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档案】易学「习」、沙瑞「金」、候亮「平」
以下被新浪审查删除的微博来自自由微博网站以及其他来源,数字时代编辑整理: *北京酋长:局势! 相关阅读|《纽约时报|朝鲜半岛上,一场慢镜头播放的古巴导弹危机》 2017年04月14日...
阅读更多发布者岁月静好 | 4 月 17, 2017
以下被新浪审查删除的微博来自自由微博网站以及其他来源,数字时代编辑整理: *北京酋长:局势! 相关阅读|《纽约时报|朝鲜半岛上,一场慢镜头播放的古巴导弹危机》 2017年04月14日...
阅读更多发布者小熊维尼 | 4 月 16, 2017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显明教授 本文系徐显明教授在中国法治论坛(2017)上对第二单元专家发言的点评。...
阅读更多发布者星辰大海 | 1 月 3, 2013
薄熙來:「我夫人多年來就是看書做家務」 【大陸中心、娛樂中心╱綜合報導】中國網友近日票選「2012年中國人渣排行榜」,引發話題,涉貪去職下台的重慶市前市委書記薄熙來,高居榜首,被選為人渣第一名,第二名是標榜打假的作家方舟子,第三名是大力吹捧薄熙來的學者司馬南。曾說過「中國人是要管的」引起爭議的影視巨星成龍,獲選為第14名。 這份榜單是新浪微博網友於去年7月發起,歷經近半年的投票,最後選出100人,進榜的有政壇官員、大學教授、企業家、藝人、體壇明星,因爭議言論和行徑被網友視為「人渣」,榜單還摘錄他們的「出位言論」。 方舟子品格遭質疑 高居第一名的薄熙來,曾說過「造謠說我兒子有紅色法拉利,完全是無稽之談」、「我的夫人這麼多年來就是看看書、搞些藝術、做做家務,默默地陪伴著我。」薄案爆發後,薄家被揭發貪污達30億美元(約870億元台幣),薄妻谷開來倚仗權勢殺人、洗錢,網友痛罵薄是「人渣一號」。 第2名的方舟子被抨擊以打假鬥士自居,卻涉嫌抄襲論文、誣陷北大教授賀衛方、作家韓寒等,品格令人質疑。 司馬南猛抱薄大腿 第3名的司馬南曾大肆吹捧薄熙來的唱紅打黑(提倡左派、打擊黑幫):「重慶重慶,逢九至幸,零九掃黑,熙來熙嚷,救民水火,吾黨真誠。」 至於薄熙來的心腹、重慶市前公安局長王立軍,被選為第6名,網友說他「助紂為虐、罄竹難書」。 成龍挨批奴才演員 排名第14的成龍,爭議言論除了「中國人是要管的」,還說過「如果要買電視機,一定要買日本電視,中國的電視機可能會爆炸」,被網友抨擊是「天生的奴才演員」。《蘋果》昨致電成龍經紀公司,對方並未回應。 此外,排名第17的奧運乒乓球金牌選手鄧亞萍,目前任職人民網總裁,她是運動員在政壇發展最好的一人,曾表示「《人民日報》62年來沒有假新聞」,被網友視為大笑話。知名作家余秋雨也榜上有名,排名第21,網友認為他是「御用的文革寫手」、「身家過億,汶川大地震居然假捐20萬(他在部落格自稱捐了20萬卻拿不出證據)。」 網友還選出另一個「人品最差榜」,曾辱罵「香港很多人是狗」的北大教授孔慶東、及被視為仗權雄霸中國電力系統的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李鵬之女李小琳,均榜上有名。 成龍:「中國人是要管的」 余秋雨 「文革寫手」 王立軍 「助紂為虐」 人渣排行榜部分名單 1.薄熙來(重慶市前市委書記) 2.方舟子(打假作家) 3.司馬南(薄熙來御用學者) 4.張宏良(時事評論家) 5.吳法天(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6.王立軍(重慶市前公安局長) 14.成龍(影視明星) 17.鄧亞萍(奧運乒乓球金牌、人民網總裁) 21.余秋雨(作家) 46.倪萍(央視女主持人) 資料來源:新浪微博 《蘋果》G+叫我穆瓜霞!! 你+1了沒?
