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网文

何清涟 | 薄熙来翻供的底气何在?

经过周密准备的薄案庭审,因为“男一号”薄熙来的否认受贿罪名,经庭审细节通过微博公布后,无论海内外媒体还是各色看客,全都为之一振:有好戏看了。 薄熙来自去年3月被“圈禁”之后,有关薄的真假传言便成为世界各国媒体的报道重心,薄唯一的机会就是利用所谓“公开审判”有限度地辩解。这一点,中共政治局众常委与相关部门当然也都能想到。 按中共当权者的思路,薄熙来因为自己的野心让党陷入政治动荡,蒙受了极大损失,实属罪大恶极。只是形格势禁,当权者为了避免引发党内政治混乱,必须完全抹除权力斗争与路线斗争的痕迹,不得不挑出对党伤害最小、株连最少的三宗罪从轻发落。 没料想到的是,中纪委专案组在办案过程中让薄签字承认的受贿罪证据,绝大部分被薄在庭审时加以否认。薄承认只收到过有唐肖林送的三次钱物,如果以其承认的罪量刑,最多只能“双开”。 这可能是中国政治“戏剧”史上最尴尬的一幕。薄于2012年3月被拘之后,当局拟定的罪名就呈高开低走之势,最初以路线斗争、贪污腐败与刑事犯罪三个方向预留罪名,最后却只能以去政治化的“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等3宗罪定谳,完全抹去了权力斗争的痕迹。这样做的原因,完全是迫于党内各种势力的压力。 与众不同 中国官媒反复强调,自改革开放以来,薄是因贪污受贿而被押上审判台的第四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这种宣传的言下之意是,薄的倒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与他权位相等的不是已法办了三个吗? 但全世界都清楚,薄熙来拥有的政治资源并非前三位可比。名义上,薄熙来虽然只是一位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这一实职的地位,相对陈希同的北京市委书记以及陈良宇的上海市委书记而言,确实也不那么重要。但薄却拥有一项在中共政治内起重大作用的非制度化资源,即他的“太子党“身份。这一身份及他在老“太子党”内的人脉,就是薄熙来的底气所在。 自薄被拘之后,有媒体报道说习近平为安抚薄的主要支持者如陈元、刘源、张海阳一干太子党成员所做的各种努力;薄案开审前又有消息说,薄可能会判死刑。当海外媒体纷纷就此玩竞猜游戏之时,新华网7月22日登出“陈云反对判江青死刑: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影射性极强。 并非意外 关于薄熙来是否会利用庭审机会为自己辩白,早就是媒体竞猜的话题,北京当局绝不会忽视这种可能。 审判政治局委员这一级别的高官时,一般都做庭审预演。据陈良宇的律师回忆当年情况:“庭前预演一定很严密。整个流程衔接得很完美,据说连什么时间让陈休息或去洗手间都有严格的预案。” 对陈良宇都如此戒备森严,对薄熙来的庭审预案之准备当然更为充分。不公开审判便罢,只要公开审判,根据薄的强硬个性及整件事情的背景,薄一定会为自己辩护,让薄按事先商定好的脚本来演这出庭审大戏,实属高难度之事。 薄当然明白北京当局这种投鼠忌器的谋虑。有中共官场经验的家传及自身摸爬滚打的经验,他当然有自己的应对方略:在当局开出的条件合适时,先表示接受,以让案件开审,自己获得出庭机会,在庭上再脱离官方给定的脚本,说自己想说的话。 可以说,薄案庭审的第一回合,事实上是薄熙来赢了。 北京怎么办? 原定的审判结果是否能如期公布?这是目前薄案的聚焦点。 将薄案重新引往政治罪几乎不太可能。因为这一案子迁延日久,只有一个目的,即必须去政治化,抹除政治路线斗争与权力斗争的痕迹。即使庭审出现偏差,北京当局也不会、也不能改变这个既定方针。 重新搜集证据让薄“认罪伏法”,当然也可以成为办法之一。所谓“重新搜集证据”,不过是将放在中纪委夹袋里的事情再翻几件出来,稍事包装,“立案侦查”,走完程序。问题在于,那些资料存而未用,一定有不用的理由。 比如,薄熙来推出“重庆模式”,花费巨额资金,截至2011年底,重庆市全部地方融资平台余额约在4,620亿元左右,债台高筑,以其“浪费公帑”为由,办个“渎职罪”也无不可。但这一来,必然触动到另一位太子党重要人物陈元,因为陈元是重庆模式的支持者,他执掌的国家开发银行给重庆的融资平台贷款占重庆全部融资平台贷款的四分之一,高达1,100多亿。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掌门人等职位作安抚手段,好不容易让68岁的陈元离开国开行,哪能再掀起波澜,拿这些事情来办薄熙来? 对于北京当局来说,沿着“被告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条路走不下去,就只能走另一条路,比如,“虽经被告多方狡辩抵赖,经查证,犯罪事实确凿”之类。这个办法虽然会引起挺薄者诸多不满、怀疑,但好处是可以尽快翻过这一页。 