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萝卜网 | 大学毕业两年现状盘点 现实偏离梦想

苏健(左)和张秋(右)是一对恋人,工作太辛苦,他们经常都有“一起辞职去旅行”的念头。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做全职或半职工作,至今,已工作两年左右。对已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来说,专业与工作之间的平衡取舍始终存在。华商网记者通过走访10多名已工作几年的大学生了解到,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和专业还算对口,但工资普遍比较低,比较累,多数想要辞职。大学时,他们怀揣着太多的梦想,为了不负自己的青春,决战“象牙塔”。可毕业了,才发现梦想被现实瞬间搁浅,漫无目的,找不到方向。即便这样,他们依然奋斗着、理想着、受伤着、享受着…… 自由职业者,毕业2年,“西安合伙人”半年后“拆伙”,最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 杨子轩:自由职业者,毕业2年,最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大学期间学习艺术设计,毕业后他和俩朋友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由于缺乏经验、资金短缺,公司在短短半年后就夭折,“西安合伙人”不得不拆伙。可现在他还是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做自己想做的事,“西安合伙人”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 网编,毕业2年,最后悔没出书。 王惠玲:西安某网络公司编辑,毕业2年,最后悔没有出书。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一直想出一本自己的书,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还希望可以去香港中文大学继续深造。可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业,让她没时间去完成。毕业了,家人对于她考研并不支持,更让这个遗憾继续。 记者,毕业8年,她认为现在的工作太辛苦。 胡镜: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记者,毕业8年,她认为现在的工作太辛苦,要是大学可以重新来过,不想再做整日忙碌的媒体人。 娱记,毕业2年,能见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很享受这个职业。 王磊:娱记,毕业2年,“哎呦,不错!”,是他最喜爱明星的口头禅。西安南郊某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他,自然选择了娱乐记者这个行业。能见到周杰伦是他最开心的事情,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也让他倍感欣慰。 IT男,毕业3年,目前的状态是挣钱、买房、娶媳妇。 苏健:IT男,毕业3年,目前的状态是挣钱、买房、娶媳妇。毕业后他做起了通讯类工作,起早贪黑只为挣钱养家,几个月前,从尼日利亚回国,比去之前沧桑了不少,工作太辛苦,让他有了辞职的打算。 酒店营销策划,毕业2年,工作压力大让她“背不住”。 张秋:酒店营销策划,毕业2年,工作的压力让她感觉快要“背不住”。大学报志愿时她觉得旅游管理可能会十分轻松,旅游着工作是常态。可毕业后她发现,假期、旅游什么的统统没有,应酬、加班等带来的压力却很大,和毕业前想象的工作反差明显。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最想学习服装设计专业。 公司职员,毕业3年,最想做一个旅游美食家。 王宇龙:公司职员,毕业3年,最想做一个旅游美食家,但这个梦想看来并不适合学工商企业管理的他。王宇龙目前在曲江一家公司负责部门的综合管理,工作后最大的感觉就是累,每天6:40就得起床,下午6点下班,周六还得加半天班。虽然月薪有5000元,但他还是想干一份自由、不受拘束的工作。 HR,毕业2年,月薪3000元,薪资低于预期。 小婧:HR(人力资源管理),毕业2年,现为在职研究生,月薪3000元。她认为这个职业比较符合自己的个性,就是薪资低于自己的预期。 行业写手,毕业2年,新闻传播学毕业的她,最想当一名韩语老师。 薛夏妮:行业写手,毕业2年,新闻传播学毕业的她,最想当一名韩语老师。她每天要面对一堆文字,大学期间学习的文化课感觉没有任何用处,对新闻类职业不感兴趣,目前月薪2500元。 程序员,毕业6年,最想成为一名风光摄影师 韩伟:程序员,毕业6年,最想成为一名风光摄影师。西安外国语大学毕业的他,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专业,可毕业后却成为了一名程序员,这让不少了解他的同事大呼“怎么可能”?如果大学能再次选择一次专业,他想学摄影,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成为一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 来源: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30529/detail-30587-all.html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看 那个人在飞