阅读更多发布者布鸣真象 | 9 月 9, 2012
一、绪语 本月结束的北戴河会议,应该是基本确定了将于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化的权力分配格局。可惜除了满天飞的名单之外,中国话语空间内对于这个注定影响所有中国人的事件却鲜有论述。当然,屁民之属原就缺乏谈论此事的基本信息。不过,这种沉默若能解读为社会对于反社会政治的窥阴癖的结束,亦未尝不可算是一种进步。洪洞县里,谁当太爷,谁当师爷,有何分别?与我何干?同样是一场大戏却无人喝彩的,大概要算中国的伦敦奥运。它上月开幕于“举国体制”的攻防...
阅读更多发布者五月三十五日 | 8 月 3, 2012
徐显明:大学断想十则 进入专题 : 大学 ● 徐显明 拙作《生存权论》在《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发表,该文1994年获得了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文章在理论上的意义,被评价为:开辟了法学研究的新领域;在实践上的作用,被评价为:是中国人权外交和人权白皮书的理论根据,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作了理论准备;而在学术史上的价值,被评价为:在三项一等奖中,法学能列其中,这标志着中国法学从幼稚开始走向成熟。因论文的获奖,我被邀为社会科学界的三个代表之一,出席了团中央组织的“全国跨世纪群英大会”。我的人权研究之路从此坚定不移。此后,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又陆续发表了《人权的体系与分类》等与人权有关的文章,我的人权观得以系统化。 在迎来《中国社会科学》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深谢该刊在当时以极大的勇气和独特的眼光对我所给予的鼓励。《生存权论》一文,奠定了我在人权理论界的地位,也养成了我对社会问题以人权的立场进行思维的习惯。我永远感铭《中国社会科学》对一个青年学者的培养。近十几年来,我对人权仍保持着如初的学术兴趣,但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人权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结合上。从法治与人权的视角观察中国高等教育,得出了一些不同于教育学家的结论。人权学者体悟大学时,总离不开制度、价值和教育权三个纬度,而此三点恰能揭示高等教育的现代特征。故此,作为向《中国社会科学》30年的贺礼,我想将我从法治与人权这一侧面追寻大学之道的体会捧献出来以飨大家。因为思考尚缺乏系统性,故以论纲名之。 一、大学是什么 大学之“大”,在于大德,大爱,在于大学问,在于有大师。“大德”,意味着一所大学有担当民族责任的德性。“大爱”指的是以真理为信仰对象而升华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爱,因除去了世俗私利而成为“大爱”。父母之爱尚有自私的因素,教师基于传播真理而对学生的爱则是超越了回报要求而独具神圣性的爱。大学还是做“大学问”的地方。她追求的是“大道”,而非以逐利谋生为目的的职业训练所。集“大德”、“大爱”、“大学问”于一身的,堪称“大师”。大学之“大”,也包含有“大楼”的意思,它比喻大学应有良好的办学条件,甚至包括为教员提供维持其尊严的待遇。 大学之“学”,即“学府”、“学人”、“学问”、“学业”。大学是学者的共同体,是为“学府”。教师的活动是“学术”,学生的活动称为“学业”,他们共同维护学统,都是追求“学问”的“学人”。合之则成大学之“学”。 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 1929年,陈寅恪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向中国两千年“学”、“仕”不分传统提出了挑战,堪称体悟现代大学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先驱。“自由”不是排斥权威,而是要排斥资本的权威、政治的权威、宗教的权威,确立知识的权威。有思考能力的个人永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终源泉。有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方有探索和创新的自由。 大学是新民的摇篮。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大学”,即大人之学,是做大学问的地方;“亲”,同“新”,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当每个人都成为新人时,“民”也就形成了。当年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新民”也是意在“去愚”,变换民智,以图民族富强。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 大学不限于传播知识,她还是传递价值观的地方。她应占居社会的精神高地,成为普罗大众心灵中仰望的净土。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当社会陷入黑暗时由她发出光明。点亮灯塔的是思想,没有思想的大学,就是没有光明的大学,也是被笼罩在黑暗和世俗中的大学。 大学是创新的活水。 大学是一批值得尊重而又有经验的人和一批充满激情而又渴望知识的人激荡思想的地方。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中说:北大是常新的。其实这是对所有大学的期望。为什么大学是常新的?她每年都有新的学生,每年都有新的教师。如果她每天再有新的知识、新的见解、新的思想产生,大学就真正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源头活水。这样,不但大学是常新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将是常新的。 