北京当局使用此法的尴尬在于:以薄之政治地位与身份,从政多年,最后只贪污受贿这么一点小钱,这与当前那些动辄上亿、房产几十上百套的低阶贪官相比,不仅不能证明“红色书记”薄熙来的贪腐,反而证明了他的相对“清廉”。 用腐败罪名来解决政敌,是江泽民当政以来的发明,这个方法早就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状态。当初,江泽民用这个办法将陈希同送进了秦城监狱,不仅削除了北京的政治山头,还赢得“重拳反腐”的美名;胡锦涛沿用此法捕了陈良宇,但舆论效果递减,人们已经意识到,反腐是名、削除上海政治山头是真。 至于薄熙来案,考其倒台缘由,在于他主政重庆后,以“唱红打黑”、“重庆模式”蓄养政治威望,力求入常,违背了党内竞逐最高权位的既定游戏规则。如今北京当政者想用一些并不严重的腐败罪名来掩盖中共权力斗争这一实质,只会引发各种质疑与批评。 相关日志 2013/08/23 — 戏演穿帮了?薄家法国两千多万的房子,每年租金收入七八百万,这是什么概念?真的只有一套房子咩? 2013/08/23 — 薄熙来今天否认他与法国嘎纳房产有关 2013/08/23 — 神最右!胡编难得主动抛飞盘,结果砸中毛泽东 2013/08/23 — 薄案第二天庭审 微博实录明显滞后 2013/08/23 — 明知薄会这么干 北京为什么还是要审? 2013/08/23 — 章立凡:薄熙来不仅是个好演员 2013/08/23 — 三个自信哪里去了?济南中院开庭一个半小时一个字的庭审记录都没公开 2013/08/23 — 被薄熙来摆了一道?国新办气急败坏 2013/08/23 — 陈有西:成功的审判 遗憾的侦查 薄熙来案审判首日述评 2013/08/23 — 商人徐明覆灭突显中国政商关系

阅读更多

刘瑜 | 埃及风波:告诉和没告诉我们什么

埃及最近发生的事情令人痛心。6月30日,穆尔西总统上台刚一周年,世俗派对他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街头抗议,7月3日,他终于被军方赶下了台。正当我们以为秩序开始恢复,为之松一口气时,又轮到穆斯林兄弟会──也就是穆尔西的选民基础──不高兴了。他们涌上街头,也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议。8月14日,失去耐心的军方暴力清场,导致至少600人在冲突中死亡。 如果说之前热烈但相对和平的街头抗议还让人对埃及局势抱有希望的话,8月14日以来的冲突给埃及带来的创伤却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弥合。 就在不久前,埃及还被视为民主“新秀”。虽然土耳其、印尼等国家已经显示了民主制度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兼容性,但是当伊斯兰文化的腹地──埃及这样一个古老大国──出现自下而上的民主化浪潮时,整个世界还是感到了别样的振奋。尤其这些年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坏消息不断,埃及成了众望所归的对象。 然而,从穆巴拉克下台到今天,两年多过去,埃及就象穿行于暴风雨中的轮船,一个浪头接一个浪头,始终没有摆脱岌岌可危的状态。虽然今天还不能断言埃及的民主转型已彻底失败,但这些天的风波已经让全世界领教了这一过程的艰难。 这种艰难放在一个相对短的历史坐标里来看格外明显。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进入亨廷顿所谓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三四十个民主国家,而今天全世界有了100来个民主国家(根据研究机构“自由之家”)。在这一过程中,近期的阿拉伯之春之前,除去个别国家的悲剧(比如前南斯拉夫),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主化是和平实现的,虽然大规模的街头抗议、吵吵闹闹的议会政治、低密度低烈度的政治暴力对几乎所有民主化国家而言都不少见,但是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却并不常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埃及──确切地说整个中东──民主化中的这种烈性冲突,就显得格外刺眼和令人痛心。 民主转型艰难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在任何社会裂痕巨大的国家,民主转型都将是艰难的,而当这个裂痕已使社会充分两极化时,民主甚至可能脱轨。这个裂痕可能是宗教的(比如伊拉克、埃及),可能是族群的(比如前南地区、南非、台湾、肯尼亚、尼日利亚),可能是阶级的(比如贫富悬殊的拉美),也可能是城乡之间的(比如泰国),还可能是意识形态的(比如魏玛德国)。