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Solidot | 中国黑客长期渗透进QinetiQ计算机网络

彭博社报导,与解放军61398部队有关联的中国黑客在多年时间里潜伏在美国国防部间谍卫星、无人机和先进机器人设备承包商 QinetiQ北美的计算机网络内,窃取了大量源代码和机密数据。他们的渗透是如此之深人:只有有新数据写入硬盘,黑客几乎可以实时访问,QinetiQ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inetiQ去年还从美国运输署获得了470万美元的网络安全合同。彭博社称,中国军方可能获得了能让美国先进武器失效的程序代码和设计细节。 2007年12月,美国海军犯罪调查局通知QinetiQ,在该公司总部工作的两名工作人员的笔记本电脑丢失了敏感数据。2008年1月7日,NASA发出警告,称有黑客试图通过QinetiQ的计算机渗透进航天局。QinetiQ把这一系列攻击当作孤立事件看待。黑客的策略非常细致,他们在前2年半时间内窃取了超过1.3万内部密码,入侵服务器,掌握了整个公司如何运作的细节信息。安全公司的调查文档显示,到2009年,中国黑客几乎完全控制了该公司Technology Solution Group的计算机系统,访问了源代码和工程数据。到2010年,QinetiQ其它几个部门也发现了黑客的身影。黑客入侵了QinetiQ的美国陆军阿帕奇攻击直升机和黑鹰直升机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直升机的PIN码。由于没有使用双步认证,黑客就像雇员一样远程登录QinetiQ的计算机网络。到这个地步,QinetiQ的信息安全主管还认为跟踪黑客踪迹是浪费时间。此时黑客的数字足迹已出现在公司首席运营官办公室的计算机中。

阅读更多

纽约时报 |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现金支付

Sim Chi Yi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鄂尔多斯市的一个汽车经销店,顾客正在看宝马车。大宗物品的采购需要大量的百元现钞。 上海——陆林(音译)还记得去年12月的一天,一个中国商人来到他工作的华北一家汽车经销店,买了一辆崭新的宝马5系Gran Turismo(BMW 5 Series Gran Turismo)——完全用现金支付。 “他和两个朋友开着一辆旧的本田(Honda)过来,”陆林回忆道。“其中一个朋友用一个大大的白袋子装着大概6万美元(约合37万元人民币),剩下的钱则被买主装在一个沉甸甸的黑色双肩包里。” Frederic J.