大学是真理的福地。 哈佛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对此,我们心生景仰之余也不免慨叹其深意:圣贤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者,其地位也高不过真理!倘若没有“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的境界和勇气,苏格拉底之后就不会有柏拉图,柏拉图之后也不会有亚里士多德。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和真理”,是否有光明在于真理、真理即光明之意呢?哈佛校长索马斯在耶鲁建校三百周年庆典上说,哈佛与耶鲁实乃互相鞭策、共同进取的战友,他们共享信奉真理、宽容和思想的力量这一价值观,并为之奋斗不息。 大学是文化的酵母。 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三个“母亲”来塑造他的品格:自然人格是母亲给的,民族品格是祖国给的,文化品格则是母校给的。大学既传递知识,也滋养文化。不同的大学必然有不同的文化,其区别既是不同的大学必有不同的传统、所秉持的理念以及洋溢于外的校风。一个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一个发酵池,他会受到大学的熏陶。母校的文化味道,必将与他终生相伴。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 知识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大学对知识有五种处理方式:传播知识、运用知识、收藏知识、创新知识、交换知识。大学不是公司,她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可以专心于知识和真理;大学不是政府,无需随一时的政治需要或俯或仰,因此可立足长远,心无旁骛地追求知识。斯坦福大学校长在造访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说,在历史上,大学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天的大学,在这方面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期望,特别是在知识创新方面。由于产业界对长远的基础研究缺乏兴趣,大学的作用再次凸现。只有扎根于基础研究的肥沃土壤,才会有应用研究的百花齐放。 大学是道德的高地。 大学有两堵墙。一堵是有形的墙,墙外是世俗的,墙内是高雅的。大学内的人,要成为一个道德的共同体,遵从高尚,创新文明,拒绝世俗,拒绝功利。另一堵墙是无形的,是心灵上的。大学教师应有一种道德的担当,自觉做公民的表率、社会的楷模,人之师表。只有共同遵从高尚,才能组成道德的共同体。 大学是良心的堡垒。 有大学对社会的良知,才有五四运动。大学关心政治进步、法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公正。这四个方面,是大学的良心所在。大学是收藏社会良心的地方,当社会无德时,大学还有德。当社会因为物欲横流、政治腐败而使人们心灵堕落的时候,大学还应以其独立、自由、公正的品格予以对抗。企业会因唯利是图、不顾公益而无德,政府会因派系斗争、丧权辱国而无德。如果一个社会连大学都堕落了,社会的良心也就沦丧殆尽了。 大学是知识的共同体、学术的共同体、思想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道德的共同体。这就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二、大学如何区别于社会 政治的权威在政党,管理的权威在政府,民主的权威在议会,公正的权威在法院,资本的权威在企业。大学区别于上述组织机构的本质特征是:与五个共同体相对应,她是知识的权威、学术的权威、思想的权威、文化的权威和道德的权威。政治与资本的原则是管理与服从。要么少数服从多数,要么下级服从上级。而大学的原则则是自由与真理。真理掌握世界的规律,正好相反于政治对社会的管理,她运用的原则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多数服从少数。因为任何真理都首先被少数人所掌握。哪怕掌握真理的只是一个人,其他人都要向这一个人低头。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纽带是权力与资本,而大学管理的纽带是知识。知识既产生思想,又产生美德。知识与学术是大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是传播知识,研究是创造知识,为社会服务是运用知识,整理图书信息是收藏知识,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对知识和学术的立场与态度是大学制度的源渊与价值标准。大学内的权威不以管理者为代表,而以知识的贡献者为代表。谁能创新知识,谁便是大学的权威。由于知识领域的不同,大学内可以有若干个学术权威。这与政治组织只以上级为权威,企业只以大股东为权威是有天壤之别的。大学之所以需要管理,是为了使各种知识和学术活动相互衔接得更加完善,管理是为知识活动服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校长既非知识的代表,亦非真理的化身,他只是为改善学术活动而存在。教授才真正代表知识,代表真理,代表大学水平。换言之,教授就是大学,校长是服务知识与学术的人。校长与教授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校长不是管教授的。相反,只有教授才可产生校长和决定校长。此亦大学不同于社会组织之特征。 三、高等教育有哪些基本规律 (1)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使多少学生成才便把大学与大学区别开来了。