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自由亚洲 | 江天勇、滕彪获选“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图)

由美国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评选的年度“中国杰出民主人士”名单揭晓,维权律师江天勇、滕彪获选为“中国杰出民主人士”。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理事会9月1日在旧金山中国城举行记者会,宣布维权律师江天勇、滕彪获选为年度“中国杰出民主人士”。   “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林牧晨在介绍江天勇的时候说:“江天勇是中国的维权律师,他曾参与爱滋病感染者救助维权、山西黑砖窑案件、北京律师协会直选、法轮功个案等多起维权行动,也因此一直处于被监控、骚扰和威胁之中。他代理的有名案件包括:陈光诚案,高智晟案,陕北油田案,广州太石村案,胡佳案,特别是2008年代理了法轮功案件。最近发生的‘茉莉花革命’,有许多维权律师被监控骚扰,其中一人就是江天勇。2011年2月19日江天勇被警方逮捕后遭殴打,他是在维权运动第一线很有名的律师。”   林牧晨介绍另一名得奖人维权律师滕彪时说:“他参与了2003年4月发生的孙志刚事件,把他推上了公众瞩目的位置。孙志刚事件标志着什么呢?媒体称这一年是中国维权运动的元年。正是从这一事件开始,滕彪成为中国维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不久他和许志永等人成立了‘公盟’,聚集了许多律师,他们代理了大量典型案件,他们的行动对于中国法制的制度性变革,起了很大作用。正是这个原因,滕彪被监控、被殴打、被跟踪、被绑架、被失踪成了生活常态。”   颁奖典礼将于9月10日举行。由于江天勇和滕彪目前处于被中国政府严密监控状态,他们出国遭到拦截,可能无法亲自到旧金山领奖,将委托友人代领。   颁奖仪式后,“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将举行名为“民主与革命”的讨论会。林牧晨说:“为什么叫‘民主与革命’呢?因为国内现在已经到了官民对立很严重的地步,很多敏感的人已经闻到一种革命的味道。再加上北非‘茉莉花革命’的影响,国内很多民众维权运动已经走向比较激烈的状态,预示着风暴即将到来。所以我们觉得大家应该讨论一下,对中国的民主变革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估计。”   旧金山“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从1987年开始,每年评选上一年的“中国杰出民主人士”,今年已经是第25年。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CK发自旧金山的报道。

阅读更多

明報 | 人民日報社論紀念抗日戰爭[22:43]

人民日報3日發表社論,號召銘記歷史中汲取復興力量,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6周年。 社論說,這場偉大勝利,標誌中華民族的大轉折。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勝利。這場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加快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轉捩點。 社論說,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利益的堅定捍衛者,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 社論最後表示,今天挑戰與使命仍在眼前。放眼全球,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風險,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這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新華社)

阅读更多

BBC | 世银行长提醒中国进行结构性改革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中国领袖可以成为全球问题的主要参与伙伴。 正在中国访问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中国若不进行基本的结构性改革,则有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佐利克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说,世界财经领袖需要采取行动,推动结构性动力以创造就业、增加生产力和重新平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在这方面的状况对欧、美、日同样重要。 他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危机时期的稳定来源,但是中国的领导人明白这个增长模式不能持续。他说,很难看出中国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的经济发展如何能继续扩展,因此中国需要推动内需、减低储蓄和增加消费等方面来重新平衡。 佐利克说,没有基本的结构性改革,中国有陷于“中等收入陷阱”的危机,增加世界经济增长的问题。短期来说,是粮食价格推高通胀;长期来说,中国的疾速增长动力将减弱:资源大幅度从农业专向工业;劳动力减少、人口老化,支持退休者的劳动人数比例下降,部分原因是来自基本生产模式转移所获得的增长已经用尽。中国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包括不平等问题增加;大量使用能源和产煤;环境水平下降;服务行业发展不健全以及过度依赖外国市场。 他又说,本周末,中国和国际专家将在北京开会,讨论可能的改革和如何执行。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中国如何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议题必须包括重新界定政府和法治的角色,扩大私营经济,推动竞争,加深土地、劳动力和金融市场的改革。 佐利克说,会议上也将讨论中国如何担任负责任的全球经济一员。中国已经是国际系统里的重要参与者,不过态度谨慎。将来,中国领导人可以成为全球问题的主要参与伙伴。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法律的精髓不是鼓励善而是禁止恶

