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BBC | 911十年再访救人英雄曾喆的母亲

嵇伟 BBC中文网记者 911因救人而遇难的华人英雄曾喆(家人提供照片) 今年是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十周年。2002年我曾去纽约采访过一位中国母亲,她的儿子曾喆因去世贸大厦救人而遇难,当时不满29岁。 当年我在布鲁克林他们简陋的家中采访岑娇娴时,她伤心痛哭的情形我至今历历在目。在她失子的巨大悲痛之外,还要承担儿子的英雄行为不被承认的委屈。 1972年出生于广州、1988年随家人移居美国的曾喆在距离世贸大厦两条街远的纽约银行工作。他本可以平安的活到今天,但911那天他下了地铁后,看见世贸大厦出事,立即直奔那里救人。 曾喆给妈妈打电话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事,我要去救人了”,之后在帮助救护伤者时被倒塌的大厦掩埋。 如果不是后来Fox电视台播放的他在世贸大厦现场救人的场面被熟人看见的话,他因救人而遇难的事实也许永远不会公之于众。他的部分遗体在2002年5月经DNA测试找到后,纽约官方才确认他的英雄事迹。 悲伤之余的骄傲 2004年,在911袭击三周年纪念时,曾喆的名字被刻在美国全国救护纪念物“生命树”上,成为唯一获此荣耀的华人;纽约唐人街的一段路名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911袭击十周年之前,我从伦敦打越洋电话给在纽约的曾妈妈,仍然能从她的哽咽中听出她深切的悲伤,但她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委屈,而是充满了骄傲。 曾妈妈说,她在911袭击中失去了一个儿子,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是她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但是儿子是为救人死去的,他不光是曾家的光荣,也是在美国所有华人的光荣。 曾妈妈告诉我,过去华人在美国的形象很多是负面的,比如帮派和贩毒等,象曾喆这样很正面的形象比较少,所以她在悲痛之余,也感觉骄傲。 争取世界和平 以曾喆的名字命名的纽约唐人街的一条路。 纽约市有一条法令,为纽约做出特殊贡献的人,可以用他的名字在出生地或住地命名一条街。但曾妈妈却在纽约的唐人街命名了一条曾喆街,因为唐人街每天都有许多外国游人去,她希望曾喆的精神让各国人知道。 虽然我并不认识曾喆,但他不顾自身安危救人后遇难的行为让我深深相信,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爱和希望以及和平。我问曾妈妈,她怎么看待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曾妈妈说,她反对所有的战争,战争给平民带来的都是伤痛,不仅在经济上,更主要的还是精神上。因为去打仗的都是平民老百姓,士兵会死在战场上,会造成很多破碎的家庭。 在儿子遇难的十周年之际,曾妈妈想对恐怖袭击的发起者和受害者双方所说的只有一句话:放下屠刀,争取世界和平。

阅读更多

BBC | 英国报摘:引发骚乱枪击调查接近尾声

达根被击毙的事件曾成为英格兰骚乱的导火索 《泰晤士报》报道说,在有关英国警察击毙伦敦男子达根事件的调查接近做出结论之际,当时开枪射击的警官即将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这显示调查结论会指出,“警察在事件中没有任何过错”。 达根遭到击毙的事件曾经是引发上个月英格兰广泛严重骚乱的导火索,据信星期五(9月9日)将有1500人到3000人参加他的葬礼。 达根在8月4日受到警察跟踪,警察当时得到的情报显示,他持有武器,并且准备犯罪。 《泰晤士报》的报道说,开枪击毙达根的警察坚持表示,他之所以开枪,是因为他切实感觉到他和他的同事会受到枪击,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危险。 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这位警官将返回工作岗位。 遗产纷争 《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英国的一个锡克教家庭在父亲去世后分财产时出现严重纠纷,打到法庭,最后法官判决遗嘱无效。 辛格在去世后留下一座价值87万英镑的房产。按照遗嘱,这笔财产的绝大部分留给了3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得到2万英镑,还有一个女儿分文未得。 得到2万英镑的阿卢瓦利亚向法庭提出控告,声称父亲的遗嘱无效。