但不管这个社会裂痕由什么引起,只要这个裂痕太大,那么由其引发的社会冲突就可能造成政治超载,民主机制就可能因难以承载这样的剧烈冲突而陷于瘫痪甚至崩溃。 更糟的是,民主化本身内置的社会动员机制,甚至可能在一个阶段内“激活”这种曾经被高压政治所掩盖的裂痕,恶化社会冲突。如果我们观察“第三波”民主化,会发现相对平稳过渡的国家(比如东亚、东欧以及南欧的多数国家),多是结构上──无论从经济还是族群角度而言──相对“同质”的社会。社会结构的相对“同质”意味着民主动员很难沿着那个社会裂痕进行甚至扩大那个裂痕,意味着冲突的可调和性。 深度社会矛盾冲垮正常的民主程序,正是埃及所发生的事情。在世俗派眼里,穆尔西及其支持者试图垄断权力,并推动埃及的伊斯兰化,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为了阻止埃及“伊朗化”而斗争。在穆尔西及其穆斯林派支持者看来,世俗派对一个民选总统处处吹毛求疵、反应过激,最后不惜通过政变把穆尔西赶下台──他们才是破坏埃及民主的真凶。 我们常常认为政治的失败源于政治家的偏狭,却往往忽略政治家作为特定社会集团的代言人,其偏狭往往也是社会普通成员──即你我他──偏狭的反映。就埃及而言,固然,穆尔西和军方都有各自的重大问题,但双方各自“群众基础”表现出了的狭隘和暴躁也触目惊心。引发世俗派群众上街的,据说是穆尔西的专制倾向和他将埃及伊斯兰化的做法,但仔细分析穆尔西的作为,似乎常常是他这边刚抬起手,那边就大喊“杀人了!杀人了!” 穆尔西做法里最有争议的无非是去年11月制宪危机中的“总统令”。当时穆尔西和穆兄会控制的制宪会议试图推动制定新宪法,而世俗派及其核心政治力量──法院──则因为缺乏信任而试图解散制宪会议,相持之下,穆尔西11月22日发布了一个“总统令”。根据这一“总统令”,在新的宪法通过之前和新的议会选举出来之前,任何个人或机构不得废止总统上台之后的法令;司法机构无权解散制宪会议。 这些做法有些很糟糕,有些则明显是暂时的“防御性”措施,民众抗议固然可以理解,但穆尔西是否已经“倒行逆施”到需要民众通过杀人放火、甚至欢呼军事政变的方式被赶下台?在强烈的民意反弹面前,穆尔西其实已经做出了一定妥协,比如很快撤销了11月“总统令”,但世俗派仍然不依不饶,新宪法12月公投通过后更是“怀恨在心”。 显然,世俗派当初推动民主化的时候,似乎并没有做好“民主可能选上你不喜欢的人、通过你不喜欢的法律”的心理准备。将民主视为功利性而非程序性的事物,一旦偏好不能满足,本可以诉诸新的选举、总统弹劾、修宪和和平示威等民主程序来解决问题,却选择了暴力示威和军队镇压,只能说有很多埃及世俗派民众对民主制度的追求是叶公好龙。如果说有一天他们发现对穆兄会的斗争最后是“前门送走了狼,后门又迎来了虎”、导致穆巴拉克式专制回潮的话,也只能是他们自作自受。 同样,当穆尔西和穆兄会的政党以微弱优势当选后,他们首先关心的似乎不是如何“团结大多数”,而是急于推动一个党派的政纲政见。之前的承诺──不“夺取政治权力”,选择一个女性当副总统,加强基督徒的政治代表──纷纷被抛弃,变成了大力在各个权力机构部署“自己人”;他们坚持要在许多世俗派政治家“罢工”的情况下推动制宪和公投;在已经占据总统和议会多数之后,他们仍然试图侵吞世俗派最后的“堡垒”──法院的权力;在穆尔西被软禁之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机会还没有丧失时,旷日持久地占据街头、使交通乃至经济陷入瘫痪──这些又何尝不是偏狭? 或许,每个专制的长期受害者都多多少少患有专制后遗症。毕竟,当一种游戏规则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另一种游戏规则时,旧习俗的惯性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专制制度下,政治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游戏,掌握权力意味着赢者通吃,暴力是万能的,“谈判”不过是用来争取时间……这些制度特点会在每个人的心里投射下长长的阴影。而转型过程中的大规模街头运动,往往会使很多民众迷恋上集体的力量、街头的力量和运动的力量,浑然不觉民主不仅仅是“斗争”和“激情”,而且是妥协、规则、程序、理性、组织化和制度化。 但是,能否因为埃及的遭遇,从此对民主化本身持悲观甚至否定态度?答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如前所述,第三波民主化以来,大部分国家的民主化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如果埃及一个个案就可以说明“民主化之后就会天下大乱”的话,那么显然有更多个案可以用来说明“民主化之后不会导致流血动荡”:韩国、巴西、印尼、波兰、匈牙利……就近半个世纪的民主化转型而言,大规模流血冲突是例外而非常态。