2011年8月26日,若非监控录像证实司机清白,江苏南通险些又发生一起“彭宇案”。一天后,湖北武汉的电动车主做好事扶起自己摔倒的老太,也险被诬为肇事者。 从南京的彭宇案到天津的许云鹤案,司法判决对世道人心的影响,似乎正越来越明显。我们都相信法官没有受到邪门歪道的影响,但其一审判决却都令公众失望以至愤怒。尽管我们收获了某种欣慰——舆情反映人心,这失望与愤怒至少证明,人心多向善——但是,求仁不得,难免令人沮丧!法官为何不能作出一个励善黜恶的完美判决? 这或许高估了法律。一般来说,法律无法同时直接完成“惩恶扬善”的双重使命,只能通过惩恶来间接扬善,同时尽量确保善行不带来恶果。 不妨把以上各个案例推到极致:在仅有互不相识的两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人需要帮助,另一人应如何为善?严格说来,法律不关心某人是否为善,因为法律没办法奖赏为善者,更不能惩罚不为善者;法律只关心某人不得为恶,良好的法律不同于口号宣示,它一定写有罚则,意在给恶行带来惩罚。 在只有两人的空间里,美德原不在场,它借由其中一人的善举而驾临。问题在于,此时为善者实际是把自己的声誉和利益交付给了另一人。 另一人会以怨报德吗?有这种情况,譬如文章开头的最新案例。又如,《农夫与蛇》的古老寓言,也早就教了这一课。这寓言让人不爽,但人性有晦暗的一面,却是不争的事实。以怨报德的可能性有多大?这取决于运气、风气、他人获知真相的难度,或者说讹诈被识破的风险有多大,以及法院既往判例的导向。 这里只揪住法律来说。我不相信法官会没来由地冒天下之大不韪,他之所以作出某种判断,一定是基于两种因素的影响:第一,通过亲历听审获得了导致判决的内心确信。这种确信可靠吗?不一定可靠,我们可以质疑它。但在质疑时不要忘了:我们自己的结论并非亲历得来,可能更不可靠,或者说我们对真相的内心确信,基础并不如法官的牢固。 第二,法官自觉不自觉地受制于“损害最小化原理”。在对立证据难分伯仲时,法官会做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若不能保证善最大,一定要确保恶最小。 举几个例子。多人施暴,被害人却只有一处致命伤又不能确知何人所为,此时不可判处多人死刑立即执行;几个员工声称公司未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方面称几个员工串谋偷走了公司留存的合同,这时法官宁愿犯一个较小的错误,让公司赔钱了事,否则几个员工有坐牢的危险。同理,彭宇案件的法官不愿做相反的判决,正是力图避免另一种错误。 进而,只要想想上海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证据一对一时不能推定主动上前、假作搭车的就一定是好人,遇到一个“钓鱼”的主,好心搭载他人就成了“非法营运”,百口莫辩直至断指明誓。所以,不要轻易“出手”,也不要轻易接受别人“出手”,相信一个人“出手做事是事出有因”,可能真的符合“损害最小原理”。 可不能回避的是,类似彭宇案一审的判决,岂不是鼓励了恶,这难道是法律要做的吗?良法肯定不会鼓励恶,它只是旨在遏制恶,而究竟怎样遏制,除了法官的行为,还有赖当事人的行为。 法律及判决是公民行为规范的指引,类似彭宇案的一审判决带来的指引,更容易在好人身上起作用。这需要我们认同并践行一套行为规范,这套行为规范不鼓励“出手”,不鼓励“触碰”,而提倡保护现场,报案呼救——当然,前提是你不是肇事在先,法律为肇事者规定了另一套行为规范。由此,即使不能根除讹诈,我们至少可以让好人尽量不被讹诈。 不出手、不触碰并非完全为了“避嫌”,也有其他正当理由:有些病人晕倒后不宜被扶起,甚至不宜被移动,否则有生命危险,须待医护人员到场;有些人以施救为掩护,趁乱盗窃昏迷者财物,弄得大家都脱不了干系,好事变成坏事;更重要的,有利于确定现场责任,不给居心叵测者败坏社会风气的机会。 这样的行为规范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大善”虽不至,但“大恶”可杜绝,从而重建社会诚信。国无信不立,法无信不行,民无信无以自存。两人在场,信从何来?不可能来自对善的信仰,只能来自一套长期有效的法律行为规范。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善待教师就是善待孩子

