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萨德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上的热门词,紧随而来的是乐天集团在中国急转直下的声誉和互联网上又一场爱国主义热潮。就连某家辣条都借“从乐天撤柜”抢头条、利用互联网话题营销又当了一次“网红”,得到了网友热捧。
回顾中国曾轰动一时爱国主义事件,奥运期间抵制家乐福、钓鱼岛事件期间抵制日货、CNN辱华报道后的互联网民愤、如今萨德部署后对乐天的同仇敌忾——这些事件,都让人感受到社会中一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青年网民在这样的事件中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网络甚至衍生出了“小粉红”这个充满暧昧色彩的词汇,用以称呼利用互联网积极进行政治参与的青年群体。
对于当代的中国青年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政治参与又意味着什么呢?研究者对38位中国大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试图了解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身份建构与政治认知。
绝大多数受访青年认为互联网的首要功能是娱乐和社交。看剧、购物、刷论坛、和朋友聊天是他们使用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在被追问互联网对这个国家有着怎样的意义时,绝大多数受访者将互联网视作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标志和一种对国民娱乐方式的丰富。但是,没有人认为互联网对政治动员有着特别的意义。
当被问及互联网对个人的政治观点或政治参与的影响时,所有人都一致回答“对我没有影响”。其中,绝大多数人从不参与任何网络论坛上政治性议题的讨论、也表示不会参与到任何网络政治行动中去。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只会浏览与自己日常爱好有关的信息——比如赛车、钓鱼。
对当代中国青年而言,这种情形并不陌生。在新自由主义突飞猛进的这几十年里,消费主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日益兴盛。此外,个人主义思潮在这一代独生子女中根深蒂固,使得当代青年普遍呈现出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小确幸”心态(“微小而确实的幸福”)。由此带来的是普遍的政治冷漠:不关心亦不参与对政治议题的讨论、更对现实的政治行动心存芥蒂。
但是,有趣的是,当被问到本文开篇所讲的爱国主义事件时,所有受访者都表现出非常激烈的情绪。“我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那一系列事件,我非常愤怒。”,有受访者这样表示。其中的一部分受访者参与过2008年奥运期间反对“疆独”的全球性网络请愿活动。
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议题中,受访者表现出与之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由爱国主义所激发出的强烈民族自尊心。这种网络爱国主义的情绪,在近些年里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2016年爆发的“帝吧出征”,正是这种情绪集中爆发的体现。值得注意,帝吧出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90后为主体的青年网民。
面对政治议题,中国的网络青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双重政治身份”(dual political identity),一方面是规避政治议题背后的冷漠,另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情绪背后的狂热。从这项访谈可以看出,两种身份有同时存在于一人身上的可能。
一件伤害民族自尊的国际事件,也许能够把二次元里的“阿宅”拉回现实世界、变成网络政治行动中摇旗呐喊的“小粉红”。然而,当事件逐渐平息、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依旧难有他们容身之地时,这些人又回到了B站、寻找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去了。
参考文献
- Liu, Fengshu. Politically indifferent’ nationalists? Chinese youth negotiating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Internet age. 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012, 15(1):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