哪怕就埃及而言,流血冲突固然可悲,但是,至少在不少──甚至可能是多数──埃及人看来,世俗派和伊斯兰派之间的这次“决战”彻底斩断了“政治伊斯兰”在埃及的前景,是“为了变得更好而变得更坏”。 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考察政治制度转型,会发现第三波民主化之前,极少有政治转型是一帆风顺实现的。法国大革命、中国国共内战、红色高棉运动、朝鲜战争和越战……自不用说,即使是民主化方向的转型,在大多数国家也绝非一个线性过程,往往“一波三折”。那些我们今天看来相当成功的民主国家,民主化也常有“进两步、退一步”的插曲──如果我们站在1653年的英国(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的年份)、1792年的法国(雅各宾派当权)或者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更不用说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历史时刻,恐怕对这些国家民主化的前景也会无限悲观。从这个角度来说,出问题的不仅是埃及的民主转型,而且是我们对民主化进程本身过于浪漫的想象。 那么,既然民主化这么困难重重,建立或者维持专制岂不是更好?当然不是。首先,当社会裂痕巨大时,专制解决社会冲突的方式,其社会代价真的更小吗? 希特勒式的独裁自不用说,1970年代智利社会撕裂成左右两极时,皮诺切特试图通过“专制转型”来解决冲突,代价是3000左右智利人的“消失”,八万人左右被拘禁,四万人被施以酷刑;当苏哈托1960年代试图以“专制转型”来解决印尼的两极冲突时,代价是50万人丧生和150万人入狱。 从萨达姆到穆巴拉克,从金正日到穆加贝,我们看到专制制度在解决社会冲突方面不但没有什么优越性,往往会更加暴力。只不过,由于缺乏动员空间,专制下的暴力未必以大规模街头冲突的形式爆发,又由于信息封锁,即使爆发了外界也所知有限,但专制社会里,分散的、持续的、隐秘的暴力及其威胁却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很容易把没有发生在摄像机前的冲突当作和平,把没有成为国际新闻头条的镇压当作稳定。 其次,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加深,专制具有内在不稳定性。由于信息流通和观念传播、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社会的兴起,世界无论从经济、信息还是观念上,都变得更加扁平。经济上的“大众社会”和政治上的独裁难以长期兼容,社会的流动性和权力的封闭性也难以长期兼容,观念的多元化更是使得意识形态的一元化难以为继。如果说专制的直接或间接社会代价使其不可欲的话,当代社会的特点也使其越来越不可行。事实上,以埃及为例,其民主化的原动力既非“美帝阴谋”,也非埃及的“公知蛊惑”,而是千千万万普通埃及人走上街头表达对自身权利的诉求。 那么,今天的埃及到底告诉了我们?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只能说,埃及颠簸的局势说明,在一个结构存在巨大裂痕的社会,民主化难以包治百病,也不大可能一帆风顺,但如果有人试图以埃及的情况证明专制的“优越性”,则显然患上了选择性失明。也许,与死死拽住既不可欲也越来越不可行的专制相比,对于还在民主化的门槛外徘徊的国家及民众,更有意义的是积极准备,在民主化的浪潮到来之前努力弥合社会的、经济的、价值观的裂痕,为这一浪潮的来袭打造一艘坚固的大船。 本文作者刘瑜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相关日志 2013/08/21 — 香港观察:为何香港搞成这个样子? 2013/08/20 — 寒竹:埃及悲剧的启示 2013/08/20 — 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将获释,国内动荡局势持续升级 2013/08/19 — BBC:埃及危机让美国声誉扫地 2013/08/17 — 胡少江: 开罗“八一四”与北京“六四” ――同与不同(洗地了洗地了!) 2013/08/15 — 马尔萨斯魔咒——几乎无解的埃及 2013/08/15 — 五分钟让你看清埃及局势,不管民主还是独裁都无解 2013/08/15 — 埃及“清场”,避不开的悲剧 2013/08/14 — 穆斯林兄弟会称埃及军方清场致250人死 2013/08/04 — 台陆军下士洪仲丘遭虐死案 二十五万民众上街讨公义

阅读更多

奇闻录 | 世界人民更喜欢谁?

