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给您加点热水。」麻将馆的单间内,服务员第三次推门进来。
麻将桌上的四人神情紧绷,其中两人赶忙喊出声来:
「四万!」「碰!」
服务员倒完水转身走出,她也许会闪过一丝疑惑:「怎麽每次进来他们都打『四万』?」
是的,他们没有真的在打麻将。那个喊出「四万」的人,甚至根本不懂麻将。
他是一名长期从事维权工作而人身自由受到警方严密限制的NGO工作者,其他几人,则是正在对他做访谈的研究团队。
这是一份筹备艰难的研究报告,我们命名它为《中国青年行动者处境调研报告》。我们偶尔要在「打麻将」这样的掩护场景下完成访谈,而与这样不时出现的戏剧性访谈场面相比,数十份访谈的内容本身,则更叫人心潮澎湃。
「行动者」,我们这样来定义访谈的对象。如果在中国大陆以外,这样的人有更普遍、更堂堂正正的名字:「社会运动参与者」、「活动家」、「activist」。在中国,儘管没有社会运动遍地开花的土壤,儘管批判性的公共参与可能遭到严酷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目睹不公不义,没有人在行动。这份报告,正是想尽可能忠实地呈现这些严酷环境里,仍然在行动的年轻人,和他/她们的思考与生存状态。
许多故事,研究团队此前通过资料蒐集,大多早已知晓其中的梗概,但亲耳聆听着对方亲口讲述,依然还是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于他们对结构性不公义的愤慨,或是面对打压的坚韧性——这类英雄式的叙事已是老生常谈,触动我们的,是他们集行动者、青年、普通人等身份于一身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性、立体性和複杂性:他/她们有的人曾在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权桉件中组织救援,表现极富创造力与出色,却在如今的运动低潮期抑鬱困顿,寂寂无名;有的曾经活跃在公共事件中,如今已去国离乡;有的至今仍为同伴/同行间的分裂/伤害而暗自伤怀,进而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当然,还有迷茫、恐惧、无力、徘徊、挣扎……
这个过程,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一场久违了的伙伴式的对话——「你最近怎麽样?」「你怎麽看现在的大环境?」「下一步有什麽打算?」很多受访者的行动者生涯是从参与公益出发的,然而,他/她们的行动往往被主流的公益界视为「激进」、「不讲策略」、「打游击」。行业内多有关于各类议题的研究,却极少有对于「行动者」本身的关注,对于他/她们的现状(包括精神状态、关係状态、生存状态、面临的外界压力程度)、瓶颈、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切中核心的论述和文本并未出现。这些珍贵的年轻人,无人珍贵和重视。这是本次调研的出发点: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更多人,看见他们的珍贵——
「他/她们不是一群坐着等待被解救的人,而是主动地求索如何走出一条迈向尊严与自由的道路,哪怕不少同仁已经为自由而失去了自由;
他/她们不是一群盲目乐观或者盲目悲观的人,而是对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处境有着不懈的思索,哪怕这样的思索并不所有时候都带有自觉并且略显稚嫩;
他/她们不是一群自绝于世界的人,而是积极寻求与世界展开对话,哪怕回应并不热烈。
在这样的行动者面前,说「在中国做那些事情没有希望」,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不仅显得轻佻和想象力的贫乏,更是对行动者的轻慢。」
在研究中,我们克制自己的共情。但就出发点而言,研究团队的立场绝不是所谓中立的——我们来自他们,我们彼此的命运是共通的。
当然,毋需讳言,「行动者」并不是一个完全一致的整体,这背后的「共同体想象」是需要审视的,他/她们对美好社会的想象,以及社会变革的策略路径并不一致,多元纷呈。在中国,他/她们面临「被原子化」的真实现状,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很难充分。另一方面,受访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这一方面囿于结构性的因素,另外也跟个人的视野格局、心胸、人性的弱点等有关。此外,对于社会运动的理念/文化/伦理/方法论,还鲜见反思和讨论。上述内容,在本报告第四部分「青年行动者的现实困境及心理状态」第3点「行动群体内部矛盾」已有简述。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意识来自于对当前处境的认识,那麽在增强民间主体性的历史过程中,行动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评论者认为,「行动者很多时候是被作为政权的一面镜子去认识的」——公权力有多反动,行动者就有多大义凛然和坚定决绝。在这种简单化的黑与白的逻辑中,起而行之的责任被推给了投射自身「英雄拯救者」期待的行动者,行动者被隔绝成了「离我很遥远」的高大全的存在。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真实、大量的访谈,挣脱的标籤化、脸谱化、浪漫化印象。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行动者的长成(报告的第三部分「青年行动者概况」),检视其政治自觉(报告的第五部分「青年行动者对运动和政治的看法」),企图使读者在历史发展的维度上理解这种複杂性和局限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走近他/她们,看看泥泞裡是否埋藏着变革的种子。
这当然还不够——时局维艰,「怎麽办?我们可以做些什麽?」成了萦绕每个关心社会发展的人心头焦灼的拷问。引起/扩大读者对于中国行动者的关注,增加行动群体获得有效支援的可能性(报告第六部分「青年行动者的需求」),是我们发佈这份报告并尽力扩大它的传播范围最大的期待。
重新检阅这份报告和数十万字的访谈记录,众多受访者的面容陌生而亲近,在一次次校对、重温他/她们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时常想起那些因为失去了自由而未能接受我们访谈、 「为了不让抗争者成为孤岛而努力救援,却将自己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的因义受难者。请允许我们把这份报告献给所有受访者,和那些在暗夜中传灯的低调无名者们,愿有平安如江河,永在你心。
在最后出炉的报告中,出于对受访者的安全的考虑,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动人但是具有身份识别性的访谈内容的引用,也无法公开介绍研究团队的背景。需要指出的是,在今日的形势中继续行动的策略,并不是本报告的侧重点,也未必适合公开,但未来若然有此类主题的讨论,愿意把本报告作为参考资料之一,我们将感到十分荣幸。
中国之外的社运朋友和前辈,对于中国的社会行动者,或多或少有着一种特殊的尊重、体谅、谦卑和厚爱。透过这份报告,我们期待:在「他/她们在中国能做事已经很了不起了」和「他/她们怎麽不做更多」这两极之间,认真区辨行动者现时的处境和可能性,朝向一种更有要求、更面向未来的进取性的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