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具有浓烈的执政党色彩的红旗出版社将出版评论中西时政的网路红人宋鲁郑的文集 « 中国能赢 » 的第二集。
宋鲁郑的兴趣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新闻时事来点评。无论什么题材,如何点评,到最后为他支持北京政权这个出发点服务。 第二,他与流亡巴黎的中国政治异见人士辩论,从而使他成为在支持北京政府这一方的意见领袖中少有的能密切接触对话反对派的人。
宋鲁郑的平台是他自创的博客。他有三个博客账户,靠着新媒体他发现,锁定,维系着一群人数在逐年扩大的读者。同时他也在向传统媒体靠拢,北京的 « 求是 » 杂志和红旗出版社为他刊发文章,出书。
几年前我就遇见过宋鲁郑。和这次一样,上一次他也强调他写政治博客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那次我问了他一个问题,直到现在他也没能给出一个可以听得很明白的答案。简单地说,« 中国利益 » 是谁定义的,谁认可的 ? 是宋鲁郑的定义,还是中国执政党七人政治局常委的定义,还是中国民调中的定义 ?
但是当中国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他的文章,中国的红旗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博文合集时,很显然,宋鲁郑由一个在自创的网路平台上从事业余政论写作的共产党政治的局外人走进了中国执政党的理论机器里,走进了北京的政治视野里。虽然他的 « 中国利益 » 仍旧没有明确的定义,但他维护 « 中国利益 » 的提法,他的写作,受到了中国执政党部分理论机器的承认。他们发表宋鲁郑的文章,一是对接纳他,二来可能认为宋鲁郑的网路平台还不够有传播力,« 求是 » 杂志和红旗出版社要用他们的平台接力,继续传播宋鲁郑的观点。
宋鲁郑表示,如果细看他的博文,你可以知道,在支持北京政权这个大框架下, 他认同正在监狱中准备接受审判的前中国职业政治家,共产党元老的儿子薄熙来的重庆模式。这就是说,宋鲁郑有可能被看作支持北京政权里目前处于被惩处的分支。和拒绝过宋鲁郑的青岛出版社和新华出版社不同,« 求是 » 杂志和红旗出版社至少不忌讳这一点, 只是 « 中国能赢 » 选择不收录宋鲁郑支持薄熙来重庆模式的文章。
宋鲁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他没有受过研究的训练,也没有对一个明确的课题在学院里实践过科研的经历,他不具备职业学者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时事评论作者,他要找论据来为定义并不明确的 « 中国利益 » 做支持,他要考虑怎么用,这个工作也是一个知识份子的工作。但他更乐意把自己往学者的身份定位上靠。
尽管宋鲁郑的博文不象学术文章那样论证严密,很多论据显得粗糙,勉强,但是在时政的浪潮里,宋鲁郑的情绪发挥了比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和理性大得多的鼓动作用,他能掀起舆论的浪潮, 凝聚与他观点相似或能受他影响的人的火爆支持 ; 他能发动辩论,激起一些在学术上有建树的研究人员放下学术的规则,也加入到网路里用平民百姓的语言同样火爆地驳斥宋鲁郑,和他打口水战。
在海外政治异议人士和压力团体面前,他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到对方关注的焦点上,虽然被批评,批判,但享受一个辩论明星的待遇,当然他选的方向是维护北京政权的方向。在北京政府面前,他走进了政治视野。十八大前, 他的文选 « 中国能赢 » 第一集被加印一万本,专门用来赠送给代表们和相关人士。这些回应都为他提供了动力。
宋鲁郑说他现在的时事评论工作还不能做到专业化,靠文字赚的钱不够生活,他还要靠干别的来挣钱。但自从他的平台扩大到传统纸媒,开始走进求是杂志和红旗出版社之后,他觉得离走出业余不远了。
宋鲁郑的 « 中国能赢 » 的第二集的出版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北京以理论功底深厚而自傲的 « 求是 » 杂志会青睐一个没有学术基础的业余网路时政评论作者 ? 宋鲁郑对薄熙来重庆模式的支持和中国政界最强音把薄熙来送去审判之间,各自体现的 « 国家利益 » 的认知有什么样的落差 ? 在这个时候,宋鲁郑的 « 中国利益 » 又代表谁,出发点是什么 ? 宋鲁郑的观点是如何吸引北京的 ? 他的观点北京怎么用 ? 把一个冲进北京政治视野的局外人的经历放进中国当代政治史的框架里来看,可能会出现有意思的研究课题。
« 中国能赢 » 二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何而来
红旗出版社 2013
宋鲁郑 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