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是大多数90后自学性爱知识的平台。互联网让他们口无遮拦,百无禁忌,1024是电波讯号,更是通关密码。批判者说他们开放,赞扬者也说他们开放。

90后性爱观

1990-1993
●提起结婚,大多数表示喜欢幸福的结果,但目前依然单身一个人。
●提及同性恋,社会越来越能接受,快乐就好。
●提及生育,如果有孩子会怎样,他们也表示以后有了才知道。
●提起约炮,觉得是一种放纵,而且大多发生在朋友间。
●提起结婚,她们觉得结婚除了是生活在一起,还有要考虑到父母问题。
●提及同性恋,她们觉得因为喜欢在一起,坚持下来就好。
●提及生育,大多女生考虑到子宫和阴道收到到压力,希望能健康平安生孩子。
●提及约炮,表示为什么要约炮,没有感情基础都是垃圾。
1994-1996
●提起结婚,他们觉得就是两个人需要生活在一起,时间会解决。
●提及同性恋,不要、不能等拒绝等词出现概率较高。
●提及生育,大多觉得还没准备好做爸爸。
●提起约炮,认为那是一次性的,是放荡不羁的。
●提起结婚,她们觉得女人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的。
●提及同性恋,遇到彼此愿意一起的已经不容易,能坚持的更难。
●提及生育,觉得女人生孩子不容易,还是青春重要。
●提起约炮,她们提出身边看到很多,为什么。
1997-1999
●提起结婚,一个人也挺好的,目前来说。
●提及同性恋,表示应该给他们更多自由。
●他们表示还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提起约炮,他们觉得喜欢就约也很正常。
●提起结婚,觉得什么结婚,永远的东西以后再说。
●提及同性恋,觉得不要因为别人影响到自己。
●提及生育,她们觉得当父母是一种选择。
●提起约炮,因为寂寞,但是应该拒绝,对女生是伤害。
关于性与爱,90后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南都周刊》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的在线问卷调查一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596份。参与者的男女比例为4:6,其中包括3.7%的海外网友。大部分参与者出生在1990至1993(72.6%),出生于1994至1996年的占23.9%,其余3.5%的人年龄介于18-20岁之间。
90后性爱观2
90后性爱观3
有人曾说,不同代际的人最大的观念之别体现在性上。

在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中,性冷淡、婚外恋、同性恋曾被不加区分地归类在一起,导演用一种猎奇又刻板的角色刻画,来代表上一个时代存在的“畸形”情感状态。而到了宁浩、徐峥等新一代喜剧导演的作品中,女同性恋已经可以被唯美表达,人妖可以被抚摸,约炮也终于被描绘成一种追求。不同的性取向,在这个年代终于赤裸裸地成为喜剧消费,电影工作者们明白,只有这样才更能击中天天浸泡在“基”“腐”文化中的90后观众。

但离开了液晶屏,脱离键盘,90后也终将从概念开始走入日常。如何出柜、如何走进婚姻、如何决定生或者不生,对他们来说,成了每天都会碰到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了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我们往往认为90后是比较冲动、感性的一代,但跟其他年代出生的人相比,他们对于爱情的认知是更为复杂和耐人寻味的。

根据世纪佳缘2014-2015年的《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对比70后、80后,90后中相信感情和一见钟情的比例是最低的,只有29%(男)和43%(女),而总体平均线是39%和46%。在90后中,有45%的男生和38%的女生相信感情可以培养,而70后中,持这个观点的只有21%(男)和20%(女)。

为了客观展现90后的想法,《南都周刊》于2015年9月在官网平台和大粤网发起了一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要走入一段婚姻,爱情、物质基础、精神基础、社会(包括父母)评价,按重要性从重到轻排序是?”

在收回的4596份有效问卷中,最看重“精神基础”和“社会评价”的90后占了压倒性的大多数,选择“爱情”和“物质基础”的则寥寥无几。

如今年龄跨域15-25岁的90后,其实很难统称为一个代际,15岁的TA可能正在经历情窦初开的初试探,而25岁的TA或许已尝到柴米油盐的婚姻之味,甚至已经体会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

1992年出生的淑婵不知道堕胎到底是对还是不对,于是她奔赴全国寻找有过堕胎经历的女性,渴望给自己一个答案。

“喜当爹”对于24岁的单身爸爸阿茂来说,是个喜忧间杂的选择。留不住年轻的落跑妈妈,他只能一面照顾几个月大的儿子,一面在夜市吆喝买卖;而对于中断学业的陈肃来说,这只是一个很酷的选择。他迅速从“潮男”进阶成“潮爸”,家中的支持给他创造了条件,青春只是一张按下了暂停键,很快又能继续播放的碟片。

自幼伴随自己成长的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是大多数90后自学性爱知识的平台。互联网让他们口无遮拦,百无禁忌,1024是电波讯号,更是通关密码。批判者说他们开放,赞扬者也说他们开放。

上世纪80年代末,李银河曾在北京市做抽样调查。只有15%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婚前性行为,而且大部分是和已经准备要结婚的对象。而到了2014年,清华大学的调查数据则显示,有71%的人有过婚前性行为。她认为,“中国如今正处于性观念大变迁的时代,变化太剧烈,以后就会引发社交焦虑”。

其实,对于性开放的接受程度,90后的态度是非常微妙的。根据世纪佳缘2014-2015年的调查,90后男生对配偶性经验持开放态度的只有17%,随着年龄增长渐渐递增到29%(70前);而90后女生对配偶性经验持开放态度的是26%,并且随年龄增长递减(70前的仅有24%)。

而身披彩虹旗在毕业典礼上出柜的万青,为抗议教材妖魔化同性恋而状告教育部的秋白,穿梭于全国各地拍摄堕胎少女裸照的淑婵,则让我们意识到,性、性取向、性行为……对于90后来说已经不是私密禁忌的话题,而是寻找自我、表达自我的必经之路。

腾讯“企鹅数趣”对QQ空间的6.68亿活跃用户做过大数据归纳,根据TA们的网络公开社交行为,我们发现,对于同性恋,1990-1993年生的人持开放态度,觉得两情相悦最重要;1994-1996年生的人中,男生对同性恋的抵触则比较大;而到了1997-1999年生的人,又觉得同性恋是个人自由。

至于生育问题,大部分1990-1993年生的男生觉得遇到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女生考虑的是健康安全;1994-1996年生的人则觉得这件事在计划外,青春更重要;到了1997-1999年生人这里,生育变成了一种个人选择,与社会评价或柴米油盐关系不大。

的确,在信息爆炸和几代人观点碰撞中成长的90后,有着更多的性爱脚本。TA们不必理解安娜·卡列尼娜的悲苦,不一定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共鸣;TA们最早接触的爱情可能是《泰坦尼克号》,到恋爱时又遇上《失恋33天》或《春娇与志明》,或者在豆瓣上给《匆匆那年》打低分;TA们也可能欣赏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爱情,又羡慕如今李银河和大侠的爱的勇气。

在这场多元化的拉锯战背后,还有无法被言说的压抑。尽管到处都是论坛里的匿名帖,硬盘里的盗版资源,饭桌上的“荤段子”,90后们还是会一股脑跑去三里屯优衣库拍照发朋友圈,仍然有着无法被宣泄的欲望和悲伤。

在这个过程中,这一群备受期待的90后,尝试学会认同自己,尝试让性少数群体不再被消费和矫饰;尝试从父母的小孩变成另一个小孩的父母,学会恒久的爱……他们尝试独立,但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