阅读更多

混沌 | 劉細良: 精彩民國人

詩人邵洵美。 我們的歷史教育,總愛推崇歌頌皇朝盛世,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乾隆十全武功,對於分裂朝代,總是多負面描述。但政治上的成功,往往是文化上的專制, 而政治上的失敗,則是文化鼎盛之時。東周禮樂崩壞,春秋戰國群雄並起,思潮學派百家爭鳴,精釆人物輩出。東漢三國武將謀士縱橫天下,東晉南北朝,思想解 放,竹林七賢放浪形駭。南宋偏安一隅,連皇帝文化修養也精彩過人。明末清初遺民抗清,悲壯悲情,但在畫壇上,卻開出了奇葩。 民國在歷史上,一如歷史上所有建都南京的政權,政治上是紛亂弱勢而短暫,蔣介石北伐名義上統一全國,定都南京,成為了民國黃金十年,直至抗日戰爭開始。民 國紛亂的軍閥混戰,同樣成為了中國文化黃金時代。滿清覆亡,中國由舊秩序走向新時代,舊的權威瓦解,思想空前解放,各式新思潮新文化湧現,而代表西方工業 社會的現代文化體制也逐步建立,如大眾媒體、出版社、文學社團。在新舊轉變時代,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民國範兒」,既保有傳統中國民風價值,又追求特立獨 行,回應新時代。 借古諷今 有人歸納成為一種民國趣味,近年更成為一股文化熱潮,內地出版各種關於民國的著作有追述民國早期北洋時代武人,亦有民國奇女子、民國學術大師故事,亦有民 國生活種種,當然更重要是民國主角蔣介石的各種硏究。而王家衞的電影「一代宗師」,亦令人聯想到向民國武林大師們致敬。 這股民國熱,有人認為是對當前政治高壓、社會道德淪喪的反諷,亦有人認為民國的而且確是個精采的時代,從民國人物的事蹟、行為、規範,喚起今日中國人,知 所追求。香港,政治上過去雖與內地分隔,但卻成為民國精神的延續,民國創建者孫中山在香港形成革命思想,四九年後民國精英避居香港,如國學大師錢穆在深水 埗桂林街創辦新亞書院,為傳統文化在大陸之外留一點血脈,數十年後經中文大學發揚光大。詠春大師葉問隱居大南街,教授詠春拳,晚年收了李小龍這個徒弟,令 詠春走向世界。留法博士李彥和將軍隱居香港,任教華仁中學,其子李柱銘成了香港民主運動領軍人物。上海建築師為香港帶來了現代主義風格,南來的紡織航運大 家族將香港華人政治地位提升。 我們與那逝去的民國,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民國範兒 內地作家陳丹青是第一個用「民國範兒」一詞,描述他心目中的民國精神,「曾經存在過的一種趣味、一種風尚、一種美學」,範兒是北京話,有典型及模範的意思。不同人對民國範兒有不同理解,作家張昌華先後出版過四本有關民國名人的傳記,他在新作「百年風度」中這樣說: 「我想象中的民國範兒,應是有品味、有風度、有趣味、個性張揚的人物,但在個人操守上是清白,最起碼是有道德底線的。」 民國人性格張揚、有氣度風骨,傅斯年可以在蔣介石面前蹺二郎腿對話,弱女子施劍翹為報父仇,用十年時間刺殺軍閥孫傳芳,貴公子邵洵美散盡家財搞印刷、出 版。文藝復興式才女林徽因嫁給建築師梁思成,與哲學家金岳霖終生維持柏拉圖式愛情。當我們見到今日中國人的狡詐、機心、軟弱時,原來七八十年前,中國人呈 現的是另一種精神面貌,陌生但真實。 民國多奇人,何解?因為民國人正身處傳統與現代之間,他們既受傳統價值信念所左右,但又接受西方教育及文化洗禮,既懂傳統舊學,又追求現代性,更重要是他 們身處中國鉅變之際,有一個大時代做舞台,供他們一展身段。像徐志摩、林徽因、梁思成、邵洵美、季羨林、傅斯年、胡適,一串響亮名字,全是民國初年出洋留 學的精英,而民國時代的社會,仍保留舊中國尊崇文化知識的傳統價值,回國後成為學術界名人外,也在社會倡議新思潮,推動社會變革。