她说,按照法律规定,签署遗嘱时要有两名证人同时在场,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这样做。 她的哥哥争辩说,父亲的遗嘱符合锡克人的传统,男孩是主要家庭成员,女孩属于丈夫家。 但是法官最后接受了阿卢瓦利亚的陈述,判定遗嘱无效,6个孩子平分这笔遗产。 人民币交易中心 英国《金融时报》星期四(9月8日)刊登外交事务编辑布利茨的报道,形容让伦敦金融城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努力将会得到中国的支持。 报道援引英国政府官员的话说,中国将首次正式表示支持英国银行业使伦敦金融城成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的计划。 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将在伦敦同到访的中国副总理王岐山举行会谈。英国官员说,会谈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双方有关支持在伦敦日益增加的人民币交易的声明。 英国财政部官员说,英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越来越希望参与人民币交易,认为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外汇和债券市场。 这些机构表示,对于在国际转帐过程中使用人民币限制的逐步放松已经意味着7%的中国国际贸易是以人民币结算的。但是在12个月以前,这个数字仅仅是1%。 报道援引英国官员的话说,英国和中国在去年都表示将考虑让 伦敦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的可能。现在,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表示支持这项计划。这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观点] 美国如何杜绝911重来

JOHN YOO 10 年前,就在这一周,当我打开司法部办公室里的电视机的时候,看到了美国联合航空(United Flight)175号航班摧毁世贸中心塔楼的消息。之后不久,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 Flight) 77号航班撞上了五角大楼。航班上的一名乘客,芭芭拉•奥尔森(Barbara Olson)──一位有名的作家和政治评论员──是我的朋友,她从飞机上打电话给我,向我们发出警讯。只有联合航空93号航班上英勇的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上空阻止了第四架飞机抵达华盛顿特区。 当晚,在我离开荒凉的华盛顿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画面──燃烧的五角大楼照亮了首都黑暗的夜空。然而,在接下来的10年里发生的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911之后,政府内外的反恐专家一致认为还会有更多的恐怖袭击发生。这次协调一致的劫机事件揭示了我们这个开放社会的脆弱性,同时也展示了我们可怕的敌人的手段、老练和决心。基地组织有一个坚定、聪明的领导者,在阿富汗有一处安全的藏身之所,还有数十个训练营和数千名接受过训练的战士,它信奉的意识形态吸引着阿拉伯世界那些经历过挫折、受压迫的人。以往的记录显示,该组织有重复打击同一目标的习惯:1993年,基地组织就曾试图用卡车炸弹炸毁世贸中心大厦。当时,没有人会预见到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和他的继任者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能够成功地阻止另外一次毁灭性的恐怖袭击。 回顾过去的这10年,第一个明确的经验就是:布什把与基地组织之间的斗争称作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过去的政府不同,布什政府并没有仅仅把基地组织看作是规模更大的中东版黑手党。911袭击已经是一种战争行为。这些袭击事件是斩首式的打击,意在一举消灭美国的领导机构。如果类似的袭击是由苏联发动的,则没有人会怀疑美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基地组织虽然独立于任何国家之外,但这并不能让他免受美国的军事打击,也不能仅仅藉由联邦调查局(简称:FBI)和法庭来伸张正义,毕竟这两者的手段不够强硬。 Corbis 布什政府把这次事件称作战争,也就打开了军火库的大门,基地组织的领导人因而被大规模杀伤,他们的袭击计划遭到挫败。一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无需等到自杀式炸弹袭击发生才去逮捕留在现场的“嫌犯”。