善待教师就是善待孩子 (2011-09-02)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澳洲最高院阻止澳与马国交换难民 [中国早点] 国资委”拉郎配” 央企重组貌合神离 [新马关系] 我国移交四水供设施给柔佛州 [总统选举] 一个外国人看新加坡总统选举   教师节又来了。在注重实际的新加坡,教育部去年把教师节订在每年9月的第一个周五,让平日为应付繁重的教学及课业压力而身心俱疲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周末心情”来放心庆祝,不失为一大善举。恰逢下一周又是学校短假,大家也可以获得难得的休息时段,养精蓄锐,同时为年底的考试做好准备。   无论中西文化,传统上对于教师都特别尊重,华人社会尤其如此。以前一些家庭里供奉的对象,还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作为一个代表宇宙道德秩序的祭祀整体。其出处,应该与《荀子·论理篇》有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作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老师,其社会地位之尊崇。   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传统上许多带有神秘主义乃至神圣性的典章制度与价值体系,在理性主义的“除魅化”过程中分崩离析——当中也包括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在今天提倡“尊师重道”依然有其正当性,但是在世俗化及重商的氛围和环境里,对教师的尊崇已经退缩到校门内。在成人的世界里,执教只不过是百业之一,这样的认知,恐怕连教师自己也无法不受到影响。   因此,每年的教师节,气氛最浓的还是集中在童真未泯的小学校园里,小学生由衷地送小礼品给教师表达崇敬之心;他们刚毕业上中学的学长,可能还会三三两两相约回母校探望老师。这样的气氛,在高等学府几乎变得相对少见,这或许是因为教师在那里只是被视为一份职业,师生之间更多是“专业”而非伦理的关系。本地一些家长习惯动辄向校长甚至部长投诉自己不满意的教师,多少也反映了“现代化”之后的教育生态。   本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管理,使得新加坡教育体系的竞争力名列前茅。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去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就把新加坡、芬兰及韩国列为全球拥有最好教育制度的国家。其中一项关键指标,正是当局有意识地通过高薪、系统培训、职业发展等优厚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担任教师。   然而,官僚系统里的等级升迁观念,衡量工作表现的不断量化,对教师队伍的士气和心态无疑都会产生影响。教育是一份良心的事业,有心成为教师者,对教育工作自然有高昂的热忱。或许如此,本地教师的离职率,幸运地维持在每年3%的低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留任的教师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满足感。年前就有新闻报道指出,心理卫生学院比例最高的病人是教师。   培养德智兼备的学生,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也是他们职业满足感的最主要来源。衡量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估方式,因此须臾不能忘却这点。国人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掌握在能干尽责的教师手中。所以,善待我们的教师,就是善待我们的孩子。除了本身的热忱,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与满足感,也不能没有制度上的支持。如何持续改进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士气,教育部应当念兹在兹。   教育部的努力固然重要,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我们不容易改变理性主义的思维,恢复教师传统上具备神圣性的社会地位,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理性”地意识到,爱护教师,就等于投资在我们集体宝贵的未来。出于对下一代的关爱,就应该重视教师。从这个意义出发,“天地君亲师”,未尝不能重新获得“现代”的意义。值此教师节之际,让我们祝福各位老师节日愉快。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中房原董事长呼吁小产权房征房产税!网友:柿子捡软的捏,怎么不提议去征收豪宅税?

【翻车现场】“连这新闻都得精选评论,当那些外资是傻的啊?”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