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2013年01月10日

致编辑:

在《再谈莫言:政治以何种方式影响这位作家》一文中,林培瑞先生纠结于“学生动乱”还是“政府动乱”,其思维模式可见一斑。但这个世界不是非白即黑的,“动乱”并不是贬义词。从自然主义角度,或者新闻报道角度来说,当然是说“学生动乱”。用“政府动乱”这说法说起某事,会让人叫得很兀然。虽然真相大家都明白,但是强调这种说法,是情绪使然,不能纳入常规。某女士的恍然,只是对于林培瑞先生的尊重,而不表示她也认为非要这样说不可。

对于莫言的姿态,他一直试探,在当局容忍的底线左右徘徊,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他大可不必这样跟政府玩擦边球,可以写更多中性的或者歌功颂德的题材。他不这样做,是因为市场,还是因为力所不能?答案很明显,就是他的主观愿望,还是想试图揭示更多。这是他的善良所在。而他跟林培瑞先生的区别,基本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和一个坚定革命者之间的不同。说到底,最终还是政治立场问题。

中国有个传统,叫“中庸之道”,“中”是立场不偏不倚,“庸”是平常,就是可操作性。当然,对“中庸之道”的评价,世人是毁誉参半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撇开莫言的毛式词汇,他的文法正是中国传统的体现,庸之至极,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接近真相,属于春秋曲笔。在世界上谈文学,词汇不是着重点,因为民族间的语言差异太大。而思维方式,还有叙述方法却可以跨国放出光芒。这是莫言能获奖的原因。周星驰抛开语言调侃拍《功夫》以达到国际化的野心也正因此。

其实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交流益甚,即使价值观不完全统一,但是普世价值的传播也很广泛,像余华那样一针见血抨击时政并不难,难的是建立自己独立的风格,而不是使用人云亦云的方式。诚然,林培瑞先生推荐的几个作家,中文文字控制能力都很好。但是放在国际上,撇开本族文字,还剩多少呢?就拿中国人都知道的金庸来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其思想性如何?除了嬉笑怒骂之外,主要传递的价值观还是“圣人治国”的观念。再以鼎鼎大名的贾平凹来说,他在这方面的努力比莫言多?

莫言也许语言功力没有以上的大师高,但是他真正代表的是活在中国有苦难言的老百姓。是以中国老百姓的方式在说话,我们不能以在海外超脱的姿态来看待留在中国的老百姓,用中国老话,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像莫言这样的老百姓是中国的大部分,我们不能以精英的姿态要求中国人都离开中国,或者都拿起锄头起义。如果真这样要求,那么这些所谓精英,也不过是自以为是而已。能不能兼容莫言,或者说,能不能理解莫言的方式是关键。我觉得莫言的风格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应对,不失为文学的一种典范。

李巨添,深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