相反,这个国家可以发射导弹,或者是派遣秘密行动组先发制人地逮捕或是杀死敌人。我们的政府不需要法官的许可才能去监听基地组织成员的电话、拦截其电子邮件或是对其实施逮捕。我们不需要向恐怖分子宣读米兰达警告(即告知他们所具有的宪法权利),也无需为他们提供律师或是通过陪审团对他们进行审判。一个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可以不经律师或民事审判直接羁押敌人,并对他们进行审讯,从而获得信息以阻止未来的袭击事件。 第二个经验是,布什政府把情报变成了行动。要想打赢这场战争,首要的事情就是对情报的收集、分析和充分利用。在911之前,由于法院和国会担忧公民自由会遭到侵犯,美国的国家安全官僚体系的情报整合能力受到了损害。《爱国者法案》(Patriot Act)的通过、对国际恐怖分子电子邮件和电话的拦截规模的扩大、对基地组织一些高级领导人的严厉审讯使得我们获得敌人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宽阔、更加深入。 同时,情报界和美国军方加强了战术情报和战术行动的整合,这无异于打造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尖刀。本•拉登(Bin Laden)于今年夏天被击毙并非是一时走运,而是10年来情报收集、分析和快速打击行动相结合的结果。过去,美国总统并没有这样可靠的选择权。比如,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营救伊朗人质的行动惨遭失败,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想要杀掉或抓捕本拉登却无功而返。美国人当然有理由为那些实施这次难度很大的本•拉登行动的战士感到骄傲。但是更令美国人钦佩的应该是,我们的特种部队在这一周的每一天里都在执行类似任务。 情报效率的提高再加上特种部队这个更加致命的武器,使得美国能够在挫败国内的恐怖袭击计划。这些计划包括炸毁办公大楼、住宅楼以及横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班。基地组织最得力的领导者大部分都已经被我们杀掉或是抓获了。 过去10年给我的第三个经验就是,尽管存在战争动员,但国内的个人权益运动比那些批评家声称的更有活力。学术界、政界和媒体精英对战争范式表达了极大的愤慨,预言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由已经终结。他们从关塔纳摩湾监狱(Guantanamo Bay)、审讯、军事法庭和电子监控中看到了一个新的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国家的兴起,而这将会促使美国社会向坏的方向转变。 但是经过这10年的历练,个人自由变得比以往更加强势。政府没有对媒体进行审查,没有挖政治对手的 角,没有动用经济力量。独裁的局面也没有出现。正如宪法所期许的一样,执法、立法和司法部门正自由地、各尽所能地影响国家的安全政策。五次竞争激烈的全国性选举曾一度令总统所属的党派发生改变,一度令参议院多数党派发生改变,两次令众议院多数党派发生改变。此外,新技术和社交网络使得政治活动和政治组织的空间不断扩大,而这是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不能比拟的。 如果基地组织得以再发动一次与911袭击规模类似的打击,公民自由受到的伤害毫无疑问会大得多。相反,布什政府成功地把一个安全的国家交给了下一届政府。奥巴马曾试图关闭塔纳摩美军监狱、在曼哈顿对基地组织领导人进行审判、起诉虐囚的中情局(简称:CIA)官员,但均未获成功。然而现实以及政治反对派已经迫使政府重新拾起了很多上一届政府制定的核心反恐政策。 过去10年间,我们国家的确付出了代价,那些英勇的人们为了保卫我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10年之后,谁能说以这样的代价换取国家的安全不值得呢? (编者注:John Yoo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法学教授。2001年至2003年间,他曾在司法部任职。他也是Encounter Books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直面恐惧:911与美国国家安全的未来》(Confronting Terror: 9/11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一书的共同编辑。)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华尔街日报 | [刘军宁专栏] 投资哲学,谁还需要它?

