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彭州石化已经基本建成,即将验收投产不同,中石油的云南安宁炼油项目还在走报批与公众参与的程序。

目前,围绕着安宁石化的争议,主要在于昆明这一多民族的旅游城市的发展是否与其石化规划冲突,以及云南缺水高原的环境容量问题。

云南官方制定的《云南省石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提出,云南石油化工产业要以中石油项目为依托,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化肥—有机化工一体化产业基地,发展以炼油—乙烯装置为基础的核心石化产业群。

对安宁石化这么大体量的大型石化项目,最大的制约当然是,工业用水从哪里来,污染水哪里去。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安宁已开始修建一座名为王家滩的水库,中石油昆明炼化基地项目用水是其主要供水对象之一。但云南大学学者王筱春曾经对昆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做过研究,她认为,昆明最大的环境压力在于缺水,近年来,安宁的工业区承载了昆明市区诸多化工企业,安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熟悉云南的前媒体人现人类学者周雷在《纽约时报中文网》撰文说,云南连续四年干旱,虽然事实上昆明已经把清水海、掌鸠河、牛栏江的优质水源尽数调往昆明,但云南高层仍然坚称是工程性缺水;另一方面,云南诸多地州(自治州)仍然在进行大规模的单一作物工业化种植,加剧了生态破坏和旱情。

周雷认为,此次反石化抗议,是昆明公众针对政府多种不信任和失望的累积产物。

根据本台记者的观察,当地官方策略是将民众的担忧,简单化为对PX项目的非理性拒绝(公众中对PX项目的恐慌在大连反PX游行中也清晰可见),并据此多次宣称,安宁炼化将不上PX项目。

事实上,熟悉几年来反石化社会运动的观察者都知道,PX仅是原油炼化工业的一项下游产品,本身说不上有大的危险性,其污染在于其制程中。但PX的制程和污染程度既不比其他炼化项目更危险,也不会比他们更安全。

典型的昆明居民的观点是,“不让旅游大省变污染大省,别为了一时的发展,破坏子孙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说法并不见得比官方的GDP话语更不理性。有论者试图把民众的反PX非理性情绪妖魔化,事实上,这并不能就此消弭就将民众对炼化产业的合理关切和担忧。

在今天云南省官方的一次说明会上,中石油云南石化公司总经理胡兢克介绍了云南安宁千万吨炼油项目的设计工艺和组成。并特别强调,该项目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项目”。

根据她的说法,目前,中国原油产地集中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大型炼化企业也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云南处于全国成品油供应链末端,成品油供应缺口巨大,在安宁建设炼厂就地加工由中缅油气管道进入的原油可改变云南缺油少气的局面。

胡兢克没有谈及的另一重要战略意义,是安宁石化的原料来源,是从缅甸卸下,经过1000公里输油管道加压的中东石油。这某种程度上,既是云南安宁炼化的重要看点,也将是其未来变数之一。

2009年12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与缅甸能源部签署中缅油气管道协议,缅甸联邦政府授予中石油控股的“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对中缅油气管道的特许经营权,并负责管道的建设及运营等,总投资额25.4亿美元。

根据石化业界的说法,将是继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通道之后的中国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管道将使来自中东的原油绕过马六甲海峡,经由印度洋在缅甸上岸,由管道输送到中国,对改善中国西南地区能源紧缺,实现国家“原油进口多地区、进口方式多元化”战略。

中缅油气管道包括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的起点位于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天然气管道起点在皎漂港,全长1000多公里,在缅甸境内700多公里,经缅甸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和掸邦,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将在贵州安顺实现油气管道分离,重庆将成为其中长达的原油管道的末站。天然气管道,则将南下到达广西。

原油来源是越过印度洋而来的中东原油,天然气来源则是缅甸沿海的气田。缅甸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过去,缅甸天然气供应市场主要面向泰国和印度,中缅油气管道设计能力是每年能向中国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原油管道的设计能力则为2200万吨/年。

某种程度上说,在未来中国可能发生的与日本、美国甚至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对抗,导致马六甲海峡被敌对海军封锁后,中国政府希望,这条正在建设中的中缅原油管道,将成为与二战中“驼峰空运”一般,维持底线军事能力战略生命线。

昆明是中缅油气管道的终点之一,昆明安宁石化正是消化这一管道运来的油气的主要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说,位于昆明市安宁草铺镇的安宁炼油的确是国家战略项目,在目前的中国政治经济格局下,很难想象会因为民众的反对而有所妥协。

根据最新的消息,5月7日,云南省副省长高树勋,在国新办的一次发布会上表示,中缅石油管道施工进展顺利,到2013年底或者2014年初可以陆续投入试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缅甸修建油气管道,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国家。缅泰合资的油气管道公司最早在缅甸修建管道,路线是从缅甸到泰国。缅甸通过缅泰输气管道出口天然气,每年有20多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但这一项目最大的变数,也许也正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地缘政治战略潜在的冲突。

人类学者周雷在《纽约时报中文网》撰文说,目前,在泰国北部、靠近缅甸的难民居住区中,发现当地人,无论是泰国本地族群还是跨境民族,都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国,认为它是一个明显、具体、强大、无所不在的生态阴影;中国人和中国资本,通过和“不道德政府”和宗派势力的合作,掠夺了当地资源、激发了当地矛盾,同时带来了生态的崩溃。

他描述说,除了抵抗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当地人也发起了抵抗中国在缅甸的水电投资、中国在海外传统罂粟区进行替代种植的负面生态效果抵制、生态难民的利益维护、对中国跨境资本的宗教性抵制等。

简而言之,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动,将成为这一项目的而重大变数,中国投资的伊洛瓦底江水利工程忽然被叫停,就是这一风险的直接呈现。

另一个问题是,以石油来源多元化的国家战略作为支撑点的安宁石化,其原料是中东地区以油轮运抵缅甸西海岸的马德岛,卸下进管道加压以一千多公里到昆明安宁的中东产石油,但从成本上,其成本可能很难以直接运抵湛江、泉州、上海金山、大连等沿海炼化的原油相比。

安宁炼化生产的柴油、汽油和乙烯,如果算上外地炼制的柴油汽油运入云南的运费相比,或者可以维持还有盈利,但对云南生态的破坏,则难以准确计价。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总投资近千亿的这一系列绕开马六甲的原油运输来源多元化的努力,在现代的海军、空军监控技术下,其实并无多大意义。切断缅甸马德岛的油码头,并不会比封锁马六甲难上几分。

还有一个问题则涉及到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环境的评估,中国油轮经过马六甲海峡有多大程度上会被封杀,中国未来有多大机会与主要海军强国发生全面冲突。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