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網特約記者 紀偉仁
知情者對明鏡新聞網説,航天英雄楊利偉已經被薄熙來專案組“約談”,瞭解相關情況。
不過上述消息並沒有得到官方確認。
翻開薄楊兩人的簡歷不難發現“交集”並不多:薄熙來,2001年出任遼寧省省長,2004年2月調往北京出任商務部部長;而楊利偉1965年6月21日出生於遼寧省綏中縣,母親是縣中學的語文老師,父親先當教師,後改做行政工作。1983年,楊利偉18歲,考進空軍第二飛行基礎學校,次年進入空軍第八飛行學院。1987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分配至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做飛行員。1996年參加中國航天員選拔,1998年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
應該說,楊是2003年10月15日乘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而揚名天下的,這之前他衹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宇航員、軍人。如果說薄對楊利偉在遼寧的家人有格外關照,那也應該是在楊“飛天”之後。
實際上,在“神五”發射成功後,時任遼寧省委書記聞世震和省長薄熙來當日就致電慰問過楊利偉家人。
《遼寧日報》曾全文刊登了此慰問信:
【楊利偉同志父母和夫人:
欣聞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號於今天上午成功發射昇空,進入預定軌道。楊利偉同志作為我國第一位探索太空的勇士,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你們家庭的光榮。楊利偉同志家在綏中,遼寧人民為有這樣一位優秀兒子感到無比自豪。謹代表中共遼寧省委、遼寧省人民政府,並以我們個人名義向你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
楊利偉同志之所以能夠獲得殊榮、為國爭光,是和你們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希望你們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祖國的航天事業,同時照顧好家庭,保重身體,繼續支持楊利偉同志的工作,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祝你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
中共遼寧省委書記、遼寧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聞世震
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遼寧省人民政府省長薄熙來
2003年10月15日】
當年11月薄熙來主政的遼寧省政府為歡迎楊利偉首次成功“昇空”回鄉,準備了大型慶祝活動。要說楊利偉一舉成為“民族英雄”之後,其在遼寧的家人獲得當地政府的嘉獎和物質上的關照也算是人之常情。至於薄熙來在離開遼寧前的4個月時間裡有什麼“格外”的關照,能讓楊利偉支持並參與薄勢力的活動,知情人並沒有多講。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始航天員生涯前,楊利偉是在重慶白市驛和梁平基地的空33師服役,也算是先薄熙來而有的“重慶”經歷。
成功“飛天”後,楊利偉在軍界一路順利,當年11月7日,楊利偉從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手中接受了“航天英雄”稱號,還在人民大會堂獲得了獎章和證書,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2008年7月22日,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2010年5月10日,出版自傳《天地九重》,全書共20萬字,還有150幅珍貴圖片,憶述他從童年開始的成長歷程,並詳細描述他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4圈的經歷。2010年5月21日,他被任命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
倒是薄熙來的仕途不溫不火,雖然昇為政治局委員,但被打發到西南重慶“靠邊站”直至王立軍事件徹底翻車。而薄被免職後,楊利偉還數次露面。3月下旬,他和費俊龍、劉伯明等航天員和航天專家還在廣東佛山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的三場航天事跡主題報告會上發言並回答學生們的問題。
成名後的楊利偉出席的場合越來越多,這裡面既有很多上級佈置的任務,但也有為私人人情的考量。
2011年8月,楊利偉因著軍服參加趙本山北京劉老根會館的開幕式而被網友詬病。
據悉,同是遼寧人的楊利偉與趙本山就是相識於2003年11月薄熙來爲楊利偉舉辦的“回鄉”慶祝活動上。當時趙本山除了應邀到場表演外,還與楊利偉同台合唱。自此二人成了好友。
在楊利偉穿軍裝出席會館開幕式的新聞爆出後,有網友質疑,“名利場豈是他該入?”
現役軍人及其形象代表的是國家或國防,所以解放軍內務條令第104條及第113條規定:軍人非因公外出應當著便服;軍人不得參加地方非政府組織的剪彩、慶典等活動!是基於肩負著特殊使命的軍務以及軍人應該和普通私人以及其活動嚴格區別開來的考慮,以防止一些軍人利用特殊身份招搖撞騙、牟私利,損害國家、軍隊以及國防的利益。而楊利偉作為一位現役軍官和航天英雄,著軍服為趙本山捧場首先觸犯瞭解放軍內務條令第104條,至於個人擅自參加趙本山的劉老根會館開幕慶典更加觸犯瞭解放軍內務條令第113條規定。
媒體人魯國平譔文指出,會館的開幕儀式上趙本山一句開幕詞“各位到來以後各位有事我無論如何都會到場”便道出了那些明星大腕雲集的名利場實質,那就是一種赤裸裸的私人間相互利用的名利交易。而楊利偉作爲軍人攪合進去,“有違軍人的職守和操守,顯得庸俗、無聊和勢利了!”
“目前楊利偉已經被薄熙來專案組約談,不過除非涉大罪,楊最終還是會過了這一關,畢竟他被認為是民族英雄,”知情者對明鏡新聞網説。
2012年3月24日,楊利偉一行來到佛山市第一中學,與該校5000多名學子交流並植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