刘军宁 盲 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 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外国箴言 我近来所写的一组关于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的文章自发表以来,招来了不少的关注,也引来了一些批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批评是──你的有限合伙人只关心一件事:回报。这句话乍听起来振振有词:别跟我奢谈什么保守主义、什么投资哲学,我对这些统统没兴趣,我只关心一件事:回报!出资人关心回报,理所当然;投资人关心回报,名正言顺。然而,仅根据对投资回报的关心,无法把不同成就的投资人区别开来。如果只关心回报,对投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我看来,投资者们还要有投资哲学。正是对投资哲学的关心程度不同以及对好的投资哲学的拥抱程度不同,把成就不同的投资者区别开来。 投资哲学是关于投资的最高智慧。投资哲学是指导投资决策的一般方法,通常由一组基本信念和指导原则组成。投资哲学既是抽象的,也是实用的,它提供指导人们投资的基本原则。有人问,投资哲学的核心是规则,还是信念?我以为,投资哲学的核心,是信念,是关于支配人投资行为的超验法则与原理的信念。宇宙世界是有自然法则支配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行为也是如此。对支配投资背后的根本法则的研究,就是投资哲学。发现相关的法则和原理并加以相信就构成了特定投资者的投资哲学。任何投资行为都是特定的观念和原理支配下的行为,这些根本法则与原理的存在和运行并不是以投资者的意愿为转移的。无视它,就要付出代价。 人是观念的动物,投资哲学是关于投资的观念。一个人的投资哲学,决定一个人的投资成就。投资哲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定理之上:你信什么,你就做什么;先有你信什么,才有你做什么。它的系定理是财富是思想的产物。 一个完整的投资哲学通常包括:对价值的看法、对人性的看法、对市场的看法、对风险的看法和对投资自身的看法等等。什么是价值?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在价格与价值之间可以划等号吗?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贪婪吗?恐惧吗?人有能力预测并把握市场上的每一个变化吗?市场总是有效的吗?市场能保证价格与价值不背离吗?这些都是投资哲学的恒久主题。一切投资哲学的背后是对世界、对人性及人的行为的看法。投资哲学越系统,越完整、越合理,越凝结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投资洞见,越能带来更大的投资回报。 有一句广为引用的名言说到:“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生活。”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在投资领域,“你怎样信仰,你就怎样投资。”投资的本质是投资者的信念的展开与运用。什么样的信念决定什么样的投资结果,对正确信念的坚守程度决定投资的成功程度。一个投资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渐树立起一些能经得住岁月考验的哲学信念。资本市场,不仅是各种资产的交易平台,而且是各种观念交锋的场所。对投资者来说,每一次交易,都是投资哲学间的相互碰撞。 被巴伦周刊评为过去一百年共同基金行业最有影响的25位基金管理人之一的德里豪斯(Richard Driehaus)说:“有一套核心哲学是长期交易成功的根本要素。没有核心哲学,你就无法在真正的困难时期坚守你的立场或交易计划。你必须彻底理解、坚决信奉并完全忠实于你的交易哲学。为了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你必须要做大量的独立研究。一种交易哲学不可能从一个人的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身上,你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和心血去得到它。” 严肃的投资者都需要投资哲学,因为投资哲学对投资的成功很重要。投资哲学是防止投资者在投资中迷路的指北针,是帮助投资者避开障碍与陷阱的智慧之灯,是通向投资成功与自我实现的精神地图。没有正确的投资哲学,就不能有成功的投资,犯过的错误会一再重复,而自己可能还不明白原因何在。