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男孩今天下午抵达北京,明天将前往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仪式。媒体的报道,无数人感动,但这一操作痕迹明显的暖心活动,让我这个前媒体人现公益人感到寒心。
第一眼看到冰花男孩的照片,职业的敏感,觉得这个新闻一定会火,甚至已经预估到了接下来事件的发展轨迹:无数爱心爆棚的民众,纷纷捐款、送棉帽,甚至有人直接去门送钱,然后男孩获得了巨款,棉衣堆满了房间,接着又爆出新闻,或者发现男孩突然买了一件名牌服装,或者发现他的父亲拿钱去喝酒,纷纷要求退钱。
这样的新闻不是没有发生过,深圳的罗尔为爱女筹款百万,结果事态急转,有人说他有三套房。
不过,这次我只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结尾是,有新闻说,公众捐了30万,孩子只拿到500元。反差巨大的两个数字,引来无数网友对承接捐款的公益机构和地方政府的指责。
结尾不同,背后的逻辑却一样。
仔细去看募捐说明,说的很明白,这是当地公益机构发起的“青春暖冬行动”,冰花男孩只是受助者之一。通过个案来带动针对群体的募捐,这是公益行业较为有效且普遍采用的募捐方式。那么报道此事的媒体或者质疑的人,就没有去仔细看看募捐说明呢?
几年前,我们机构曾接到一笔数额不小的指定捐赠,要求定向捐给云南腾冲的抗战老兵。腾冲是国殇墓园的所在地,加上远征军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腾冲的抗战老兵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我向对方解释,相比来说,腾冲的老兵接受的外界捐赠已经很多了,有的人一年能拿到数万元的捐赠,去看望的人也络绎不绝,能否把这笔钱给到周边的龙陵、施甸等县,那里的老兵,有很多连一分钱的捐赠都没有,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年没有人去看望。
对于专业的公益机构来说,需要做的是资源的均衡。但对方不同意。我能感受到的是,把这笔钱捐到腾冲,比捐到其他不知名的地方,会更让他有满足感和自豪感。
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的捐赠,给到了冰花男孩,是不是比给到其他不知名的孩子更令人激动?
但再想一想,针对那些没有冰花的男孩,公平吗?这个社会的底层,是要靠这种噱头才可以获得外界的支持吗?
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有很多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想出很多吸引眼球的花样。
作为一名公益机构的负责人,我不应该去质疑公益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动机。但是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在帮助别人,还是在通过消费别人而满足自己?
一个正在上学的小学生,让他停下学业去到伟大的首都观看升国旗,这是这个孩子的需求,还是我们需要这份感动而制造了这个活动?
请问,没有冰花的男孩,当他真正提出想去天安门的时候,你们还会帮助吗?
相关阅读:
如果真的想去做公益,公益支持者更应该看到冰花男孩背后,是整个中国乡村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悲惨命运。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多去乡村看看吧,看看这个社会两极分化到什么程度,看看虚荣之下,还有多少被遮蔽的苦难。
如果有足够的敏锐,你会找出无数个比冰花男孩更悲催更吸引眼球的事情。
同样在云南,今天的腾迅新闻头条报道一件事情,《9岁的女孩背哥哥上学:我要做你的小拐杖》,这个和冰花男孩同样催泪的事情,是他的老师随意拍了一张照片,再次感动中国。
每次看到这些上了头条的新闻,看到我们被他们感动时,我真想提醒大家,那不是感动,是耻辱,不仅是政府的耻辱,也是我们公益参与者的耻辱。
让一个连取暖都保证不了的孩子去让他看升国旗,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而对于公益机构和媒体来说,更应该从资源均衡的角度,引导捐助者更有效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在这次的冰花男孩的事件中,公益机构做到了专业,而媒体却为了吸引眼球,再一次秀了下限。
1991年,著名摄影师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最终为希望工程的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10年前,汶川地震中的“敬礼娃娃”,再一次让我们泪流满面;再到今天,“冰花男孩”让我们慷慨解囊。27年过去了,中国公益已经从凤毛麟角到了人人公益,遗憾的是,公益参与者的心态,依然停留在占据道德高地的自我满足之上。
这种自我满足,让我们忘记了受助者的需求,忘记了使命本身,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受助人的痛苦之上。如果套用十九大精神,中国公益界存在的最大矛盾,就是公益参与者的逼格越来越高,而无数受助者依然在等米下锅。
前不久,刚刚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的“大眼睛”苏明娟再一次被媒体报道。记者问:您参加工作12年以来,一直默默关注希望工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
“我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苏明娟回答。
从苏明娟的言语中,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无奈,“我不希望个人受到太多关注,希望大家把关注焦点放在希望工程以及如何帮助贫困学生上来。”
27年之后,我们拿“大眼睛”的成功,是为了证实当年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已经做了妈妈的“大眼睛”,我猜她最希望的,是过一个正常人的日子,而不是背负太多的历史包袱。她不欠任何人的恩情。
冰花男孩的人生路径,基本上已经被我们安排了,成为五道杠,成为少先队员,成为励志的楷模,有人会给他出所有的学费,即使将来考不上大学,也有高校愿意主动招他,或者有无数的企业家为他安排工作,他唯一不能做的是,不能成为一个“坏人”。他甚至应该去选择一份报答社会的工作,而不能忘恩负义。
我们是在帮别人,还是在通过消费别人来满足自己?
其实作为一名公益人的角度,我并不认为公益是在帮别人。
前不久去台湾,参观一个养老院,一个志工在照顾老人,专业而又细心。在大陆,养老院里也经常会有志愿者去,但常常是在某一个节日一拥而上,甚至是父母带着孩子,有点命令地说:快,给老爷爷洗脚。有的老爷爷,一天被洗了几次脚。所以,看到台湾那个志工时,我有些好奇,了解后得知,他们要到养老院做志工,是需要提前报名的,养老院会排班,且有培训。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么细心帮助别人?他的回答让我顿悟了公益的意义:我不是在帮别人,而是希望有一天我老人,当我躺在这里的时候,也有年轻人愿意这么对我!
相关阅读:
中国数字空间|爱国主义
中国数字空间|冰花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