更重要是這群精英之間的 文化生活、趣味風尚,甚至私人感情,也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 文藝復興人 在眾多民國精英當中,要選一個典型人物,我會選林徽因,他兒子梁從誡認為母親是個文藝復興式人物,實不為過。文藝復興式人物如達芬奇,是個全才,繪畫、建 築、解剖、雕塑、機械無一不精。林徽因寫詩,散文、劇本,舞台設計、雕塑,同梁思成一起硏究中國傳統建築,四處考察,用筆繪畫下來,推動營造學社工作。除 卻知識人身分外,她也是當時知識界沙龍名人,一群知識精英圍繞在她身邊,被稱為「太太的沙龍」。成就如此傳奇人物,才以外還有貌,她弱不襟風但容貌有一股 英氣,周旋在她身邊有詩人徐志摩、哲學家金岳霖,建築師梁思成,最終她選擇了梁思成,但與徐、岳二人仍保持友好。徐志摩飛機失事,就是因為趕往北京聽林徽 因一場演講。 中年林徽因 我相信也只有民國時代的水土,才能栽培出這種具知性魅力的女子。林父是晚清留學西方知識分子,民國初年的官員,少女時代林徽因巳因父親工作已居倫敦,在此 認識了劍橋大學的徐志摩,一度相戀,其後林赴美賓席凡尼亞大學美術系攻讀。美國硏究中國史大師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與夫人費慰梅Wilma Fairbank對林徽因推崇備至,認為她敏銳、有洞察力及有創造力,對生活、工作、朋友充滿熱情,費慰梅如此描述林徽因: 「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複雜的琴弦。對於琴鍵的每一觸,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做出反應。」 林徽因在動盪的三四十年代,譜出了美妙樂章,傾盡全力演好了一個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角色,她死於五十年代,避過文革紅衛兵對她個人形象的謀殺破壞,成就了一生傳奇。 摩登貴公子 另一對民國傳奇人物,男的我會選邵洵美及他女友項美麗Emily Hahn, 他們曾幾何時是「上海摩登」代表人物,中國第一美男子,可惜因政治原因,49年後魯迅、丁玲一班左翼作家備受共產黨推崇,在魯迅對立面的現代主義文學家, 則被刻意遺忘,直至九十年代,邵洵美作品才重新在上海出版。 邵在英國劍橋認識徐志摩,本準備攻讀政治經濟學,26年因家事提前回國。他興趣是做詩人,回上海後支持新月派活動,疏財仗義,被稱為滬上孟嘗君。他的家財 主要用在文化事業,開過金屋書屋、時代圖書公司和第一出版社,先後出版十一種雜誌,有詩刊,漫畫、文學、電影,三十年代引進德國最先進印刷機,他是上海都 巿文化領軍人物,但在上海他最為人津津樂道是感情生治。邵洵美娶盛宣懷孫女兒盛佩玉為妻,結婚時轟動上海灘,婚照登在上海畫報封面。項美麗是紐約客雜誌撰 稿人,派駐中國上海,她愛上了邵洵美,也不介意他巳婚及有五名子女,兩人也有共同興趣,向西方推介中國新文學,聯手翻譯沈從文的邊城,又創辦雙語雜誌聲色 畫報及自由譚,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文版,便是在自由譚發表。項美麗在抗戰後離開中國,之後一直為紐約客撰寫專欄,直至九七年過身。至於邵洵美,他在49年 後的遭遇可以想像,三十年代與魯迅等左翼作家交惡,50年代一直投閒置散,窮困潦倒,58年被指為美帝特務而坐牢,62年獲釋,他沒有林徽因幸運,在文革 前離世,66年文革爆發,他又再受批鬥凌辱,68年自殺,終年六十二歲。 邵洵美對三十年代中國文化界的影響及其文學成就,被刻意遺忘及嚴重低估。1936年他寫下一首叫「你以為我是什麼人」的新詩,內容如下: 你以為我是什麼人,是個浪子,是個財迷,是個書生,定個想做官的,或是不怕死的英雄?你錯了,你全錯了,我是個天生的詩人。 民國第一美男邵洵美自拍像 民國京劇名伶孟小冬,外號「冬皇」,五十年代與上海灘幫會大哥杜月笙隱居香港。 原文刊於今期《讀書好》