7月,有国外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全球性的投票,旨在看看美国和中国究竟哪个国家在国际范围内更受欢迎。他们将不同地区分别有多少人喜欢这两个超级大国整合成了一个大的图片。看起来美国除在中东地区外,都比中国受欢迎。 你可以看到下面这张完整的信息图表。有意思的是全球对这两个国家的看法都非常接近。记住,这仅仅是衡量人们对于他们是否喜爱这两个国家的问题做出的反应,所以总人数超过100%,因为很多人对这两个国家都喜欢。 有趣的是这种模糊的喜欢的概念如何影响人们对这两个国家未来的期待。比如更喜欢中国的人就希望中国以后能成为世界的引导者。 来源:煎蛋网 猜你喜欢 没谱的中国航空业 战斗新技能 中国式教育 借读的代价 PX 遍神州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草榴社区为什么能这么火?

文章来自知乎上的一个帖子,楼主提问:即使没有固定域名,即使近一年的数据因大火而丢失,但是草榴仍然能吸引大量的用户访问和新用户注册,这是为什么? 摘录回复: 来源: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01751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丑陋的华人社区 天涯社区遭黑客攻击,4000万用户信息泄露 为什么华西村如此有钱? 回民为什么不吃猪肉 为什么摄影师孤独终老 无觅

阅读更多

南柯太守 | 为什么中国游客这么粗鲁

译者 南柯太守 当几乎所有关于“粗鲁的中国游客”的新闻都不幸地挤进了南华早报网站上点击TOP10时,我觉得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反思了。 Amy Li 游客们打着伞参观天安门广场/北京/摄影:Reuters 他们看起来粗鲁、吵闹、没有礼貌、不守规矩,而且,他们无处不在。 尽管很多国家欢迎中国游客带来的大量消费,他们同样厌恶大陆游客为城市和其他游客制造的混乱和麻烦。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规矩点儿?”人们诧异道。 在报道了这些不文明、有时还做出让人难堪的行为的同胞后的几个月里,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貌似每个“粗鲁的中国游客”的故事都是发布在南华早报上的,它们都直接进入阅览TOP10——一篇这样的文章甚至会在发布几个月后还能回到前排来。这引发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 我阅读了这些文章,又和旅行社、旅游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些处于公共愤怒中心的游客进行了交流。 很快我发现,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粗鲁?” 旅游研究专家,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后 Yong Chen 说,大多数“行为不端的”游客不认为自己是“行为不端的”或者是“游客”,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是中国人。 教育产生的区别 Chen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游客都是粗鲁的,通常受过教育的人与教育水平低些的人相比,行为举止要好的多。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在中国政治动荡年代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仅接受了些许教育的中老年游客的行为显得更没有规矩。他们中很多都不会说英语,甚至不能流利的讲普通话。他们对于旅游目的国家和他们的文化经常是过时的,甚至一无所知。 这也许可以说明,最近一对“野蛮”的大陆夫妇的行为。他们跟随旅游团到香港参观,在花了两小时没等到应该接他们的大巴后,报了警并索要3000港币的赔偿。旅行社回应说大巴在半路坏掉了,并指责他们“勒索”。 无视风俗和规定 北京的马尔代夫旅游代理 Jenny Wang说,没受过教育的游客,常常无视当地的风俗和规定。 Wang称,就在不久前,一个到马尔代夫度假的中国人,在得知他打算用餐的餐厅客满后,暴跳如雷。对当地的中国工作人员侮辱谩骂,大爆粗口,直到把其中一个说哭了。 “你不能和这种人讲道理,” Wang 说, “他们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很多中国游客不愿意付小费——有些地方有这样的习惯,而很多中国游客都忽视了。Wang 又说。尽管大多数旅游代理都在旅程开始前提醒客户在外国有付小费的习惯,大多数人还是只付很少的小费甚至不付。有些人不会想到付小费, 他们不知道在马尔代夫餐馆打工的人只能拿到很少的薪水,大多数收入都来自小费。Wang 接着说道。 这更激化了当地人和中国游客之间的矛盾。