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唯物主义到底属于哲学还是实证科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俞吾金准确地看到了马克思的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而他们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并非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但是,他对自己观点的分析和论证尚有一定的缺陷。俞吾金的批评者们大多忽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实证科学”与“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之间的层次区别,由此简单地认定“真正的实证科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并又自相矛盾地想说明“真正的实证科学”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实证科学”。其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简单地把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叫做“真正的实证科学”,而是将之称为“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是一种直接取代“独立的哲学”的哲学理论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它以“真正的实证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真正的实证科学”提供有助于排除其研究困难的、可以通过经验来验证的现实前提。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 实证科学 学科归属
作者简介 舒远招,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围绕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展开了激烈争论。俞吾金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科学——兼答段忠桥教授》(《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一文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实证科学,而是“伟大的哲学理论”。在《学术月刊》2010年第2期,段忠桥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答俞吾金教授》一文中则提出:尽管他个人倾向于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曾把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真正的实证科学”,而并不认为它是“哲学”。在《学术月刊》同一期上,还发表了张廷国、梅景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意义上的“实证科学”——由俞吾金教授与段忠桥教授之争所想到的》一文,试图调和上述争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实证科学”。该文指出:从马克思自身的思想旨趣而言,历史唯物主义并未在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形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哲学的“逻辑前提”和实证科学的“事实前提”的互动中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及其历史性命运;从区别于传统哲学的特质而言,历史唯物主义恰好是以人的感性实践为基础,论证并引领着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在《哲学动态》2011年第6期,王晓升发表了《哲学或实证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的热讨论之后的冷思考》一文。该文首先指出马克思的历史观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而指出: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哲学”和“实证科学”对立起来时,实际上是把从意识出发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从感性的现实出发的唯物主义哲学对立起来,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实证科学”是一种哲学即唯物主义历史观,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并不包含实证的要素。
后三篇文章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地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同时又试图说明这种实证科学具有哲学意义,因而要么被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段忠桥),要么被说成是“以人的感性实践为基础,论证并引领着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张廷国,梅景辉),要么被说成“是一种哲学即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王晓升)。可见,俞吾金教授的批评者们其实并不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而只是反对他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同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区别开来。他们一致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曾把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称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这是一种不同于现代实证科学的具有哲学性质的实证科学。由于俞吾金及其批评者们都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因此,他们之间争论的关键便只在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否确曾地把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正是在上述争论的背景下,鉴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问题的重要性,本文试图对上述学者的观点作出自己的评析,并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更细致的文本解读,阐明作为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之间的真实关系。
一、俞吾金观点的文本依据与其论证的缺陷
我认为,俞吾金在《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而不是实证科学》一文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是成立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找到明确的文本依据。
让我们一起看看为所有研究者一再引用的这段话: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1
俞吾金的批评者们依据这段话的头一句,而得出马克思恩格斯确曾把自己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称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结论。例如,段忠桥认为这段话的头一句中所说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与最后一句所说的“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历史唯物主义。他还指出:“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方法,“这些抽象”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和基本内容。2但俞吾金教授敏锐而准确地看出:“真正的实证科学”与“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并非指同一个东西,而是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东西。具体而言,“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是指“历史学”,他的理由是:“马克思在这里使用的‘实证科学’概念是以单数形式出现的,又涉及历史资料整理方面的内容”;而“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则正好指马克思创立的伟大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3这实际上把“真正的实证科学”与“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视为两个层次的东西了:前者属于实证科学,后者属于哲学。
我之所以断定俞吾金的上述观点是可取的,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在这段引文中,“真正的实证科学”是与思辨而并非与思辨哲学(它就是引文中的所谓“独立的哲学”即被统称为“意识形态”的当时德国的各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应的,而与思辨哲学或独立哲学相对应的,则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并未让“真正的实证科学”、而仅仅让“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来取代德国意识形态即独立的思辨哲学,即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取代思辨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尽管他们在论述中并未明确地把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称为“哲学”,但我们始终不能忽略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处于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层次。当他们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取代唯心主义历史观时,他们实际上便用一种唯物主义哲学来取代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了。
诚然,作为唯物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取代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即唯心主义历史观离不开“真正的实证科学”对于“思辨”的取代,而且的确要以后一种取代为基础,这两种取代是相伴而生的。依据引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确肯定了正是对“对现实的描述”即“真正的实证科学”才使得“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这表明思辨是独立的思辨哲学的基础(“生存环境”),而真正的实证科学则构成与独立的思辨哲学相对应的作为哲学理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生存环境”)。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到了第三种取代,即“关于意识的空话”(这是对“思辨”的解释)被“真正的知识”(这是对“真正的实证科学”的解释)所取代。这三种取代是一体地发生的,但毕竟有一种依次递进的关系:随着“真正的实证科学”取代了“思辨”,“真正的知识”便取代了“关于意识的空话”(这两次取代还只是发生在同一个层次上);接着,随着“真正的实证科学”取代了“思辨”,以及“真正的的知识”取代了“关于意识的空话”,独立的、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便失去了基础(“生存环境”),并被以“真正的实证科学”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所取代。这是一次更高层次的取代,是一种哲学被另一种哲学取代。
由于俞吾金及其批评者们都不太关注“真正的知识”对“关于意识的空话”这一取代,所以,我在本文中也只重点考察另外两次取代。这两次取代,我认为尽管是相伴而生的,但毕竟处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俞吾金看到了这两次取代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新东西:一是“真正的实证科学”(历史学),二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并正确地指出前者属于实证科学,后者属于哲学,是伟大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的文章中从理论思维与经验直观的区分入手,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伟大的哲学理论建立在抽象的理论思维基础上,而并不只是建立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
但是,俞吾金对自己观点所做的论证却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主要立论依据令人质疑。
俞吾金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海德格尔曾认为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科学,它有别于研究存在者的实证科学,而是要为实证科学的研究澄清思想前提,由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存在尤其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因此它是伟大的哲学理论。但是,批评者们会认为,说哲学研究“存在”,实证科学研究“存在者”,这只是海德格尔的观点,而并不代表马克思恩格斯或其他人的观点,因此,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而得出研究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的结论,其逻辑前提本身是可疑的。段忠桥就认为:“……俞吾金教授把海德格尔的看法视为论证的大前提,即唯一正确和人人遵从的看法显然就是不成立的。”4而倘若我们赞同海德格尔的说法,并依此为标准来衡量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却又会发现:它固然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论,但也包含了有关存在者的理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并未像海德格尔那样严格地区分存在和存在者,他们通常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人的现实生活及其过程,但又强调社会现实生活离不开物质条件,而物质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人口要素和生产方式等)恰好属于存在者。例如,当他们开始谈论历史的现实前提时,便认为这些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5这表明他们并不仅仅从人的活动方面来理解人的社会存在,而是把人的肉体以及各种物质生活条件都当作人的社会存在的构成环节。总之,借用海德格尔的说法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论述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理论,不仅会遭到反对海德格尔的人的反对,也会受到赞同海德格尔的人的质疑。
第二,间接论证说服力不够强。
俞吾金引用了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致父亲的信,以及马克思发表于1842年的《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观点,来表明马克思确实一直都注重哲学,并由此得出结论: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历史唯物主义是伟大的哲学理论。但这其实是一种推论式的论证,其论证力偏弱。段忠桥对此就表示质疑:“试问:‘马克思从青年时期起就十分重视哲学的作用’,能证明他在成熟时期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理论吗?马克思1842年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不是在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证明他和恩格斯在1845年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理论吗?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685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