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诚在纽约大学一年的逗留期已满,纽大要求他在本月底离开。陈光诚公开声明表达不满,宣称纽大受到来自中国政府的“强大压力”,“中共当权者对美国学术界的统战远超出大家的想象”。纽约大学16日对陈光诚的说法表示“不解和遗憾”,称他所说的“不符合基本事实”。曾经帮助陈光诚赴美的纽约大学教授孔杰荣说陈光诚:“你不应该反咬给你食物的人”。
去年5月陈光诚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给他“访问学者”的身份,这实为纽大向他提供的临时“政治救济”。陈光诚缺少起码的学术能力,语言关大概也过不了,纽约大学不可能长期收留他。陈光诚当前的尴尬是前些年中国“民运人士”在美国大多都经历过的,他们最终都需寻找谋生之道。
陈光诚一直受到西方舆论的特殊优待,他的盲人身份吸引了额外同情。从陈光诚的历次表态看,他未必真的理解了西方的政治游戏规则,他对自身政治价值的判断“有点高”,他提出的要求已不止一次让美方的具体操办者难堪。
美国社会是多元的,有喜欢事事高度政治化的国会议员,也有政治上随大溜,同时需要遵守现实规则、维护日常利益的务实派。中国有些“异见人士”以为去了美国就会被当成宝贝“供起来”,这是误解。
陈光诚对中国和对美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个人经历和感受,他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就更难做到全面。他似乎希望中美之间的政治围着他个人利益转,但这是天真的。事实上,他是美国对华策略的一个棋子,而且美国希望它的所有棋子都是廉价的,陈光诚成不了一个“奢华的例外”。
中美不是敌人,中美合作的一面会让吃“中美对抗”这碗饭的人感到茫然。他们会觉得美国对华态度“不够坚决”,同中国斗着斗着又往回缩了。他们甚至会抱怨自己“被出卖”了:他们应美国的召唤同中国政府为敌,却被“扔在了半道上”。
他们其实没有被扔掉,是他们的期望值太高了。在中美这两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大国之间做筹码,命运本来就是飘忽不定的。
中国高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人前来寻找发展机会。在这个时候背弃这个国家的主流发展进程,并且试图从这一背弃中开发个人的人生机遇,这样做从长远看注定是艰难的,不会有前途。
出走国外的“异见人士”会发现,他们周围的环境里同中国合作的元素和氛围都会越来越多,他们在被西方社会“一次性消费”后,可继续利用的价值不断降低,有时甚至会成为累赘。如果他们自己不做政治及谋生之道的“转型”,就将越来越被动。
陈光诚个人的一些特殊情况,使他把握政治大势变化的难度会更多些。他身边的人最好别坑他,别再把他往偏执的方向使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