餐馆员工更愿意去服务来自有付小费习惯的国家的游客。另一些员工则直接到中国游客面前要求付小费,这在以前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一点小事违法 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以其优美的校园闻名,该校称最近有学生抱怨说中国游客大量涌入校内。 显然对于有些中国游客来说,仅仅拍摄校园的风景还不能满足。有媒体报道,一些带着相机的中国游客还大步跨进图书馆,在未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拍照。 “我们也很希望能将校园开放给当地的居民,”学校负责人说,“但是我们更想保证我们的学生在安全和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的权利。” 梨花女子大学通过树立标注多种语言的告示牌,提醒游客在教学区保持安静,来解决游客引起的危机 看起来在孔夫子告诫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过了几千年,中国人却做着相反的事。 Chen说,这些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会因为自己的一丁点儿事情而破坏规矩。在中国法制并不存在,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行动,也意味着人们对法律没有一丝敬畏。这只有在平民看到他们的领导每天都在破坏他们的法律的地区才会出现。Chen 解释时引用了成语“上行下效”,意思是“阶级较低的人会模仿他们阶级较高的领导的行为”。 人们还要忍受这些糟糕的游客多长时间? 中国和中国人正在为他们糟糕的行为买单。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最近发现,从11月起香港居民对于北京和内地游客的反感程度增长了40%。 接着,华南早报周三以“什么让香港人如此反感中国大陆和那里的居民?”为题,在网上进行了另一项调查。中午,超过50%的读者将责任归结到“举止差劲的游客”身上。 “中国的政府和旅行社应该主动地教导我们的游客,“Chen说,他建议当局对此和企业单位进行合作。 当说到历史上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他们刚刚富裕起来,第一次出国旅游时,同样有因人争议的糟糕行为。Chen 说这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借口。 事实上,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国国家旅游局已经编写了一首128个汉字的歌谣,來提醒游客在旅途中保持“举止文明”。中国社交媒体上也激烈的讨论过这个话题,博主对同胞们不文明的举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 但是很多人对在短期内改善这个问题并不乐观。Wang说,“中国游客在被全世界尊重之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译者 南柯太守 当几乎所有关于“粗鲁的中国游客”的新闻都不幸地挤进了南华早报网站上点击TOP10时,我觉得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反思了。 Amy Li 游客们打着伞参观天安门广场/北京/摄影:Reuters 他们看起来粗鲁、吵闹、没有礼貌、不守规矩,而且,他们无处不在。 尽管很多国家欢迎中国游客带来的大量消费,他们同样厌恶大陆游客为城市和其他游客制造的混乱和麻烦。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规矩点儿?”人们诧异道。 在报道了这些不文明、有时还做出让人难堪的行为的同胞后的几个月里,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貌似每个“粗鲁的中国游客”的故事都是发布在南华早报上的,它们都直接进入阅览TOP10——一篇这样的文章甚至会在发布几个月后还能回到前排来。这引发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 我阅读了这些文章,又和旅行社、旅游方面的专家以及一些处于公共愤怒中心的游客进行了交流。 很快我发现,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粗鲁?” 旅游研究专家,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后 Yong Chen 说,大多数“行为不端的”游客不认为自己是“行为不端的”或者是“游客”,他们只是在做他们自己——他们是中国人。 