据说是目前为止的四月最强新番,居然是一部描写中国互联网的现实主义作品! ( 下有剧透) 本片的故事背景是,强大又残忍的巨人们被挡在一堵高墙外已经 100 年…… 图!为!百!度! 夕阳如此艳丽,人生如此美好.一个人只要还有机会.为什么要轻易放弃?——《拳头》 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38230/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看,那个人在飞 发布时间:2013/04/09, 14:19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一个真实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与草根 一只鸡的远大梦想 我和我追逐的“中国梦” 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互联网人,你的梦想是什么?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中国男生很少交往美国女生 (@fun4hi) 《敢不敢》带上梦想,一起滚蛋? (@fun4hi) 【愚人节的无节操猜想之一】Animate中国实体店的开业 (@hexieshe) 中国梦想秀:深圳“校服妹妹”闺蜜挥泪演绎《那些年》 (@jdxi) 【中国设计】箭头斑马线 (@ixiqi) 无觅

阅读更多

新浪拍客 | 北京西单地铁“吉他爷爷”

@新浪拍客:“一亿人爱音乐,我是其中一个。不为钱不为利,为快乐而歌唱。”西单地下通道有位75岁的老人,人称“吉他爷爷”,他从2011年起每周都来唱歌,弹着木吉他,面带微笑。年轻人,匆忙生活的你请停下脚步,听一听自己的内心可还有梦想。...

阅读更多

许知远: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不幸的一代

第三排的短发女生说:“我二十一岁,为什么活得却像是四十一岁?每天都被很多压力裹着,论文、GRE、考研、找工作……”因为情绪激动,她的语速急促,像是迫不及待要把胸中的郁结释放出来,她的单薄身躯承受不住了。 这是北京大学的一堂讲座课,我是这堂课的讲演者,台下是新闻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多出生在一九八七年前后,在九十年代后期度过青春期。这二十年经济扩张、物质丰裕、资讯发达、中国日渐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意识形态死亡的二十年。 我们曾本能的相信,这种环境将孕育出更独立、更自由、对世界了解更宽阔的一代人,而他们将把中国社会带入一个新阶段。但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这堂课程像是这一代人困境的某种缩影。在讲课环节时,我发现他们对世界所知甚少,十五年前我读书时被认定为必须知道的人类历史和重要人物,他们几乎都很陌生。 而在交流环节时,他们都抑制不住的表达自己的受挫感,他们感觉到社会的巨大压力,不相信个人的意志与力量,感到自己一直在遵循别人的要求而生活。诗歌、爱情、理想主义,这些青春必要的元素,在他们的生活普遍性的缺席。 接触的时间短暂,或许我的观察不可避免的带有偏见。两天后,我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关于义乌工商学院的“超级毕业生”的报道。这所学校的副院长是个狂热学生创业支持者,学生最普遍的创业方式是在淘宝网上开办自己的小店,他们中最成功的一位叫杨甫刚,他二十四岁,刚毕业不久,却已月收入四万元,还僱用六位员工,其中一位还来自名校武汉大学。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此刻,他是这所默默无闻的学院的奇迹和希望。如今,这所学院正变成一所淘宝创业家的乐园,宿舍里堆满了纸盒子、接不完的电话,年轻人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网上——他们是一群网络世界的小商小贩。副院长贾少华则对记者说:“延续培养精英的老思想,那是误人子弟。” 北京大学和义乌工商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两个极端,却陷入同样的困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彻底缺失了。大学失去了独立性,不仅屈服于学业压力,也臣服在社会生存压力之下。而年轻人,这些代表着国家与社会未来的新血液,一方面缺乏灵魂上与知识上的引导者,缺乏保护和鼓励,另一方面被提前推入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竞争中,被挤压和驯服,用自己的青春热情和创造力来交换生存哲学。他们没有被当作一个个人来看待,而只是巨大的经济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我理解那个北大女生的感慨。即使在中国最知名的学府,教育理念也很少被提及。这所大学担负着盛名,却早已交出了原则和信念。日趋严重的教育产业化正扼杀掉它的生命力。它本应是中国最精英的大学,为这个国家提供最杰出的头脑、最富批评性的观念、最具理想主义的青年。但它对于这一使命,视而不见。那些费尽心机考入这所大学的青年,在短暂的虚荣心被满足之后,发现了无穷的失落。 他们渴望在这里被启发,被引导,被激发出生命中最灿烂的东西,并寻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道路。当这一切都没有时,他就只能成为流行观念的俘虏。他要成为别人希望的自己,他要和很多同龄人在同样的社会标准进行同样的竞争,于是竞争就变得残酷无比,他越发迷失了自己。 我也理解贾少华的感慨和杨甫刚的选择。是啊,这样一所学院,既没有传统也没有现实的师资和学生的竞争力,它唯一的优势在于它背靠这个出名的义乌——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地。与其让学生在校园里无所事事四年、或者学习那样僵死的知识,不如让他们及早进入社会。但很显然,贾少华误解了“精英教育”。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僵化、刻板、陈旧,不是精英教育。而他提供的解决之道,或许不再刻板、陈旧,却只是一种带有新的毒性的解药。他使教育彻底庸俗化,事实上,他的方法没给学生带来任何新的价值,学生们只是提前变成了小商贩。他们的成功也是如此脆弱,就像《南方周末》的记者潘晓凌总结的:“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再加上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粘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是,义乌已有太多这样的勤奋小商人,或许他们的很多父母都是如此,那么这所学院的存在还有何价值,另一座有个学院名字的批发市场吗? 在某种意义上,二十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或许是最不幸的一代。他们生活在物质、资讯过分丰沛、精神与价值却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是一个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的年代,目的和意义却消失了的年代。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6558/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许知远: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不幸的一代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6/27, 12:27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日本政治家表示:年轻人的‘铅笔’太小了 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 年轻人,你该知道这些 邪恶小漫画:阻止不了的年轻人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徐小平:天使投资对年轻人创业很重要 (@yixieshi) 年轻人快速成为百万富翁的方法!! (@fun4hi) 调查显示:92%的年轻人在厕所使用手机 (@yixieshi) 原来233333是哈哈的意思,我跟不上年轻人了 (@fanjian) 15 家年轻人最想去的科技公司,前3名你应该猜得到! (@ipc) 无觅

