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与财新9月20日先后发稿,以很大的报道体量“起底”陈光标。报道的方向与重点放在陈光标与一众落马高官的关系上,他们包括但不限于令计划、令政策、杨卫泽等人,并描述了陈光标靠政商关系攫取第一桶金、发达再至于倒掉的盈利模式。
从媒体角度来说,这次对陈光标的深度调查,是一次“复仇”行为。这么讲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过去数年间,媒体从陈反复、荒谬的炒作中没有得到有用信息,反而致使媒体被他牵着鼻子走;二是过去凡是有力的调查,都因为陈的保护伞夭折掉,这次可以稍慰记者职责。
在解读最新的材料与报道时,可能需要澄清的一个认识是,陈光标无论在舆论场中如何利用炒作勾连慈善事业,但其所做作为,始终与慈善毫无关系。陈光标从来没有被慈善公益界接受过半根脚趾头,所以,一谈陈光标必谈慈善,是一个很深的智商大坑。
在陈光标背后的政治人物没有像本次这样被揭示之前,陈光标带来的一大困扰是如何解释其所谓“慈善”的逻辑。正是在这个起点上,争议产生了,慈善公益界断然否认陈的行为跟慈善有一毛钱关系。而社会舆论中,不乏这样的声音:他毕竟付出了“真金白银”。
通过财新的报道,这个支撑起好多理中客的“真金白银”观,其实是个伪命题,不存在的。考虑到他伪造的逾百枚公章中有好多事慈善或政府机构,考虑到他在慈善捐赠上显著的水分,陈光标这些年来的所谓慈善,不仅远离成熟的慈善方式,更包含许多谎言。
陈光标的倒掉,是慈善界乐见其成的。因为他的“暴力慈善”既与慈善界毫无关系,又将舆论中一部分盲目的批评引向慈善公益。在许多时候,对陈光标慈善的暧昧褒扬,实际上是批评者对公益慈善有不忿。隔山打牛,隔陈光标打慈善公益,陈倒是乐见。
就此而言,陈光标这次被确认的穷途末路,根本就不该是慈善公益界的议题,因为它从动机目的到手段方式,都是陈光标编织其政商关系网络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陈从来不在乎慈善界怎么想,他想的是如何造势获得慈善外衣,再去生意场上表演牟利。
通过网易与财新的揭示,陈光标露出了假慈善的另一面,那就是官场行走或权贵门客。他之所以借慈善暴力炒作,是为了获得慈善勋章,进而垫高一点点他在官场与门客的地位,自抬身价,售于王者。那些以慈善为陈光标辩护的人,属于会错了情,表错了意。
将陈光标的商业模式坐实在政商关系之上,是网易与财新的贡献。有了这一块,陈光标的中国故事终于完整了。他的假慈善真炒作,他的荒谬怪诞之举,他时刻自带小丑模式的行为,都能够解释的通了;他的做事、扮傻、强以为聪明,都有了落脚点。
借助这些深度报道,再面对陈光标这个人(或大众视野中的这名演员)时,主要问题已经从如何看待陈光标的慈善,变成了如何看待陈光标的生意。而经过这么一个转换,问题其实变得简单了:慈善模式莫衷一是,政商关系却是一点就通,不懂不是中国人。
在权势人物在位时,利用各种关系钻营,以及那些在自建的印章库房里按需盖上的荣誉证书,陈光标得以经营他的关系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陈光标也是吃到了汶川地震后社会建设的红利,大家对慈善人士高看一眼,陈光标再刻意经营,果实是有的。
而权力人物的倒台,却是陈光标无法左右的大趋势。花无百日红,官场诡谲,风云多变,一旦仰仗的头面人物倒掉,陈光标作为政商关系网络上的外围小商人,既没有红色血缘的构建,又缺乏财力的维持,即刻被釜底抽薪。从始至终,哪有什么慈善的事?
陈光标经营保健用品,开拓绿色农业增长点,尽管因此负债累累,毫无起色,但这些经营范围,恰恰是他作为底层奋斗的小商人所能经营的领域。生意就是权力结构的商业化投影,什么人在什么层次搵食,在现实中是命定的。陈光标坠落到本来的阶级上,照见众多真相。
当然,陈光标靠着苏北人的精明艰难维持对他来说很昂贵、也很脆弱的政商关系,从始至终都不是丢人或罪恶的事情。他所招致的反感,不是仇恨性质的,只不过源于那些看见他真相又只能隔靴搔痒的怨气,或在他长期低劣的炒作中无法躲避、遭低智商碾压的厌倦。
除了那些被他拖欠的债务深深困扰的债权人,陈光标也不是谁的敌人。原先以“特立独行的慈善”为他辩护的人,还可以继续在他身上寻找亮点,比如目之为边缘人士攀附权贵先发达后没落的人间悲剧。但这些心思及格局,衬托出愚弄与被愚弄该有多么强烈的彼此需要啊。
201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