教育产生的区别 Chen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国游客都是粗鲁的,通常受过教育的人与教育水平低些的人相比,行为举止要好的多。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在中国政治动荡年代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仅接受了些许教育的中老年游客的行为显得更没有规矩。他们中很多都不会说英语,甚至不能流利的讲普通话。他们对于旅游目的国家和他们的文化经常是过时的,甚至一无所知。 这也许可以说明,最近一对“野蛮”的大陆夫妇的行为。他们跟随旅游团到香港参观,在花了两小时没等到应该接他们的大巴后,报了警并索要3000港币的赔偿。旅行社回应说大巴在半路坏掉了,并指责他们“勒索”。 无视风俗和规定 北京的马尔代夫旅游代理 Jenny Wang说,没受过教育的游客,常常无视当地的风俗和规定。 Wang称,就在不久前,一个到马尔代夫度假的中国人,在得知他打算用餐的餐厅客满后,暴跳如雷。对当地的中国工作人员侮辱谩骂,大爆粗口,直到把其中一个说哭了。 “你不能和这种人讲道理,” Wang 说, “他们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很多中国游客不愿意付小费——有些地方有这样的习惯,而很多中国游客都忽视了。Wang 又说。尽管大多数旅游代理都在旅程开始前提醒客户在外国有付小费的习惯,大多数人还是只付很少的小费甚至不付。有些人不会想到付小费, 他们不知道在马尔代夫餐馆打工的人只能拿到很少的薪水,大多数收入都来自小费。Wang 接着说道。 这更激化了当地人和中国游客之间的矛盾。餐馆员工更愿意去服务来自有付小费习惯的国家的游客。另一些员工则直接到中国游客面前要求付小费,这在以前是非常罕见的。 为了一点小事违法 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以其优美的校园闻名,该校称最近有学生抱怨说中国游客大量涌入校内。 显然对于有些中国游客来说,仅仅拍摄校园的风景还不能满足。有媒体报道,一些带着相机的中国游客还大步跨进图书馆,在未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拍照。 “我们也很希望能将校园开放给当地的居民,”学校负责人说,“但是我们更想保证我们的学生在安全和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的权利。” 梨花女子大学通过树立标注多种语言的告示牌,提醒游客在教学区保持安静,来解决游客引起的危机 看起来在孔夫子告诫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过了几千年,中国人却做着相反的事。 Chen说,这些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会因为自己的一丁点儿事情而破坏规矩。在中国法制并不存在,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的利益行动,也意味着人们对法律没有一丝敬畏。这只有在平民看到他们的领导每天都在破坏他们的法律的地区才会出现。Chen 解释时引用了成语“上行下效”,意思是“阶级较低的人会模仿他们阶级较高的领导的行为”。 人们还要忍受这些糟糕的游客多长时间? 中国和中国人正在为他们糟糕的行为买单。 香港大学民意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最近发现,从11月起香港居民对于北京和内地游客的反感程度增长了40%。 接着,华南早报周三以“什么让香港人如此反感中国大陆和那里的居民?”为题,在网上进行了另一项调查。中午,超过50%的读者将责任归结到“举止差劲的游客”身上。 “中国的政府和旅行社应该主动地教导我们的游客,“Chen说,他建议当局对此和企业单位进行合作。 当说到历史上美国人和日本人在他们刚刚富裕起来,第一次出国旅游时,同样有因人争议的糟糕行为。Chen 说这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借口。 事实上,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国国家旅游局已经编写了一首128个汉字的歌谣,來提醒游客在旅途中保持“举止文明”。中国社交媒体上也激烈的讨论过这个话题,博主对同胞们不文明的举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和批评。 但是很多人对在短期内改善这个问题并不乐观。Wang说,“中国游客在被全世界尊重之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