阅读更多

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摘要: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 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 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 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的学生不下几万。聊到两地学生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美国的教育,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鼓励小孩敢想、敢做。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只要你想到、你做到、你充分努力了,那你一定会得到!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 中国学生多数都没有梦想 本报记者 董月玲 李斐然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2月01日 破解美国“高考”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 “中国人民破解了美国的教育体系”,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并转发了去年5月29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文中提到一个叫马振翼的美籍华人。 10年前,马振翼在加州创办了一家叫“星腾科”的教辅机构,为高中生升大学提供咨询及考试培训服务。2009年,这家机构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分支。10年来,“星腾科”帮助数千华人学生,进入梦寐以求的美国名校。 美国顶尖大学究竟是怎样招生的?与国内只看分数的高考比有啥不同? 春节前,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栋高层写字楼里,我们采访了深谙美国大学录取之道的马振翼。他笑呵呵地说:“美国各大学,都有一套挑选未来优秀人才的系统,而我们就是在不断破解它。”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 今年34岁的马振翼,在台湾出生,小学即到美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在华尔街干过,还当过高中老师,后来自己创业。他身材高大、壮硕,长了个像成龙一样的鼻子,人很健谈,说话语速极快,少有停顿。 “咨询,就是聊天啦。跟大陆学生谈话,我最头痛的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马振翼说。“差不多”、“马马虎虎”、“还行吧”,这些孩子回答问题时,大多三言两语,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交谈起来特别费劲。问他们为啥想去美国读书,回答基本上就是:那边教育先进,科技发达,学成后报效祖国;想以后去华尔街当证券分析师;要不就是父母让去的,看别人都去等等。总之,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说得很表面化。 “我看不到他们的灵魂,听不到他们内心的声音。”面试100个学生,有80多个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想干什么。 有天,一个从银川来的男孩,让马振翼眼前一亮。 这个男孩姓杨,他在北京见到马振翼时,已经高中毕业快一年了,没有上大学。他的父亲是个工程师,家庭收入中等。小杨的父母觉得,孩子只要能进美国排名前三十的大学,就很满意了。可聊了没多久,马振翼就在心里说:这是哈佛要的人才啊! 小杨长相普通,但给人的印象很阳光,善于表达,“聊他的经历,让人感觉很有趣、很兴奋”。他是从农村出来的,7岁之前,都生活在一处沙漠里。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天空常常是黄色的。 跟绝大多数天天备考的高中生不同,小杨花了很多精力,忙乎一件喜欢的事:做NGO(非政府组织)。他说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知道那些农村孩子需要什么,也懂他们的心理。 “像西部农村的学生,不仅缺乏物质资源,更缺少精神资源。他们需要资助,我要帮他们,哪怕是很小的帮助。”他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多的时候,他甚至召集到一百来个志愿者。 “我很看不惯地方上一些公益组织的腐败做法。