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5月3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欣视点》栏目主持人刘欣和福克斯商业网络电视《Trish Regan黄金时段》(Fox Business Network, Trish Regan Primetime)的主持人翠西·里根(Trish Regan)进行了一场中美跨洋辩论。
双方唇枪舌战了近17分钟,辩论内容涉及公平贸易、知识产权、华为、关税、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等话题。
辩论伊始,各大媒体不断实时跟进,向全网公布辩论内容。几乎在一个上午之内,中国的各大网络社区都被这一事件刷频。
但很多人看到的往往是这样的:
你或许在此之前已经打开过几篇新闻,从这些报道中,这场辩论中令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
是刘欣开场白被里根不停打断?
是刘欣针对我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精彩陈述?
还是结束时,刘欣邀请里根来中国看看?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这次辩论中的这三个细节,但是却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次辩论到底聊了些什么?
在这样的一场辩论中,双方究竟各抛出了怎样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呢?哪一方的辩论又更有说服力呢?
本期文章中,核真录将刘欣与里根辩论的对话全文进行逐句分析、甄别。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全场17分钟的对话中,双方共讲了143个句子。其中只有18个句子提到了事实性的内容,占全场辩论的12%左右,共涉及23个事实点。其余的近九成内容均为观点交锋或缺乏特定语境的“全真空话”。
计算方法
本次统计的原则是找出整场辩论中有多少陈述句(statements)包含有关事实性的内容。
关于事实性陈述的定义:该句子描述的是一个可被验证的、关于客观状况的陈述。注意,这里说的“可验证”并不代表我们已对该陈述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只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提供证据来核实、验证该陈述包含的信息是否为真实的。
比如说,“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了奥运会”这是一个事实。另一些陈述也是关于可验证的事物的描述,如“亚里士多德撰写了《道德经》”是一个可以被验证的陈述,但经验证,该陈述可能为假。
关于观点性陈述的定义:该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者自身对某事物的态度、偏好、倾向、建议等,其描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色彩,通常以“我认为”“我相信”发语,如“我认为这株花很美丽”。
关于全真空话的定义:该句子表述的是一些在任何情境、任何语境中都为真的命题。但是由于缺乏特定的语境,这些命题往往没有实用意义。比如“人每天都要吃饭”、“人都是会死的”这一类陈述。
本文主要统计的几个变量包括:(1)全场辩论双方共讲了多少句话;(2)双方各表述了多少事实性的内容,占比多少。除此之外,本文还列举了一些辩论中观点性陈述的内容和全真空话的内容。
只有12.58%的事实性陈述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双方总共说了143句话,在所有对话中,仅有18句话为事实性陈述,其中包含了23个事实点,占总句数的12.58% (图一)。
对应到人,刘欣共说了79句话,其中9句为事实性陈述,占其本人发言的11.39%,其中包含了13个事实点(见表一)。
里根则说了64句话,同样进行了9句事实性陈述,占其本人发言的14.06%,呈现了10个事实点。
剩下的近九成对话都是啥?
既然双方在对话中仅呈现了12%的事实性内容,那么剩下的对话都是在说什么呢?
我们对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这场对话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双方主持人在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中充满了大量主观色彩强烈的个人态度、意见表达。双方还使用了大量缺乏语境限制的全真命题,但这些命题与所辩论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没有被很好地阐述清楚。
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罗列在下表中(表二、表三)。
由此看来,双方长达17分钟的辩论中,主要以观点表达和全真空话作为主要辩论内容,而只有12%左右的内容是关于事实的。
可能正如自媒体所说,这场辩论是一场“理性”的辩论,双方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神仙打架”,双方都在冷静地交换观点。
但就像开头我们所讨论的,如果观点缺乏事实的支撑,那么这个观点还有说服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