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

李克强最近会比较烦,非常烦!为什么呢?

一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因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政府已经使出了调控工具箱里的各样宝贝儿,但是作用却都不甚理想。第一季度,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全面下滑,而总体经济增长却拜国家统计局所赐,勉强达到了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年度增长7%的目标。

二是在政治“新常态”下,不少部门和地方官员从原来的“收钱办事”,变成了“不收钱也不办事”。该上的项目不上了,该签字的不签字了,该立项的不立项了。很多官员消极认为,不干活起码没错,如果干活则可能落下利益输送嫌疑,还可能要承担决策责任。面对中国政治新常态和不断收紧严厉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栗战书、鲁炜、王毅等那样得心应手,很多官员思想转变没有到位,又看不准政治风向,怕担责任,依旧在消极观望,还很不适应这种政治“新常态”。

三是在改革“新常态”下,在改革放权过程中,该放的权中央已经放了,但是流程还是原来的流程,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系统性整理调整,结果到了处长那里,到了地方政府部门,出现了审批权拥堵。因为审批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具体把关签字的各级官员,即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在反腐高压下又不敢收钱不办事,就用制度上的流程调整还没有到位敷衍,改革红利根本就释放不出来。

四是在威权主义“新常态”下,官员们的政治投机心理泛滥成灾。在中央集权的威权主义体制下,中国官员有个非常操蛋的劣根性,政治投机!当最高层提出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官员就搞“GDP主义”,当最高层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官员就排斥一切具有现代属性的政治文化理念,当最高层喜欢足球,官员们就搞全国范围的“足球大跃进”。现在的情况是,最高层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再把经济增长作为硬性指标考核了,结果很多部门和地方官员立刻就把经济增长扔到脑后,不要GDP了!

我们知道,根据中央高层领导的分工,李克强是分管经济工作的。而经济如果搞不好,不仅中国社会潜藏的很多矛盾会显露爆发,李克强自己会很没面子,甚至可能还会遭到党内一些反对势力的伺机攻击。最近海外舆论不就已经有了这些迹象,李克强的总理位置和健康问题,不是就已经在被一些势力借助某些外媒在说三道四了吗?

更重要的是,如果经济不断下滑,反腐和改革的正当性就会遭到抵制反腐和改革的党政官员和利益集团的公开质疑,中国的国际金融和经贸战略,如亚投行、上合组织银行、金砖国家银行等,也会因缺乏有效经济支撑,而需要重新进行规划调整。这个逻辑非常简单,因为政治有时候就是非常不讲道理,改革与反腐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改革和反腐自身是否能成功,有时候甚至会更仰仗于经济发展是否成功来证明!而且,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积累和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今天的反腐、改革,还有扩张性的国际金融及外交战略,能这么强势的推行下去吗?

要预见到,如果经济不断下行,到时候很多人可能就会开始质问,为什么在全球经济一片糟糕的时候,在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都能轻骑猛进,现在美国经济已经复苏,能源价格也已经见底,而国内的经济增长却反而会如此乏力?最近以来,不是已经有外媒又开始唱中共政权可能崩溃的陈年老戏,改革、反腐和经济因素,不是都被媒体列入其中了吗?

所以,经济下滑破底,不仅对李克强不利,对习近平、王岐山也不利,对整个本届中央领导集体和中国的内政外交都会非常不利。执政党高层对此务必高度关注,在继续提振经济的同时,要提前做好各项预防措施,政策制定必须要有一定的风险预见性。

必须认识到,尽管在本届领导层的工作优先级中,反腐和改革的优先级要优先于经济发展,但是本届中央领导层相信也很清楚,如果经济下行突破底限,很多麻烦都会接着到来,一些原本优先级更高的工作也会被拖累。中共的理论框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如果出了问题,包括政治、外交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都可能出现问题。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都提出经济增长7%的目标,最高层一直在不断反复强调并自我壮胆,经济增长必须要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而且也能够维持在一个合理空间!

但现在的情况是,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完成年度经济增长7%的目标都有很大挑战。内有一些部门和官员很操蛋的以反腐整风、制度改革衔接为借口,大搞政治投机,心态消极,等着靠着,磨着洋工,眼看经济不断下滑,却非要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把鞭子抽到屁股上,才磨磨蹭蹭的往前挪动一下;外有大量外资因为生产要素成本飙升,资本收益率下滑,制造业换代升级,以及对意识形态回归传统的强烈担忧而加速逃离。

外资的部分姑且不说,光说内部这些威权体制衍生的根深蒂固的操蛋官员毛病和政策消解能力,连毛泽东当年都哀叹只能改变“北京周边的一小片地方”,王岐山这么强势又手握官员生杀大权的人都只能一声长叹,针对这种情况,你说执政党怎么办?李克强又能怎么办?

也难怪最近以来,不仅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表态中国会继续对外资持开放态度,李克强也开始憋不住火了。到东北视察,李克强放出了“年底算总账”的狠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地方视察中,李克强接二连三的批评政策因为“处长治国”和官员不作为而卡壳、拍桌怒斥政府中介评估乱象。据说国务院最近又成立了一个“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由政治局常委兼常务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国务委员王勇担任副组长,李克强显然希望借以打破中共行政系统中政策执行层面的“肠梗阻”,能够尽快的将国务院出台的具体政策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在具体政策上,中央又变相隐蔽推出其实和应对08年金融危机大同小异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刺激房产销售,不断降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本来已经下定决心,即便经济严重下行也要坚持“调结构”的政策,也正在“调结构”和“短期经济增长”上重新进行再平衡。在股票市场上,尽管李克强很清楚风险在急速蕴集,并且股市表现和实体经济已经形成巨大反差,而且还可能借助“沪港通”通道将风险传递到香港市场,但股市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大量到期的地方债还本付息压力,仍然让李克强及其麾下周小川、肖钢等人甘冒险,不断向股市输入资金。

当然我们也相信,在集体决策领导和“深改组”统领下,成立相关工作协调小组,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和货币政策,冒着重落风险刺激大陆股市,肯定不是李克强一个人决定的事,应该是执政党高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整体应对思路,是政治局和“深改组”的决策。而且任何一项经济决策,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必然会从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但李克强作为分管经济的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却必须要为结果承担最大责任,这个也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体制衍生的官员们根深蒂固的消极劣行,不仅本届领导集体要充分重视,李克强个人在重视之余,更是要务必保持高度冷静,在每一次亮明底牌、拿出调控工具之前,都要心平气和的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只有扛得住压、沉得住气,在细致应对、防范风险的同时,又大胆决策,强势推行,才能缓解正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困难只是暂时的。老牛相信,只要本届政府高度重视,相关措施得当得力,中国经济一定能度过难关,中国崛起的经济支撑会越来越厚实有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请在这里下载FreeBrowser,将它的APK文件下载到本地然后传到手机中安装,即可翻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