他们把公益当成生意做,挂羊头、卖狗肉,以慈善的名义捞钱,践踏人们的爱心。”接着,他讲了不少让马振翼大开眼界的故事。 “你们知道吗,他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在哪儿?”马振翼自问自答道,“可贵的是,他看不惯一些公益组织的行为,但他并不只是发发牢骚,而是自己想着去做,去改变,亲手创办一家NGO。” 在中国,谁想注册一家NGO,可不是件容易事,何况还是个高中生。“NGO,明明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可为什么必须挂靠在某个政府部门底下,才给注册。”这是小杨最感纠结、难办的事。 他告诉马振翼,开始特别不顺,跑了很多地方,找了许多人,都没办成。最后,是当地一家媒体出面,帮他挂靠在一个县级单位下边,才算注册上。 “小杨办的NGO,很有创意,是一家网站,一家整合了当地公益资源的网站。”比如,现在有20名可以支教的志愿者,把他们的资料发布到网上,哪家NGO需要,直接联系就可以了,不用到处现找人;再比如物资,像电脑、书刊、过冬衣物等等,都发布到网上,大家支配。这个网站,实际上就是NGO资源共享的平台。小杨告诉马振翼,网站已小有规模,有200多家NGO成为他们的会员。眼下,他们正在做远程教学,想让僻远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杨的另一段经历,也让马振翼很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小杨一个人去了西藏,在牧区与藏民生活了半年。“人生就好像旅行,重要的不是你都去了哪里,而是在旅行的过程中,你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小杨这么认为。 “你就没有很难过的时候?”马振翼问他。 “没有,我喜欢笑。” “你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首先,我是一个热情的人。我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挑战、喜欢自由。还有,如果是我认准的事,我会很执著,一定会去做。” “在你的成长中,有谁给过你好的帮助或建议?” “我爸爸。他一直告诉我,要学会宽恕和帮助别人。” 马振翼问小杨,去美国上大学,最想读什么专业?他回答说:中国经济改革30年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受益最大。而西部,几亿人像是被忽略了。他的故乡,现在依旧落后、贫穷。 “我常常有种无力和受困的感觉。如果能去美国上学,最想读的是经济学。我希望能学到好的知识和理论,将来回到家乡,改变那里。” 这番问答让马振翼很满意。“你们问,美国一流大学,有什么录取标准?这还真没有一个定律。如果硬要套的话,可以这样说:他们要的是将来可以影响世界的人,是具有这种潜力的人。”他飞快地说。 “在这个20岁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潜力。他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这就是他身上的亮点。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包装、制作,而是尽可能地发现、发掘。如果是一颗宝石的话,我只需要把上边遮蔽的杂质去掉,让它闪闪发亮。” 换了口气儿,马振翼又接着道:“影响世界,先看你是否影响了周围的环境,你都做过什么。在美国,高中4年什么都不做,天天关起门啃书本,肯定不行,一定进不了哈佛的。” “试想,一个说自己有领袖才能的人,却从来没做过领导;一个说自己勇敢的孩子,却从来没冒过险;一个说自己很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却从未尝试自己想干的事,那人家怎么能信你呢?” “这个姓杨的小伙子就很棒。看不惯环境,他就自己去做一个NGO。虽然很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克服重重阻力,最后注册成功,募集到善款,这说明他有克难制胜的勇气和能力。旅途中,他能拔刀相助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就很勇敢、很有担当嘛!还有在牧区生活时,他去小学无偿地教书,帮助当地的穷人,这种服务社会的精神,正是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 可是,小杨的考试成绩不理想,SAT(相当于国内的高考)分数满分是2400分,他只考了2000多点儿,申请哈佛能行吗?那可是世界级的竞争啊。据说2011年,哈佛的入学申请人数,升至史上之最。 哈佛对小杨的面试地就在北京。谈话结束时,面试官笑着对他说:“假如你被录取的话,你将是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 最终,哈佛的经济系录取了他,并给了全额奖学金。 “申请者的人生故事,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在美国,到了申请大学最后阶段,学生能下功夫的,只有自己写的申请信了。其他都木已成舟,只有这个,可以努力写得更好。 像哈佛,每年的申请者有2~3万人,录取的只有2000多人。面对成千上万封申请信,一所名校的录取官,读一封信的时间很有限。怎样才能让他们在你的信上多停留一分钟,能否让他们对你留下深刻的、超越刻板分数的印象,关乎申请者的命运。 “关键就是要写出个性、写出彩儿。要一下子吸引住录取官,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强烈地呈现出你的形象和人生理念。”马振翼强调说。 深圳女孩小陆,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日思夜想后,她等来的却是一纸拒录信。读过这封令人沮丧的信后,小陆有些慌了:自己品学兼优,做了不少课外活动,咋还被拒绝了,哪儿出的问题?她去了深圳的“星腾科”求助,希望能找到答案。 看过她的申请资料,留学顾问觉得问题就出在申请信上。在信中,小陆着重描述了她打羽毛球的事。如何重写申请信,她与留学顾问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最后确定重写的内容,是她曾与台湾高中生共同组织的一场两岸对话会。这回,小陆的申请获得成功,她如愿地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你的故事不一定很离奇,但一定要让人感动,要与众不同。”这是马振翼坚持的标准。“星腾科”培训班里有个华裔女孩,父母是开餐馆的,没什么文化,家族中也没有人上过大学。她自己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课余时间都在餐馆里帮父母的忙。她的大学申请信,就写她在餐馆里干活儿、在家照顾弟弟的事儿,写得很生动、很具体。结果,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打动了哈佛录取官。 有记者曾问哈佛大学录取部主任威廉,在年复一年的录取工作中,什么最令他难以忘怀?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阅读申请者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那么真实、动人,你无法伪造。” “在这里,你每年能看到两万多个申请者的真实生活。他们的高中、他们的家乡、他们的祖国、他们喜欢做的事情。还有这些人,在生活中克服困难所取得的成就。任何一个做这份工作的人,都是个幸运儿。因为你有机会看到未来。从这些学生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样子真不错。” 每年春季大学录取过后,在北美华人报纸、网站上,都会出现不少相关文章。那些刚刚结束激烈竞争的人,撰文谈体会、晒心得。 有篇文章,专门讲了一个学生如何成功地写申请信的事。 这个男孩高三时,挑头建起网上论坛,主要用于同学内部交换信息、讨论作业。但好的愿望,却演变出坏的结果。参与者渐众,论坛失控,内容五花八门,有人把一些旧考试题和答案也贴上来。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期末化学考试,考卷与论坛曾贴过的一模一样。 很快,网站被人告发,校方如临大敌。在美国,作弊是很严重的事。作为网管,男孩的成绩单里,不仅多了个刺眼的F——不及格,人还差点被学校开除。 本来,这个男生成绩很好,在全年级500人中排名第一;课外活动也很积极,暑假连续3年做水上救生员,进常青藤盟校十拿九稳。但突然卷入这样一场风波,他连上普通大学都玄。第一次遇到人生路上的挫折,男孩非常沮丧。有段时间,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他的大学申请信,写的就是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原本是一件不光彩的经历,却让他写得非常积极、正面。信中写道:“在这几个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不是学微积分或莎士比亚,而是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责任、荣誉、正直和诚实。 “我很庆幸这么重大的事件,发生在我人生的早期,这使得我有一生的时间来吸取教训,完善自己。我成熟了许多,并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人。我学到,责任和正直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品质。在我年轻时遭到这样的教训,终归比我长大后遇到、并使我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要好很多。 “从这一点看,我的人生眼界变得宽广了。我不再将视野局限于不惜任何代价都要上大学这一点上。