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 恋恋星语
短暂的圣徒身份—史蒂夫·乔布斯
就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死讯10月5日公布后,各种热情洋溢的讣告便接踵而至。《圣何塞信使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硅谷太阳王光芒四射》的悼文。他的名字还出现在了《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榜上,尽管这一殊荣通常都只授予在世的人。就连一向刻薄的高歌(Gawker)也采用了非常严肃的语调。
虽然只使用了《史蒂夫•乔布斯逝世》的简单题目,但Gawker依旧在这篇充满敬意的1200个单词的文章中写道:“乔布斯的成就难以用语言描述。”
这种基调持续了18个小时。到次日下午2点,Gawker又发表了一篇题为《史蒂夫•乔布斯不是神》的文章。该网站称:“如果你喜欢苹果产品,那很好。但它们只是产品,没有灵魂,也不是英雄,它们的创造者同样不是英雄,无论他的能力有多高。”
不只是Gawker,在第一波的悼词发表过后,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得益于Facebook和Twitter的帮助,所有对乔布斯和苹果不满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平台,可以针对这位身兼工业巨子和流行明星双重身份的人力陈己见。
反乔布斯的浪潮与乔布斯的神话浪潮同样迅速。正当人们纷纷站在世界各地的苹果零售店门口为乔布斯守夜时,博客作者们却开始发动攻击。
“乔布斯究竟是好人、凶暴的执行总裁还是华尔街的托儿?”占领华尔街网站的一位撰稿人问。随后,《福布斯》网络版科技专栏作家大卫•库西(David Coursey)又撰文称《史蒂夫•乔布斯是个蠢货,不要学他》。他在这篇文章中表示,乔布斯或许已经成为了“一个边缘化的反社会分子”。
此前也曾经有一位传奇人物死后遭遇过毁誉并存情况。在约翰•列侬(John Lennon)1980年被谋杀后,新闻媒体通常都将他描绘成弹吉他的耶稣,而小报则将他称作是与保罗交恶的瘾君子。
然而在《纽约杂志》前编辑、小说家库尔特•安德森(Kurt Andersen)看来,乔布斯这种从天使到魔鬼的剧烈变化却尤其引人关注。“最显而易见的是新闻的传播速度,无论是对遗产还是现存价值。”他说。
在Twitter上,尽管果粉们发表了大量的颂词,但不相信乔布斯的人也可以大量传阅有关乔布斯是“暴君”、“恶棍老板”、“完美控”的言论。
主流媒体也清了清喉咙,捋了捋领带,然后加入到这一阵营中来。
就在乔布斯去世后5天,英国杂志《The Week》在一篇文章中专门对各类“反乔布斯”的报道进行了摘要,包括《大西洋月刊》撰稿人格兰迪(D. B. Grady)的《坏蛋史蒂夫的颂歌》、英国《The Mail》杂志2010年的调查性文章《中国血汗工厂》以及独角戏演员麦克•黛西(Mike Daisey)在《纽约时报》Op-Ed专栏中对苹果奥威尔式策略的抨击文章。格蓝迪认为,乔布斯并非圣人,而是一个残忍的梦想家;《The Mail》对iPod代工厂的情况进行了披露;黛西则表示:“没有一家科技公司能比苹果自己更符合它在1984年广告中塑造的‘老大哥’形象”。
黛西对反乔布斯的情绪并不陌生。在进行了14个月的巡回演出后,他编剧并主演的即兴独角话剧《史蒂夫•乔布斯的痛苦与狂喜》恰好于10月17日在在纽约首演。这部话剧抨击了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工厂的恶劣环境。
黛西表示,尽管在纽约的公演时间纯属巧合,但他还是收到了很多封恐吓信和一些死亡威胁。但是,他很镇定。
“我们是否能够再认真地考虑一下,他真的是天才吗?”他说,“不知道他的阴暗面和复杂的生活,相当于删减了故事真实的复杂性和趣味性。”
好在还有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长达630页的乔布斯授权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尽管这本书很难说是一种恶毒的攻击,但的确为博客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乔布斯。例如,乔布斯在苹果创立初期曾经在股票期权上亏待过该公司的一名早期员工,而这名员工还是他的好友。
艾萨克森(Isaacson)先生曾和乔布斯一起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来准备这部自传。他表示,仅仅是从中选取一些乔布斯的负面轶事来制造话题不仅对乔布斯本人不公,对这本书也同样不公。
“这本书希望展示的是,他打造了一个非常忠诚且颇受他启发的团队,他还拥有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他说,“归根结底,你需要根据结果来论英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