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今年,你过“三七女生节”,还是“三八妇女节”?你确定,你真的想过女生节吗?

女生节的互联网“史料”:1986年3月7日,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女生节联欢晚会在山东大学东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据说,“追溯女生节的来源,是由于高校女生不愿意称自己为妇女,但是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的特权。”

此后“各大媒体分别就‘女生节’这一‘新生事物’做了详尽的跟踪报道,女生节逐渐在象牙塔间蔓延。随着社交网络的发达,各地大学零散的庆祝在虚拟空间遥相呼应,影响溢出校园,最终汇聚成一个青年女子的民间节日。”

从既往三七女生节的“庆祝形式”而言,在招生性别歧视俯拾皆是、学术性骚扰得不到有效制止的高等院校,它基本上是对主张劳工与妇女、经济与政治双重权利的三八节的背叛。

首先,它把女人分成两群:中老年“妇女”与年轻“女生”,也就是异性恋男人眼中的老女人和年轻女人,没有性魅力的女人和可欲的女人,潜在地,“妇女”和“女生”的特殊分界,在俚俗的语言里,还有一种对女性童贞的暗示。让两群人分开过节,意味着这两群人有着不同的价值和诉求,中老年妇女的“妇女节”是过时、不够有品味的,这分裂了女人的阵营——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被给予某种虚幻的优先权,代价是不同阶级、年龄、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妇女的解放,被暗示应该被历史的巨轮抛诸于身后。

第二,它把权利偷换成“关系”,如果说三八节在成为看电影商铺打折发卫生棉的节日时,其积累的历史和政治意涵仍然无法完全消解,女生节则在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诡异的“关爱节”,传统戏码就是“男生要对女生好 一点”,各种来自男性无聊的、性别化的赞美和集体的异性恋式示好表演,掩耳盗铃地欺骗——仿佛这种廉价、流于形式的小恩小惠是女生所需全部。它限缩了女生的世界,用“缺爱”阻止了女生更真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它让意淫和消费假关爱之名成为传统与惯例,强化了男保护女娇柔的性别成见,不仅无法改变对女性的歧视与隔离,并且用糖衣包裹它最难下咽的部分。

总之,女生节不仅来路可疑,既往纪录也居心叵测。三八节是女人们用生命的不平之鸣奠基的一个纪念日,它的存在,提醒我们性别平等远未到来。虽然同样蒙尘,但我们心中的三八节拒绝被篡改,反对被代言,更抵制女性议题被作为皮相之物消费。一群年轻女生们建了一个“离开三七,回到三八”的讨论组,特别欢迎女生社团成员进入,让我们一起回到真正的妇女节。

 

CDS档案 | 反三七过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