜成名。好的真人骚,挑战权威,舍弃定型,实践社会学学生的人生志愿。
不过作为资深电视迷,我心情也有八落。这电视节目新品种,从来不是温驯动物﹕近廿年兴起的它,不论诞生、成长、窜红,从来都背靠市场,仗赖全球;它的制作绝非意外,更从不妄想要建设美丽新世界。媒体操作的真人骚(尤其是香港的),外表吸引,但许多时候其实是洪水猛兽、妖魔鬼怪,得小心提防——
制造明确的二元对立
真人骚标榜“真人”,但这些“真人”经过镜头过滤、剪接处理之后,经常以假面示人。《求爱大作战》的“盛男”,性格、出身,各有不同,如一出docu-soap的八大主角;真人骚意图制造悬念,于是搞淘汰、玩偷拍,出试探,但最后一切通常回归基本,大团圆结局,好(男)人未必有好报,但歹角会否赢得比赛?同样不。真人骚建构的“真实”,黑白分明,男左女右,少有真正越界;真人骚挑拨意识,擅长碰撞,然而在表面接受不同价值的同时,我们又发现制作人通常提供一套解读方法,于是原本性格粗豪的Bonnie要被改造成“港女”,于是邓小巧可以亮相舞台,但走到最后的,还是娇小玲珑的林欣彤与靓仔牙医许廷铿。
过去十年,真人骚在全球各地卷起过不同浪潮。文化工业高投资、高风险,老板热中计数、重视方程式,于是各大小电视台照单执药,各类型真人骚排队登场。有论者甚至认为,真人骚已经不止是一种节目类型,而是独立成当代创意工业重要一环。可是在香港,真人骚却依然异常罕见——连同《求》,这些年来电视台制作的真人骚,可能还是十只手指数得晒。
暴露镜头下的恋情
香港少真人骚,个中原因多不胜数——市场细小、民风保守、创意凋零……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人其实相当热爱这种骚——不然不会每次有新节目登场,准会成为全城焦点。电视台少搞真人骚,但港人从来不缺类似娱乐——这星期陈豪、陈茵媺共谐连理,全港市民一同直击,齐声祝福(两人婚照换来20万个likes)。香港人唱K的饮歌向来都是李蕙敏的《你没有好结果》,而不是叶倩文的《祝福》,但这一次却万众一心,祝福当人情,我看不惯。
香港人爱看真人骚,而双陈由相恋(“会考虑追陈茵媺”)到结婚(“She is my queen!”),由订情(在寓所互相喂饭)到订婚(陈豪选购豪宅),都有狗仔队相伴见证,宛如一场真人骚,在全港市民眼皮底下长年上演。甚至乎他俩也(表面上)不抗拒做这场骚——被偷拍,陈茵媺没半句抱怨;被不停追问婚讯,陈豪只是在三分钟内重复了七次“有好消息我会公布”(咦?)。这场骚,主角大方,情节透明,港人自然爱看。
港人为双陈结婚而亢奋,除了因为我们爱看真人骚,更因为这场骚无可挑剔。一对璧人,气质登对(Cappuccino对“Merci à tous”)、外形相衬(俊男美女)、门当户对(都来自中产家庭,曾移居外地),俨如童书中的王子公主,广大观众自然看得舒服。香港人喜欢真人表演,因为它反映现实,更因为这些“现实”合乎美学,顺从常理——男女分明、正邪对立、门当户对。假如那个真人骚的“真实”有违伦常,跟常识不符,香港观众自会身体不适,集体变脸,齐声责打。这个星期,被大众唾弃的“真人”,是周一至周五每逢晚上十点半现身小箱子的“绿妖”Karl Hui。
有祝福 必有咒骂
最近几天,网民热论穿上绿色短裙、扎髻、夹腿而坐的Karl究竟是男是女、是人是妖?媒体大肆搜挖历史文献,剖析“成妖之路”。我自命清高,这种鬼神之说,本来不屑回答,但作为香港人,我热爱看真人骚,而眼前这个人民公敌,其实是比《求》更真实的真人骚。因为三大原因,我对这个骚有好感﹕
(一)它有真人。他一夜成名,被全城闹爆,却继续忠于自我,接受媒体访问谈笑风生,甚至自嘲“绿魔”,与众同乐。你可以说他博出位,但我看见的是一个,不为社会主流所接受的边缘人如何懒理世俗目光,坚持做自己。
(二)它容许灰色。查看网上留言,不难发现耻笑Karl者逻辑相近——他穿裙扎髻,动静妖娆→应该是女生→男生?→那他一定是gay的!性别、性取向、行为举止……这些概念,在大众心目中紧扣相连。但现实呢?Karl的存在,正好告诉普罗大众,男女之间,不是实线,而是虚线;举止女性化,不代表就是同性恋。在性别的题目上,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还有一大片土地,主流忽视,大众少理,是为灰色地带。
(三)它鼓励多元。电视台的“求爱真人骚”,看似挑拨意识,抵制定型,但最后结果,通常只是树立了“港男”、 “港女”两块铁板。Karl的出现,以及相关讨论正好带出一点﹕为什么要学做男人?为什么做男人要够气概、要有绅士风度、要领导他人?既然眼前这个“专家”可以“第三性”的身分活得自在,为何我仍要偏执坚持二元,照着他人目光,做个好男人?
我们看不惯“无添加”?
说到底,观众闹爆“绿妖”,只是无法接受现实生活中,真个有这样的一个人。假的,如苏基、朱艳强,大众仍会笑得开怀,但Karl的“真实”,却真正颠覆了平民百姓对性别的想象。文化论者会说,这是一种politics of the weak,但我们更不应忽略,这个被“妖化”的男生,对一切恶意批评笑而不语,甚至玩得更尽更放更妖,为的不是要抗拒什么论述,镜头前后的他,不过是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绿妖”,原是一个比真人骚更真实的真人骚。
真人骚应该讲“无添加”的残酷现实,还是经过修饰的美丽现实?香港人深爱真人骚,但实质讨厌真人。我们看骚,不过期望眼前出现的,是一张张晶莹剔透的假面。
让我们继续咒骂绿妖,祝福双陈,请金童玉女来继续为我们示范美好无瑕的真实人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