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轶事
作者:周力军
来源::《精品阅读》杂志2012年第3/4期
来源日期:2012-2-21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1 2:31:28
阅读量:2498次
我曾经先后在1996年元月、1997年3月和1997年6月三次前往辽宁铁岭采访过王立军,创作了2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警魂》(拍竣为19集)和长篇小说《铁血警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4月出版)。如今回想起一些当年采访的幕后故事,甚觉有趣,兹录如下。
1.第一次见到王立军:1996年1月4日,我受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指派,前往铁岭采访。辽宁省公安厅宣传处派人在沈阳桃仙机场接我,直接送往铁岭。来到铁岭市局,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主管政工、宣传的副局长王海洲。也是在王海洲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王立军。王立军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块儿”大,而且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2.第一次随王立军行动:那天的欢迎宴会上,王立军滴酒未沾,原因是当天晚上有一场“打黄行动”。我是主动要求参加这次行动的,因为我迫不急待想了解我的采访对象。王立军将我拉进了他的三菱吉普,他亲自开车前往铁法市。
王立军的吉普车非常有个性,车身上印着“中国刑事警察”六个手书大字,那是出自他的手笔,并为此申请了专利;车顶上加装了八个探照灯,前面四个,后面四个,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旷野中,隔着几里地就知道“王立军来了!”。
王立军开车,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猛!”,过铁道也不减速,我在车里被颠得头碰车顶,双手紧紧拉住把手,后面的车辆很难跟上。到达铁法市后,做了简单的布置,警察们分头冲向发廊、歌厅。
王立军将我一把拉到身后:“你往后,跟着我!”。我当时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是,这家伙手劲儿可真大!
3.发廊不收钱:关于我的采访安排,王立军希望我先在外围了解情况,无论是局里还是社会上,无论是市领导还是老百姓,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此后多天,除了在专案组、派出所采访外,我在没人陪同的情况下找了一些百姓聊天。在火车站,蹬“倒骑驴”的下岗工人告诉我,王局长打黑以后,铁岭消停多了;发廊老板得知我来采访王立军,坚决不收理发钱。
4.听王立军讲“段子”:和所有的铁岭人一样,王立军也非常幽默,特别擅长讲“段子”。若干年后,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有关“蛇穿马甲”的段子,我第一次是在1996年元月从王立军口中听说的。
当时,我穿了一件采访专用的红色马甲。
5.“极端完美主义者”:王立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或称极端的“自我完美主义者”,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无缺。比如,他要求刑警的着装要“利整”,认为这代表着刑警的形象;他要求每个案件都要万无一失;他设计的刑警夹克要申请专利……。
更有甚者,当他还在铁法市当交警的时候,站在这个小小的县级市唯一的岗台上,指挥着为数不多的车辆,他的动作完全可以用“艺术”一词来形容。
6. 从大东北到大西北:《铁血警魂》剧本创作完成后,由巴特尔导演、巫刚主演。巫刚提前到铁岭体验生活,他从王立军身上学到了不少“典型动作”,比如用手呼啦胡噜头发,比如竖起一根手指讲话,比如拿别人“打岔”以后发出坏坏的笑等等。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该剧无法在铁岭开拍,整个剧组连同设备不得已急赴兰州。观众在剧中看到的场景,完全不是东北,更不是铁岭,而是祖国的大西北。
7.探班与剧情:剧组在兰州拍戏期间,王立军曾经前来探班。他讲起与“黑社会”老大杨富在雨中撑伞对峙的情景,剧组全体人员惊呼“这简直就是香港黑帮片啊!”,并纷纷责备我,这么好的情节为什么都不写进剧本?!
我只能告诉大家,《铁血警魂》一剧是金盾中心确定的百集《中国大案录》其中的一部,是想继《九一八大案》和《西安大追捕》以后,再拍一部纪实性电视剧。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才决定不让王立军本人出演,剧中的主人公也改用了他的蒙古族名字乌恩·巴特尔。
王立军没有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但是,却有相当多的学术头衔。媒体说他的“研究专长为国际刑事鉴识、现场心理学、刑事侦查学、法医学、法学等”。同时,他也是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还是美国李昌钰法庭科学(法医)研究所特聘专家、教授。
2010年他被评为“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首,并有5部著作,主持科研课题18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进行检索,专利权人输入重庆市公安局,发明人输入王立军,能检索到其7项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19条外观设计专利,共计156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