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以巨大的革命勇气和严谨的求实精神,从思想和理论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从旧的传统体制束缚下解放出来所进行的伟大实践。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宝贵财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充满鲜明的时代性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充满鲜明的时代性。为什么邓小平要实行改革,这可以追溯到十年”文革”时期。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会上,周恩来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此时再次复出后的邓小平,着眼于世界大势,紧紧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坚定地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落后面貌、追赶时代的伟大革命。但问题是怎么搞”四化”?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认为必须着手进行全面的整顿。”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的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要调整,调整其实也是整顿。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 整顿触及到中国的体制本身,整顿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一些管理体制,这与此后的改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邓小平在1975年就有了改革的初步尝试。

   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开始明确地把改革表述为:”这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 邓小平将改革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赋予改革的时代特点。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由此可见,改革为现代化发展所决定,是一项与当代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

   “文革”使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痛心疾首之后是深沉的反思,是按照旧有的传统模式继续延续下去,还是果断地走出一条新时代的发展之路,这是中国人民必须作出的选择。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人仍然迷恋过去的传统模式,许多人在传统模式面前也一筹莫展。因此,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认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邓小平断然否定了走老路的想法,社会主义必须大踏步地走向新的时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决定,开始了新的长征。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一切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进行,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这个时候开始改革,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得到了解决。

   改革离不开开放。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开放使它能够利用国际资源、利用各方面有力的发展条件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而封闭则使它陷入停滞和倒退的困境。正如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所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便是很好的例子。邓小平说:”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先进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

   邓小平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回顾人类历史,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各个地区和民族一直处于闭关自守状态,彼此间很少经济上的往来。在封建社会,经济上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与之相伴随就是社会的封闭。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民族自给自足、地区封闭状态为广泛交往、相互依赖所取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通过世界市场发生经济联系。当代世界经济的法则和科技的进步以一种全新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技术等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着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推动社会生产力高速向前发展,而且还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和协作化的进一步发展。新科技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地球上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以及横向联合,也为各国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合作模式。国际间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已大大超过商品交换的范围,渗透到金融、工商、信息产业等众多领域。现代国家的社会经济要取得较快的发展,就必须善于利用这种国际关系,在不断加强的国际联系中发展自己。邓小平指出,”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

   可以说,邓小平创立的改革开放思想,最直接地、也最简捷地使中国接纳了世界、与世界接轨,使中国融入了时代、与时代同步。

   二、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体现深刻的创新性

   纵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无一不闪耀着从中国国情出发,突破前人局限,大胆探索,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例如,邓小平提出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社会主义具体制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是一个试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些关于改革开放的至理名言,都体现了对改革深刻认识的创新性。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改革性质的创新认识。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把改革看成是一种革命,这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创新观点。为什么说改革也是革命?邓小平作出了深刻的分析。首先,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985年8月,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其次,改革的广泛性以及由它引起的各方面深刻变化,是一场更为宏大的革命。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不断向城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相互促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育、卫生体制的改革全面展开,使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进入了全面改革的阶段,这是改革的广泛性。改革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人民大众众的心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普遍对改革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不断推出的改革新举措有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是改革的深刻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 改革在我国社会物质关系和精神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影响,促进了社会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全面变革。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改革内涵的创新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重要贡献是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联系和区别,阐明了”体制”的范畴。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优越的,但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不少弊端。这里说的具体制度,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体制。这些体制上的弊端和缺陷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我们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克服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从而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一系列体制日益健全和成熟,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改革针对的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对根本制度当然也可以进行改革,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完全否定它,而是进一步完善它、巩固它;改革针对的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即体制,可以推倒旧的体制,进行创新发展。”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 因此,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完善。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社会制度的确立,都要经过从不健全、不完善、不巩固到比较健全、比较完善、比较巩固的发展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期间还常常有重大的起伏。社会主义制度是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没有人剥削人的崭新制度,这个新制度虽然是好的,但是还很不完善,改革是为了解决矛盾和克服弊端,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形式。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全面改革的创新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做细枝未节的修补,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从而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首先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其次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僵化的管理体制。只有使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协调进行,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改革态势,才能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也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邓小平认为,全面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对中国来说,就是要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做到这些……:第一,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第二,要真正提高效率;第三,要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 这三条和”三个有利于”,是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改革的大方向,必须在这个根本要求和大方向下,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改革。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改革策略的创新认识。中国的改革策略必须是渐进改革,邓小平提出,”改革需要有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他更明确指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我们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改革既要稳步前进,既是一个试验,就难免会犯这样的或者那样的错误。因此在改革中不能盲目地争论姓”社”姓”资”的问题,也不能期待所有的设计和理论成果都完备以后再去推进改革。实践是第一性的,要在改革的试验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要怕犯错误,也不要回避错误,要及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将改革不断向前推进。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有了这样的信心,才能有恰当的决策。我总是鼓励我们的同志更大胆一些。” “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对外开放的创新认识。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从经济上看,对外开放,就是把一国经济融进世界经济体系,把一国国内市场融进国际市场体系。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客观要求上,(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