阅读更多

牛博国际 | 读林昭1958年5月4日给妹妹的信

未名湖畔的痛哭   ——读林昭1958年5月4日给妹妹的信   傅国涌   【感谢在斯坦福大学的朋友为我去胡佛档案馆抄录的林昭档案。】 林昭在未名湖畔 1958年5月4日,林昭还在北大,在给妹妹的回信时,她说,将近5月,未免又有些善感,心绪不宁,懒于执笔。“今天是五四,又是60周年校庆,我只好一清早就躲了出来,这次校庆两年前就开始筹备,原计划邀请世界各著名大学来参加,可是这一年来,又反这又反那,‘烈火’熊熊至今未息,结果是草率得十分不像样。” 她感触更深的是——“五四精神今何在,但见童颜尽白头, 以 北大文坛来说,年来凋落殆尽。”“去年此时《红楼》的工作人员和基本作者大部分都出了问题。今天偶然又知道第一期上“小丫头”的作者亦入了派,我原以为她还是仅存的硕果之一呢”,就连《遥 寄东海》(载《红楼》 1957年7月1日)的作者之一张炯也犯了严重右倾、修正主义,双反中受到批判,但未戴帽子而已。“另一作者谢冕批判揭发了他好多材料,并说过去未早揭发,一是顾惜十年友谊,一是 怕他 (张)党籍成问题,可以想见情况之严重了,然而十年友谊毕竟是没用的,抵不上党性、组织性”,北大中文系的油印小报以此为头条新闻,她看后只觉得无话可说——“臣罪当诛,天皇圣明,我又什么话说的?”张炯、谢冕都是她熟悉的中文系同学,同为学生刊物《红楼》的编辑。反右运动发生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她跟妹妹在私信中继续说,近来北大全校被火“烧”最烈的都是一些颇有真才实学、颇有名声,而性格与世俗难合的老教授们,她所在的中文系又是重点。最初见校刊上报道批判王瑶,她还不觉得怎么,因为平日里不算很熟。后来“烧”到吴组湘(她曾把吴讲《红楼梦》的笔记给妹妹看过),她就很动心,“想去看看他,又不敢,因为他是预备党员,不过入党两年未转正,这次大约保不住了”。不久,火又“烧”到了她的恩师游国恩,“那天同学们都上课去了,我独自在屋里,看了校刊,气得失声痛哭,这些时间以来,我很少流泪,因为哭不出,这次却痛愤难禁,气满心头,凭什么把这些学者这样糟蹋,知道他们还能活多久?望六的人了……可是我仍无话可说。”   即便在大难临头的1957年下半年,她心底仍怀着一线希望,“希望党也许会适可而止地罢手收场”,无情的现实再次粉碎了她了良善的梦想,她在未名湖畔的失声痛哭不只是为由衷的欣赏她的恩师游国恩,更是因残酷、荒谬的现实使她“目击心伤,五内欲裂”。   然而,此时的林昭还比较单纯,对“毛主席”的一举一动仍很关注,信中不只提到——“今年五一很特殊,毛主席第一次不在北京过节,这不免要引起一些猜疑和议论,人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不说而已。”而且她还留意到毛不久前在成都的一个报告,有“思想解放”等说法,尽管大部分是谈经济建设问题。显然,与千千万万“右派”一样,她也没有看清糟踏知识分子的祸首就是毛,所谓“思想解放”也只是要人们完全的降服,全然放弃独立思考罢了。她并没有读懂,对于未来中国的命运、对于她个人的命运,在1958年5月4日,她还没有往太坏处去想,至少未名湖畔依然有她容身之处,她还可以正常的生活、思考和观察。多年后,他在提篮桥监狱想起未名湖的岁月,仍充满依恋和追念——   “未名湖呵,你的名字唤起我多少低徊不尽的联想!几个年头,春夏秋冬,在你身边我度过了一段那么亲切、那么美丽、那么值得我终生记忆的北大人与‘五一九’战斗者的韶光!你的垂柳,你的迎春,你的紫藤,你的槐花,你的千叶桃与黄刺玫。它们听见过我们无邪的欢笑;听见过我们豪情的歌唱;听见过我们战斗的誓言;也听见过我们激越的诗章!……未名湖,未名湖,我们的未名湖呵,作为北大校景的中心组成部分我是如此地熟悉着你,任时间与空间遥相间隔,我只要略一凝神,你的形象便分明在目:别具风姿的小塔,玲珑的石桥、岛亭,垂柳掩映的土山,诗意盎然的花神庙…… ”(1966年12月14—15日《未名湖畔——竞技者语》)   她曾在“组织性与良心的矛盾”中纠结、挣扎过,她曾在《红楼》编辑部开除张元勋的公开信上签名,尽管很快就被北大的“读者”揭发、揪出,毕竟她生活在那个时代环境里,一个一心融入“新中国”红色潮流中的知识青年,然而冷酷的现实最终将她踢出,逼她走上一条觉醒的反抗之路。