从此,我人生的眼光更长远,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也改变了。” “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它除了分数外,还能看到什么?” “假如我在国内读高中,可能就废了。”马振翼这么讲他自己。 他在台湾读小学那会儿,教师是可以体罚学生的。不好好念书,老师可以用藤条抽学生手掌。“错一个字,打一下。错了300个,就打300下。我没有一周是不被打的。”至今,最让马振翼耿耿于怀的是,一个男老师骂过他:你是我教过的最笨的学生!这让他很没有自信心。 到美国上学后,人也没多少起色,还是老样子,玩、混,就是不念书。到初中为止,他转了7所学校。直到上高二,遇到一个教数学的白人女老师。 “她对我特别有耐心,像妈妈一样关心我。在她的课上,我常受到夸奖。我喜欢上了数学,每次考试都考满分,每天作业都做。”后来,她又把马振翼介绍给一个教高年级数学的老师。很快,马振翼学完高中数学,又跑到离家不远的伯克利,修完了大学一、二年级的数学和物理,并顺利通过考试。 申请大学时,马振翼除了数学和物理,其他科目的成绩都很差。既然这个学生,一年跳了好几年的数学课程,肯定不笨,有天分。于是他被伯克利录取,双攻物理和数学。 “是那个女老师改变了我,她给了我自信心。否则,我现在可能还是混。”马振翼当高中老师时,也教数学。他教书的地方,是黑人居住区,犯罪率高,50%的学生毕不了业。 “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启发他的潜力。如果半年里,能有一个学生被我启发了,对数学产生兴趣,那我就成功了。”有个黑人学生,起初很恨马振翼,给他写来死亡威胁信。因为他吸大麻时,被马振翼逮到。半年后,这个学生又写了封道歉信。等马振翼离开这所学校时,这个学生哭了。 “人在年轻时学到的课本知识,可能会被忘掉。但一个启发、一个感动、一个梦想,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从自己读书、教书经历中,马振翼悟出的结论是:教育的重点,就是启发人! 这些年,马振翼在中美两地,接触过的学生不下几万。聊到两地学生的差异,他的回答是: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美国的教育,从小开始就教你发现自我,鼓励小孩敢想、敢做。它的文化也一再告诉人:只要你想到、你做到、你充分努力了,那你一定会得到! 中国的教育,没有给人理解梦想的空间。 “难道高考,就是你的梦吗?可它除了分数外,关于你是谁,你要什么,你想做什么,你的梦是什么,这些能看到吗?没有梦想,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吗?没有梦想,中国能出乔布斯吗?” 《纽约时报》那篇报道说,“星腾科”去年在美国的营收有700万美元。至于在中国有多少,马振翼苦笑道:“我来大陆3年了,还没挣到钱。”但很快,他又乐了。 “假如每年,我都能发掘出一两个,像银川男孩那样的学生,也值了!” 他的想法是:当这些年轻人站在人生的拐弯处、梦想的道口前,自己能在他们身后,用力地推上一把。 源地址: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802752665&owner=425694358 因为盗链严重,而我们服务器带宽有限,所以图片设置了防盗链,请见谅。如果您的阅读器看不到图片,请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即可显示图片。 部分文章附有精彩小视频,如果您的阅读器无法观看视频,请移步原文链接: http://luo.bo/20305/ 本文小编:梁萧 标题: 中国学生没有梦想? 网友评论 发布时间:2012/02/03, 21:00 萝卜网 Copyright © 2010 – 2012 分享国内外精彩网事。 更多精彩欢迎您订阅 http://feed.luobo8.com/ ,欢迎网友 投稿 、推荐文章。 c5d85dad8496c5aa16731e645eaa0010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梁文道:有梦想,但梦想什么? 一个中国学生的一生 视频:梦想并不遥远,路在脚下 人的一生中要有一次为自己的梦想而竭尽全力 中国新生代的学生高中生活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我有一个梦想 (@ermiao) 2012Suara~花凛风月~香港演唱会情人节前开唱 (@hexieshe) 梦想其实并不远!情侣用一辆摩托车踏上梦想旅程,4个月时间从上海开到德国 (@ipc) 学校相册 – 校园妙趣横生的摄影作品!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的梦想吗? (@ipc) 清纯不在!!实拍学生妹酒店陪酒全过程(组图) (@zhishi9) 无觅

阅读更多
  • 1
  • 2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