没有严格的、系统的投资哲学,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有投资哲学,并严格遵守,成功是个时间问题;没有投资哲学,肯定不会有持续的成功投资。 卓有成就的超级投资者都很重视投资哲学。彼得•林奇认为,哲学、历史学得好的人,比学统计学的人更适合做投资。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最顶级的投资者,他们留给后人的与其说是他们的物质财富,不如说是他们的投资哲学。很少有人能够分享他们遗留下来的资产,但是每个投资者都有可能分享他们留下的投资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留下的投资哲学比他们留下的财产更可贵。这些顶级投资家的名字,每个投资者都能说出一串,人们看到是他们的财富值,但是阅读的却是他们的投资哲学。 在现实世界中,哲学家与投资家,虽然社会地位都比较高,但在精神上距离却是非常遥远的两群人。用古诗说,哲学家住在长江头,投资家住在长江尾。源头是财富发源地,江尾是财富的汇集地。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倾慕,而是相互鄙视。哲学家认为投资者“俗”,投资者认为哲学家“虚”。如果投资家见到哲学家在媒体上谈投资,一定嗤之以鼻:“你才见过几个钱?就敢谈投资?别以为读了几本书就能谈投资!”如果哲学教授见到基金经理在媒体上谈哲学,一定鄙视加轻蔑:“你才看过几本书?就敢谈哲学?别以为有了钱就什么都懂!” 有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重要现象是:二十世纪是人类在对投资的理解上取得最重大突破的世纪。而这一突破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正是来自哲学与投资的联姻。二十世纪投资理论两大流派的主要创立者分别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和乔治•索罗斯。这两人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他们都非学金融或经济学出身,他们都喜好哲学,他们都是来自英格兰的犹太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格雷厄姆喜欢的是哲学、美学和数学,毕业时曾被邀请留校教授哲学。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书时师从哲学大家卡尔•波普尔。他们二人的投资哲学都得益于他们的哲学素养与洞见。具体地说,是对人性的弱点和人的理性能力局限性的洞见。这种洞见在格雷厄姆那里变成了著名的“市场先生理论”,在索罗斯那里变成了“反射性理论”。 没有哲学与投资的这一联姻,也就不会有今天职业投资者们津津乐道的投资大师们的投资哲学。投资哲学的出现与进步,完全受益于一些有哲学头脑的投资者,没有这些人及其思想,不会有今天那些辉煌的投资者的名字。中国人习惯把眼光停留在靓丽的果实,而不关注结出果子的树,并发誓说,我也要结出这样的果子,而不管自己是什么树。殊不知,要想结出那样的果子,必须先成为结出那种果子的树, 今天仍然有很多以投资为职业或爱好的人对投资哲学不屑一顾。他们的口头禅是:别跟我谈什么投资哲学。我只在意投资回报,除此之外,我都没兴趣。不论是业余投资者,还是职业投资者,很多人都没有投资哲学。其实,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鲜明的投资哲学。今天,连每个投资机构都要陈述自己的投资哲学。在美国,如果一个机构投资者不在自己网站首页陈述自己的投资价值(Investment Philosophy Statement),它几乎无法开张。在中国,这一风气也在开始形成。我预计,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都将加入陈述自己投资哲学的行列。在美国,投资哲学开始批量进入MBA课程,其中以金融教育重镇纽约大学(NYU)斯特恩商学院最为领先,最权威的投资哲学教材也是在这里诞生。在中国,投资哲学必将逐步进入商学院的课堂。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谈的投资哲学与商学院的投资哲学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若有人批评我说,你的投资哲学不够学院派,你们说的对,商学院的投资哲学,无关我的事。商学院里讲的是“投资”的哲学,我讲的是有关投资的“哲学”。就是说,商学院里讲的是投资,我讲的是哲学,具体地说,我讲的是保守主义的投资哲学。商学院是在金融专业之内讲投资哲学,我是在金融专业之外讲投资哲学。商学院里的投资哲学关心的是投资哲学如何带来最大化的投资回报。我关心的不是赚钱,也不是投资,而是投资背后的哲学理念,而是投资的道德基础。