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无须拔高林昭,似乎她在思想上早就觉醒了,其实,不仅1958年她对现存体制,对导致她和许多身边的老师、同学蒙难的反右运动,都有比较模糊的认识,她的质疑也是不彻底的,虽然她感到这一切令她无话可说,但是到底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她只有朦胧的意识。即使到了1961年10月14日,他短期出狱期间,她也曾被当时的一些主流信息所欺骗,甚至在《个人思想历程的回顾与检查》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过去所持与党对抗冲决现实的态度是一种错误,且具有危害,不值得提倡。今后,在党已经开始进行了政治改革的前提下,作为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青年,我的责任是:尽一切可能热切赞助和实地促进党的政治民主化,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出发确认党的领导,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行诚实的工作,以求和众人一起努力推进社会生活,使之不断出现新鲜蓬勃开朗的局面,并实地以这样的态度与认识,影响自己的朋友,使大家都能在共同目标的鼓舞下向党靠近。……党的政治路线总是已经实地革新了!——像这样一个党,我是可以重新拥护并且觉着值得拥护的了!”   林昭的思想不是一步到位的,她的路是一步步走过来的,她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清晰起来的,最终在提篮桥监狱决绝的斗争中,她洞穿了极权体制的一切把戏,在思想上完全超越了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更令人感佩的其实是她的风骨,她从来没有低下头,反右时她在北大一直被指责为“态度恶劣”,大约她至始至终就未曾真正——那怕在口头上——低过头,有一位领导为此找她谈话,责备说:“你看看,就你们小组(右派)来说,有××、××都比你好!”她冷然作不屑之态道:“领导上还真的相信呀!那都是假的。”领导说:“假的就假的,人家还有个假的,你连假的都没有!有假的总比没有好!” 她说,自己追求思想转变的过程是竭力,如果要承认自己错,必须先确实认识到有错,心口如一,否则上了宗教法庭地球也还是转动。1961年10月是她当时真实的认识,不是强权和压力下的屈服。同一文中她袒露心声:“我企求的是祖国的平安、自由、繁荣和兴旺,不是个人生活无忧的享受、业务上的发展或其他,当祖国大地还沉沉如墨、遍被哀鸿之时,我的心灵永远不会获得自由;我宁愿守着这片土地和自己的同胞们一起忍受苦难、折磨以至一起去死!……”   仅这一点就足以令多少须眉男子无地自容,即使今天有人试图诋毁林昭,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铁铸的事实。真实的林昭,是有血有肉的林昭,有胆有识的林昭,同样是有感情的林昭,1958年5月4日她给妹妹的信中谈到对感情的认识:“不为时代允许的感情,这种感情的产生,本身就是抗拒了时代的——违反时代眼光,爱为时代所否定的人,或采用时代的不同意的方式。我现在是越来越觉得这种感情是不为时代所同情,不过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存在得更执着。”   即使她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留下的文字(不仅给《人民日报》编辑部的长信中有关于柯庆施的“灵”恋,她还创作了20多万字的对话体《灵藕絮语》),也无损于一个战士,一个反抗者,一个思想者的形象。对柯庆施,她其实了解不多,只是报纸的报道和上海人的口耳传闻,就在这封给妹妹的信中,她以友善的口吻提及柯——“他(毛泽东)不久前在成都作了一个报告,……柯市长倒也好,做他的随员到处跑。”尽管我们今天还无法解释她的这些文字,目前能看到的只是她的部分文字,很不完整,更多的档案还被封禁着,我们还无法清楚地知道她在狱中最后岁月的情况。她诚然不是完美的,但她在那个极为险恶的时代,用全部生命资源进行了最后的反抗,并为这个苦难民族提供了超前的思想。我又一次想到鲁迅那句话,“有 缺点 的 战士 终竟是 战士 , 完美 的 苍蝇 也终竟不过是 苍蝇 。”让我们铭记她在未名湖畔的痛哭,记住她走过的那条路,几乎每一步都留下了一个血印。

