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的微博说,浦志强律师传出话来,要张思之做他的辩护律师。这名有着魁梧身材的大陆人权律师已经被拘押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罪名是那个人所皆知的口袋罪:寻衅滋事罪。导致浦律师被捕的直接原因,是他参加了某事件25周年的小型研讨聚会。
参与5月3日这次聚会的大多是在北京的知名学者、社会活动人士、作家,诸如清华秦晖、土家野夫、郭于华等人。根据后续的舆论显示,也邀请了一些像王瑛这样的企业家与会(但未成行)。聚会选择在某一个人的家中,然后,十几个人就被做笔录、被搜查等。浦是最先有确切后果的。
早在一周前,那次事件就已到了遍打“招呼”的维稳时刻。不同人等受到不同方式提出的警告,不要涉足这一维稳的例牌大事件。浦志强作为25年前那次事件的参与者,从来不避讳那个已经被高度敏感所浸染的标签,他的被捕将历史与现实捆绑在一起。
就广阔的公共舆论情形看,25年前的事件属于极少数无法通过舆情操控达到失焦目的的议题。无论是陈一谘逝世、还是香港支联会敞开事件展馆,抑或浦志强参与的这个聚会,海内外的关注都被这个议题激发起来。25年寻旧梦,指摘强国议未休。
浦志强长期处于国保监视之下,对党国惯用嬉笑怒骂,弹性与韧自如转换,边界意识拿捏得当。在这个特殊时期采取这么个动作,将日常管控骤然提至收监级别,叫人意外,但却着实令两边的人都很兴奋——是的,是临战的兴奋而不是受害恐惧,笼罩在本次舆论攻防上。
从重庆打黑案、小河案、建三江案等死磕律师团卓然长成的这些系列案件中,大陆人权律师群体隐然成阵势。他们或单打独斗,或抱团守望,在废除劳教制度、抵抗政法委乱法、展开法庭抗争、遏制纪委专制等方面屡有斩获,虽不至于全胜,亦不致于全败。
相较于媒体记者群体,死磕律师群体因为其专业性使然,对意识形态管制既可以对冲,也可依法条进退,更因为财务自由度远高于记者,因此有着更坚强的职业共同体意识,也可以采取实质性的行动。而在专业联盟之外,这个群体共享一条隐伏的政治缘起。
这就是25年前的那次事件,是死磕律师群体以及其外围襄助者政治情感上的纽带。如果选择张思之做律师的消息为真,对浦志强他们而言,目的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将本次刑拘事件往更高层次带动,最好走完审判流程,对浦志强的审判顺势演变为对那次事件的再审判。
中共对那次事件形成过决议,但无论多少年过去,民间在评判这次事件时,都会游离红色决议,另辟阐释话语的通道。这么多年来,对此段历史耿耿于怀的人们,也都急迫地希望看到某种意义上的清算。即使“清算”不能,展开某种审判,也是众望所归。
浦志强志业在此,傅振华出手,等于推了他一把,等于是把一个大号的烫手山芋拦在怀中。释放浦志强以断绝事件朝着审判的趋势发酵,也许对当局有利。眼下,王瑛、慕容雪村等受邀而未能参会的,已经在微博上要求“自首”,这种对逮捕的反向操作已有征兆。
Wuerkaixi曾在2013年年底从台湾赴香港投案,要求香港特区政府协助或以逮捕方式,以使其回到内地与父母团聚,结束流亡生涯。香港当局后来作出决定,将其遣返回台。通过审判浦志强,达到审判那次事件。若遂行,审判不只是对现实的审判,也将是对历史的审判。
或者也可以说,25年来,政权对该事件的审判仍然不绝于缕。在此情势下,浦志强在同辈流散的25年之后,迎来了一个关键局。所谓求仁得仁,一如乱云飞渡。若浦志强安稳坐牢,等于是拆了这25年未有之“礼物”。终究是教训一下放人,抑或有“投桃报李”的演化,看吧。
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