我认为,对投资者而言,这些比投资者的专业技能更重要。 不论是作为金融专业的投资哲学,还是作为哲学的投资哲学,都是投资者所需要的。越追求卓越的投资者越需要卓越的投资哲学。成功的超级投资者们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这个哲学是他的个性、能力、学识、品行和目标的表达。 如果你以投资作为自己的志业,那么,投资哲学,你需要它! (作者刘军宁,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保守主义》、《共和·民主·宪政》、《权力现象》等。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个人观点,您可以通过 新浪微博 与作者联系。)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A ‘Malign Intellectual Subculture’ – George Monbiot Smears Chomsky, Herman, Peterson, Pilger And Media Lens .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王荔蕻审判在即 各界声援呼声不止(组图)

北京维权人士王荔蕻“寻衅滋事”一案,将于本周五上午在北京朝阳区温榆河法庭宣判。外界呼吁释放王荔蕻的声音不绝于耳。游精佑女儿游豫璟计划前往北京声援,但在福州机场遭拦截。 本台曾报导北京维权人士王荔蕻“寻衅滋事”一案于8月12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温榆河法院开庭审理,数百网友访民现场声援,法庭宣布择日宣判。 在限期过后,王荔蕻代理律师刘晓原在本周三才获得法院的通知,表示此案于九月九号开庭宣判。 消息传出后,许多网友呼吁到场围观。福建三网民案当事人之一游精佑向本台表示,经过上次在机场被拦的经验后,他想自己如果到北京一定又会无法成行,于是让女儿游豫璟代为到场,以表达其支持态度。 游精佑表示:“我估计我是走不了,所以我叫豫璟去,刚才安检都过了,被拦下来。” 记者:“你本来以为她可以去是吗?” 游精佑:“对,我去也不太现实,但也想表达我们这个家庭对王大姐及这个社会的情感,因此要表达这个态度。” 本台记者之后致电游豫璟,她表示自己正在警车上回福州:“我现在回福州了。” 记者:“他们怎么知道的?” 游豫璟:“我不知道” 记者:“当时情况是怎么样?” 游豫璟:“当时我们准备登机,后来他们来了,我们就去不成了,所以现在就回福州了。” 记者:“你有预计会被劫回来吗?” 游豫璟:“我就想的,怎么会这么顺利。” 记者:“来了多少人(警察?)。” 游豫璟:“5至6个。” 据维权网消息,周三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访民,包括吉林省访民邓志波、刘凤琴,黑龙江省张宝珠,安微省王忠志,湖北省郑大靖、卢天兰,重庆市张家兰,河南省张小玉等访民代表的100多人聚集北京南站,向政府提出要求释放王荔蕻。 张宝珠表示:“政府不作为,呼吁下让她早点出来,希望她平平安安的。” 记者:“你们认识王大姐吗?” 张宝珠:“是听上访的访友说的,他们都为我们说话,明天我们也准备去。” 王荔蕻因去年4月16日在福建福州马尾区人民法院外,与网友一同声援因言获罪的“福建三网友”,今年3月21日晚上,在家中被朝阳区警方抄家并带走,之后被正式逮捕,最初罪名为“寻衅滋事”而后改为“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而后因证据原因又改回“寻衅滋事”。 在王荔蕻被宣判前夕,北京民主人士要求无罪释放。 查建国表示:“像王荔蕻这样温和的很和平非暴力依法进行维权,为别人而伸张正义,完全遵守中国法律,连一个维权人士都不能容忍,容忍度这样低,还用这样暴力的制裁方法,我觉得是非常可悲的。” 维权律师郑建伟在《一个好人王荔蕻》一文中写道:她不知疲倦的四处奔波,关注“自缢”身亡的访民李淑芬、因言获罪的网友王译、身陷囹圄的艾滋病患者田喜……终于有一天,她失去了自由。 王荔蕻长期帮助访民,为受害者不停奔波,关注过杨佳、邓玉娇、李淑莲、福建三网民、田喜、在各种不平的事情中,都能看见她穿梭在其中的身影。 受过王荔蕻帮助的田喜告诉本台记者,他会到场声援。 “当然希望王荔蕻阿姨可以被无罪释放,政府觉得她有点捣乱,但从我们来说,我们爱国的方式只是不一样而已。”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驻香港特约记者心语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麻辣总局】人民日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该有人出来担责了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