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发表文章《关于贫穷,我们有太多误解》,作者朱睿(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介绍美国扶贫专家毛里西奥•利姆•米勒(Mauricio Lim Miller)的专著《另一种方法:我们关于贫穷的大部分认知都是错的》(The Alternative: Most of What You Believe About Poverty Is Wrong),认为“贫穷,我们有太多的误解。如果我们不能完全准确地了解贫穷的本质,我们的工作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对于向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迈进的中国,亦是如此”。
米勒认为,公益领域广为盛行的关于贫穷的核心假设很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低收入家庭需要大量的资助、指点和来自专业人士的激励才能摆脱贫穷。米勒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贫困家庭:控制权、选择权、社群。控制权指的是,那些试图来干扰贫困的外部力量应该尽可能靠边站,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赋予他们对点子和资源的控制,但是这削弱了贫困家庭的主动性。因此,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让贫困家庭自己建立起一个小目标,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重新恢复控制权。选择权之所以重要,因为大部分贫困家庭之所以会做出糟糕的决定,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选择,而我们一直无视这一点。那么匹配的资金应该由贫困家庭自己来主导,这样他们可以对自己的选择和承诺负责。最后,社群对于脱贫至关重要。历史证明,摆脱贫困绝不是靠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集体的行动。我们需要尊重、支持贫困家庭组成的社群,让他们在相互支持中找到脱贫的方向和智慧。
米勒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最近热点新闻“冰花男孩”引发的有关扶贫问题的思考。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冰花男孩”:从赤贫儿童到宣传明星、爱国英雄》,记者赫海威(Javier C. Hernández)报道说,政府正在把王福满的故事变成建设一个强大的、有适应力的中国的战斗口号。中共的一个网站邀请王福满上周末来到首都,把他当作爱国英雄来对待。他得以在天安门广场上挥舞国旗,在一个公安机关试用防暴装备,还宣誓效忠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然而,许多人对这么快地把这个男孩当作崇拜对象的做法表示批评。他们说,官员把王福满当成一个道具,他们并不关心更广泛的农村贫困问题。
“到首都的国旗下敬个礼,并不能真正解决任何问题,”网名为“纸上速评”的评论员写道。
关注王福满的故事有利于当局“暂时避免了难堪的政策讨论和潜在的公众指责,”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erced)政治学副教授黄海峰说。
“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已经被变得不重要了,”黄海峰补充说。
赫海威在2017年11月1日的报道《习近平誓言在中国消除贫困,但这可能很难》中指出,习近平扶贫的崇高愿景与中国农村地区的严峻现实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在许多村庄,年轻人远走高飞,老年村民只能自己养活自己。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城乡差异仍然极大。虽然中国城市已成为暴发户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的游乐场,但是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近5亿人(约占中国人口的40%)每天的生活费不足5.50美元(约36人民币)。
中国政府近几十年来帮助数亿中国人摆脱贫困的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赞扬;但一些专家担心,习近平的计划更多是为了制造新闻,而不是为贫困社区带来持续的改变。
“政府的计划听起来很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社会政策的教授高琴说。“但问题是如何维持减贫。有些人可能寄希望于快速解决,而非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还有一个事实是,习近平扶贫运动的重点不在城市地区。 “这是整体情况中的一个巨大漏洞,政府很少提及,”联合国学者和顾问菲利普•G•奥尔斯顿(Philip G. Alston)说。今年他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极端贫困和人权的报告。“现实情况是,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史啸虎的观点与米勒有类似之处,他于201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的文章《中国扶贫的根本在于还权于农》说:
1986年,中国政府成立专门扶贫机构,开始拨付专项扶贫资金并提出脱贫计划。如果从这时算起,中国扶贫工作迄今已有整整三十年了。可以说,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遗憾的是,随着联合国确认的贫困标准的一再提高,即从1990年世界银行将贫困线标准确定在每人每天消费低于1.01美元到08年的1.25美元,再到去年的每人每年低于1.9美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速度也开始减速。中国的扶贫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三十年前就亲身参加过扶贫工作的人,我的看法是,中国的扶贫工作的根本出路并非在于调整现行扶贫政策,而在于还权于农。
史啸虎认为,首先,我们需要还权于农的权利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土地产权,尤其是土地的完整产权。其次是自由结社权。再次,要切实推行村民自治制度。
相关阅读:中国数字空间|冰花男孩
然而,中共高层对这些建议显然不感兴趣,而是急于将现有扶贫政策塑造成世界榜样,正如《人民日报》2017月10日23的高调自我吹嘘报道《精准扶贫,中国书写最伟大故事》引用外国专家的话说:精准扶贫是一门“艺术”,而中国精通这门“艺术”。
“中国扶贫开发的经验对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日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开幕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通过经济改革,融入全球市场,帮助数亿人摆脱贫困。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的近40%降至目前的1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贡献来自中国,这是人类扶贫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带领中国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优越性。”俄罗斯《独立报》评论说。
新华每日电讯最新一则扶贫报道《“扶贫扶到心坎上,党给了我们温暖的家”——四川广元市罗圈岩村易地扶贫搬迁侧记》重复着老套的脱贫感恩宣传:
该村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有40户126人挪出穷窝窝、住上了新房子,走上了致富路。当走到搬迁户张建民家门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上挂着习总书记画像,下面写着“感谢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同时,他还激动地告诉我们:“这种按照一家一户不同情况,给予精准扶贫的政策值得称赞,扶贫扶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感谢党的好政策,是党给了我们温暖的家。”
地方媒体的报道也照旧依葫芦画瓢,例如《黔西南日报》最近报道《“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住 上这么好的房子”》:
“这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啊,不仅免费给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还帮忙进行了简单装修。你看这地板砖、阳台那的玻璃门还有橱柜,都是免费给我们装修好的呢。”岑建达满脸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