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在美报登广告欢迎习近平的朱大平
北京市前宣传部官员朱大平 9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整版彩色广告,标题是《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而广告商中国时代出版公司的创办人朱大平一下子成为了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BBC中文网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了有关朱大平的这样一份简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1999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99年创办北京社教文化信息中心,担任总经理。2008年2月,成立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阅读更多发布者你懂的 | 9 月 14, 2015
北京市前宣传部官员朱大平 9月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整版彩色广告,标题是《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而广告商中国时代出版公司的创办人朱大平一下子成为了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BBC中文网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了有关朱大平的这样一份简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1993年—1999年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1999年创办北京社教文化信息中心,担任总经理。2008年2月,成立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阅读更多发布者老子到处说 | 10 月 23, 2013
“自由之家”5月份就在发布《2013年全球新闻自由度报告》时,批评中国加强新闻控制。 国际媒体援助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逐渐将其令人担忧的新闻出版审查制度伸展到海外。 这项研究报告的作者、人权组织美国“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分析师萨拉·库克追踪了中国政府对中国内外西方媒体、中文媒体以及东南亚、非洲和拉美其它媒体的影响后,得出上述结论。 库克说:“目前中国超过半数的人口都可以上网,虽然中国国内有审查,但一些政治性消息仍可以迅速扩散,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担心传入中国国内的海外新闻。” 国际媒体援助中心是非盈利机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一个部门,这个机构宗旨是促进及推动全球的民主化,并向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及团体提供资助。 国际形象 上述研究将中国向海外媒体的施压分为4种方式:中国官员直接惩罚拒不听从中国对媒体报道限制的海外媒体;通过利诱引导媒体的自我审查;通过包括外国政府或广告商等代理人间接施压;最后是采取网络攻击和人身攻击(但报告表明无法追踪证实中国当局有这类行为)。 美国《华尔街日报》就该报告发传真要求中国外交部置评,但没有得到回应。 中国担心在与美国的软实力较量中败北,此外中国认为外国媒体有反华倾向。而近年来,北京渴望提升其国际形象,其中就包括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或影响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鉴此,中国政府花费亿万重金,扩大中国官方媒体的国际辐射范围,包括效仿半岛电视台的成功,建立中央电视台美洲分台。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国内海外媒体的限制。 适得其反 在西方媒体方面,这份报告还列举了西方媒体记者取得中国签证时面临的困难、发布批评中国报道的媒体机构遭遇的网络攻击和外国新闻网站在中国被封的问题,包括《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声称曾遭到中国黑客的攻击。 报告称,中国政府也增加了对港台媒体和其他国家的中文媒体的压力。 报告还列举了一些中国政府对海外媒体高压给其带来的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施压行动在媒体或社交媒体上曝光的情况下。 报告鼓励所有媒体公开其所面临的中方压力,并批评西方政府对中国压力的反应“懦弱”。 (编译:立行 /责编:李莉)
阅读更多发布者Xiao Qiang | 10 月 17, 2010
世界上哪个国家的麦克风最多?答案是中国。中国至少有4.2亿个麦克风,因为中国有4.2亿个网民,世界最多;很快要增加到7亿个,因为中国有7亿个移动电话用户,也是世界最多。 互联网时代是麦克风时代,使用无形的麦克风生活、工作,已成为中国人的时尚。互联网上最经常的事包括写博客、在论坛上发言。所以说,世界上最大的论坛、最大的言论广场在中国。...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imes | 5 月 17, 2010
据中國大陸媒體5月17日報道,中國國新辦主管、外文局舉辦、中國網发起的“中國品牌全球宣言”发布會16日在北京舉行。活動以“誠信創新”、“節能減排”、“社會責任”等熱點問題為宣言核心內容,邀請1,000家年產值億元以上的中國品牌企業作為聯合倡議发布單位共同完成《宣言》并向全球发布。此舉被認為是繼商務部“中國制造”廣告后,中國再次以官方名義推廣中國形象。
阅读更多发布者CDTimes | 4 月 29, 2010
中国一度和世界传媒大王默多克关系密切,人民网的前身人民日报网络报也是使用默多克的资金创办的。但是西方对默多克的评价并不好。
这跟中国模式有关。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确实让一些人信心膨胀起来,不但觉得有钱就可以买来传播,而且在国际上输出我们的模式。这需要清醒地看待。
有人把中国模式概括为经济开放,合作,自由,但是政治上坚持传统模式,权力集中,甚至可以和市场结合。西方的左派对中国的批评可以说非常尖锐,比如说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