阅读更多

一五一十 | 抗震忆唐诗,运筹思美剧

作者: 吴澧   本来四月里是要谈谈诗歌的,美国的全民诗歌月(National Poetry Month)嘛。 只是突然就来了芦山4·20地震,至今已有十天。这次抗震救灾,比起五年前汶川5·12地震,反应更快速,落实各项措施也远为有序有效。不过,从网上看到,仍然有不少志愿者反映,灾区各救灾中心物资堆积如山,山里有些村落的灾民却几天才分得一瓶矿泉水。这让老农想起初中语文课上读过的一首唐诗,晚唐诗人曹邺的《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课本上说这首诗是讽刺贪官污吏的。手头不再有当年的语文课本,就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里抄一段吧。 ——“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古人真是猖狂啊!虽说“健儿无粮百姓饥”与灾区的情景有点像,但是,捐献物资“朝朝入君口”的红朝十字会,就连他们背后的美眉,咱也不敢追究啊。红朝十字会说不追查,那就不追查了。 其实,小农当年读书时,还没有见识红朝十字会的真面目,俺对这首《官仓鼠》,倒是有些别的想法。记得在《十万个为什么》和数学课外读本里,遇到过物资分配的运筹学问题。几个点,每一点各有若干吨物资,各点之间相距若干公里,要运出物资若干,如何调配,工作量最小?哪怕只有这点书本经验,也让俺感到“官仓鼠”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就算仓官是好官,他就能保证健儿有粮百姓肥? 试看元稹的《田家词》:     ……     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     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农夫驾着车给官军送粮,结果连牛都被官军吃掉。农夫说:我死了有儿子,牛死了有犊子,保证你们当兵的健儿有饭吃。这未必真是农夫所想,但至少是元稹所想吧?他做地方官,想来会积极送军粮。但是,各地的粮食税缴官之后,怎样尽快地调配到需要粮食的地方,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科学问题。按今日的技术条件,都不见得很容易能做到(或许数学上还没有最优解,咱不清楚),更不要说隋唐时代了。如果当时的人搞得好这样的后勤管理,何至于百万大军征高句丽,一大半人竟是饿死、冻死或陷在沼泽里淹死? 老农后来出国打猪草,见到某些非洲国家,联合国收集的救灾物资运到了,在机场堆积如山,却是发不下去。要靠那些在当地传教的西方教士,领着教徒,唱着圣歌,从村里长途跋涉来搬运。才知道把物资运到官仓,只是容易的那一半工作。真正难的是另一半:把东西送到最需要的民众手上。 俺当然反对横征暴敛,俺当然也反对贪污盗窃,但是,到了今天,仍然是农业社会里的文人思维,把“健儿无粮百姓”简单地归结为征粮太多或仓官太贪,写这种课文解释的人,或许应该去美国军校学点管理,听听那里的格言:外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 照俺猜想,要把各地捐赠的物资往下拨,单靠灾区的民政局是不够的,除非他们早有预案,早就想好了遭大灾时该怎么做。或许民政系统应该和邮政系统联手。不知道四川灾区的邮政情况如何,俺老家山里,邮政系统比镇政府还要往下伸一点。给俺村送信的那个乡邮所,不在镇里,而在离镇颇远的一个三岔路口,跟俺村隔一座山。所里住着两个退伍兵,他们和所负责的几个村子里的人都很熟悉。邮政系统已经有传递信件的路线图,送往哪一村的信件,通过什么县什么镇可以尽快传过去,早有固定流程。利用邮政系统的传递经验,让志愿者把物资运到各邮政点,再让乡邮员通知各村老乡来领。志愿者只要在老乡来领时,做些登记工作。这样效率会高一些。 实际上,这就是把邮政点当作“兵站”,像部队那样,通过各级兵站,把装备给养发到连队。为保护“兵站”物资而搭的帐篷或简易板房,还可以留给邮政系统,代替倒塌的设施。 乡邮员不但熟悉当地情况,而且他们以退伍兵为多,在部队也受过一定训练。让乡邮员与各村联系,对村民的安慰,大概要胜过志愿者,乡邮员毕竟是国家权力的一级代表。他们甚至可能胜过部队,因为乡邮员是不走的,固定在当地的,不说天天吧,至少也定期会来,是心理上可以依赖的。 好莱坞还真拍过一部邮政重建文明的电影,1997年的《邮差》(The Postman), 由曾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凯文·科斯特纳主导兼主演。2013年——哇,就是今年啊!——世界毁于核战,美国只有西北部才有人稀稀拉拉活下来。一位表演莎士比亚戏剧的艺人,被强盗抓住,强迫他入伙。他逃出来后,无意中发现一辆废弃的邮车和大包未送完的信。他本来只想冒充邮差骗饭吃,但在那些孤立的灾后村寨,他一说是新成立的美国政府派来恢复通讯联系的,立即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很多孩子还跟着他加入了邮差队伍。无意之中,他疏通了社会复苏的血脉。最后,联合起来的各村寨,在科斯特纳率领下,消灭了强盗,重组共和国。 《邮差》出来后的第二年,我国也出了一部反映乡邮员生活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题头图:乡邮责任父传子),还得了几个金鸡奖。虽说片子里的老邮递员思想太好,跋山涉水得了关节炎,他责备自己花费国家医疗保险太多了,未免高尚得有点肉麻,不过,乡邮员对山里老乡的重要,电影还是展现得很动人的。 其实古人也很知道邮差的重要。李白《子夜四时歌》的“冬歌”曰: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那冻着手指缝在棉衣里的感情,托邮差(驿使)交给边关的健儿,这一份心理安慰,或许还比粮食和棉衣本身重要些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麻辣总局】人民日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该有人出来担责了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