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怪中國媒體這次在馬航事件中全然失聲,所有的一手消息都是ap、cnn、bbc、nyt等國際一線媒體發掘出來的,中國媒體除了傳謠,完全沒有拿出有份量的獨家消息。有人評論說:中國媒體不傳假消息就已經謝天謝地了。一些在吉隆坡前方的媒體人感到委屈,在微博上為自己辯解。的確,與宣稱中的崛起的大國地位相比,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表現乏善可陳,為何如此?
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媒體大致可以分為市場化媒體和黨媒兩種。前者以南方諸報、環球時報為代表,後者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為代表。雖名之“市場化”,就其最終管理權而言,仍屬於大大小小的各級各地宣傳部,概莫能外。不論其性質為何,總體而言要服務與“宣傳”這個大目標。既然其目標為宣傳而不是報道,我甚至認為,責備他們在馬航事件上毫無貢獻但同時毫無節制的煽情,對他們而言是苛刻的.
長期以來,中國對於駐外記者有相當嚴格的限制。在本世紀初之前,能夠有駐外資格的媒體就是所謂的“中央七家”。即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中新社,當然後來有了鳳凰衛視。駐外的記者通常是跟使館人員來往密切,主要報道駐在國與中國相關的新聞。在一些小國家,記者和使館人員是住在一起的,比如南聯盟大使館事件中,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的記者罹難。後來鳳凰衛視的駐外記者,很多都是新華社跳槽過來的。
而市場化媒體通常不被允許長期在境外(含香港和澳門)派駐記者,簡單地說,就是沒有報道國際新聞的資格。中國的報紙,國際新聞版面通常都用的是新華社的通稿。在我的印象裏,市場化媒體第一次外派記者採訪,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當時《21世紀環球報道》派出記者去伊拉克,結果在安曼轉機的時候,報紙就被封了。後來在南亞海嘯、海地地震、日本311地震的時候,一些一線市場化媒體紛紛派出記者,作出與官方媒體截然不同的報道,受到一些好評。
國際報道的限制,不僅僅是資格准入。傳統的官方宣傳口徑對報道限制也很大。比如對朝鮮、巴基斯坦的態度要友好,對美國、日本不能一味讚揚等等。如果報道朝鮮的脫北者監獄,恐怕都是無法發表的。這與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相關。這在過去數次的國際大事件中都能得到印證。宣傳部會有非常詳細的報道指引,脫離這個指引,就是違規。
此外,國際報道也與中國的外交形勢相關,要符合中國的外交利益。比如達爾富爾事件,由於中國的深度介入,成為不可以報道的禁區。與中國交好的國家,即使再邪惡,也不能渲染。與中國交惡的國家,即使再怎麼靠譜,也不能突出。外交部也會經常通過宣傳部下達一些指示。這使得國際報道的力度和範圍都一再縮小。也使得中國記者很少有人能建立起對外部世界準確的認知。
此外,中國媒體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從業者缺乏嚴格的職業訓練。比如基礎語言的訓練,對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的判斷,對宗教、民族關係的認知等等。往往是一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就外派出去,往往一頭霧水。許多報道,抄襲一些當地的報紙就算完成。以上幾個原因導致中國在國際報道領域長期毫無建樹,雖然硬件一流,人員資金充足,但沒有建立起傳媒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當然,這也跟中國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國有關。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常年棄權,缺乏經營國際影響的實際能力,政權的外部影響力非常有限,很多時候不僅不能設置國際事務議題,連參與的程度都不高。這就導致中國媒體也缺乏國際事務核心的信息源。比如這次馬航事件,波音公司的資料,顯然是只會披露給美國媒體而不是他國媒體,同理,蘋果、google、微軟這些已經統治世界的公司都在美國,這就是美國實力的體現。
所以,中國的網路上連傳播謠言都不願意使用人民日報、新華社的電頭,因為沒人相信的謠言就不好玩。謠言願意使用cnn的電頭,那是因為cnn的公信力高。回想起314事件後,居然還有人反cnn,真是可笑之至。等到有一天有人願意用新華社傳謠,那才是真正的大國崛起了。
(此文系3月16日發表之舊文。明天或者後天本賬戶將推送台灣反服貿之新文章《當硬道理遇到小清新》,歡迎大家關注本賬戶。)
转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