学前教育,是使人认识人的教育,其侧重于儿童良习的养成;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在基础教育完成的时候,受教育者应成为具有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意识的合格公民;职业教育是使人成其为匠的教育;高等教育则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研究生(论坛) 教育是使才成其为器的教育。使人成才成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2)学术创新是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学术分为:传播性学术、整合性学术、运用性学术与创新性学术四种。创新性学术是各种学术的最高代表。创新性学术可以带动其他三类学术的发展。创新能力的高低可以把大学的水平高低分得清清楚楚。能进行学术原创的大学,就是一流大学。能跟进与模仿的大学即是二流大学。无创新能力的大学便在三流或三流以下的大学。(3)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助推社会发展靠科技,而引领社会前进靠思想。大学既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亦应是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库。(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此处的质量观应是全面的质量观,既包括理念、校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质量,也包括生源、师资、办学条件、制度等方面的质量。(5)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以学科发展带动学校其他工作的发展。(6)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办学兴校靠教师,以教师为本位是大学特有的本位观。所谓人才强校,指的是教授强校。(7)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追求进步、追求至善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8)改革是大学发展的动力。(9)办出特色是大学的目标定位。(10)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术服务,为师生服务是大学管理工作的目的。此十条,当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四、大学有无“第四大功能” 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成立,大学的第一功能形成,即大学工作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1810年洪堡大学成立(今年是其200周年),大学的第二大功能形成,即大学除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外,也以科研为中心。由此形成“洪堡精神”。 19世纪30年代,以美国部分设农学的院校及西部地区的院校为发端,把“脚上踩满牛粪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作为评价标准,开辟了高等教育的新功能,即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为社会服务相结合,将为社会服务与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大学的第三大功能。 进入21世纪,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发生后,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正发生两大具有普遍性的变化,其一是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各国都用国际通行的标准评价大学。其二是大学开始利用特有的优势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而促进世界文化和谐。 这是否意味着,大学在承担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外,正在形成第四大功能——促进文化和谐的功能?把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价值观与宗教等,置于同一个平台——大学,可以使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借鉴、吸收和融合,进而消除歧解、敌视与冲突,最终达成共识与和谐。该功能,因国家、企业、国际组织等的职能所限而无法承担。唯有大学,才可助其实现。 真正的大国,最终表现在文化上。政治上的决定力,经济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威慑力,制度上的被信赖与文化上的被向往,这五大要素的集合,才造就大国与强国。因此,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通过教育。 把促进文化和谐作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在世界各地所设立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大学承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职能的开始,也是中国大学自觉履行第四大职能的开始。随着中国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大学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