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律师

BBC | 点评中国:关于革命问题论战的几点看法

近年,在中国,有关“革命”的论战再起,显示中国又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近年,在中国,有关“革命”的论战再起。最近,因韩寒的几篇博文引起的争论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社会各界、乃至官方的学者和媒体都卷入论战,从一个侧面显示,中国又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改革与革命,一个世纪的变奏 十年前,受南美的玻利维亚政府之邀,笔者赴玻参加一个为纪念该国1952年发生的一场在拉美影响深远的革命所举行的题为“二十一世纪的民族与二十世纪的革命”的国际研讨会,作过“从改革到革命,从革命到改革——一个动荡曲折的探寻中国现代性的世纪"的发言,中文稿后刊载于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杂志"。 在发言中,我将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历程归结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循环:从改革到革命,从革命再到改革。 "正象让毛在革命中成功的因素并不一定保证其在建设上的成功一样,让邓小平乃至江泽民在前一段改革中获取成果的因素并不能保证改革的最后的胜利。急剧增长的社会不平等,难以令人置信的腐败,在保护弱势阶层利益和进行政治更迭方面制度的阙如等,都威胁着改革的成功。 直到现在,中国基本上是靠专制的手段维系着政治的稳定,于是在达成某些正面功能的同时也不断生成一系列可怕而令人忧虑的负面后果;1989年的民主运动就是因这些原因产生,在未来我们也无法排除出现一个新的抗议运动的可能。 为中国人民的利益着想同时也考虑到统治集团的利益,一个渐进的和平的政治改革是给中国带来富裕、自由和持久和平的最佳途径。它也是避免让中国经历一场新的革命的唯一方式。” 十年过去,在笔者看来,革命风暴的云朵已再一次在天边积聚,我们已能隐隐听到雷声。这场有关革命的论战本身已在传达这样的信息。一种重要的转折已经出现:革命重新成为一种选项,改革正在失去合法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改革开道,曾有“为改良(革)正名”的讨论;今天,革命似乎也正在被重新正名,重新获取某种正当性,成为一部分人视为中国迈向新生的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要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从改革再到革命? 事实上,笔者曾多次提及:改革可以避免革命,但也恰恰可引发革命,当因改革造成的新的社会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旧的问题不能根除的时候,革命最易产生。革命常常是改革停滞、不彻底的产物。 革命—形式的变化 在当下有关革命的讨论中,一些争执、分歧常常是起因于对革命的不同理解。正如法国已故著名学者H. Mendras在分析传统的农民起义和现代革命的不同时所说:革命是现代性的产物,与传统那种农民造反大不相同,它通过大规模动员造成制度的整体性变更。 从法国大革命起,世界范围内绝大部分的革命是通过暴力完成的,因此也不难理解在有关革命的讨论中时常伴有或隐或显的另一个有关暴力在社会变革中的正当性问题。然而,从捷克的“天鹅绒革命”到“橙色革命”乃至最近的“茉莉花革命”,在以往意含着血雨腥风的“革命”一词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冠以这些优雅美丽的限定词。 时代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的“革命的时代”(借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Eric. J. Hobsbowm语)已让位于一个“民主的时代”,现代的通讯、观念的改变以及因武器的毁灭性能力的发展等等都促成革命事件中行动者行为方式的变化,革命的方式发生转变。但在以大规模社会动员从整体上达成更迭既有体制、突破既有制度框架这一点来看,人们也当然有理由称其为“革命”。 不过,大规模改革也会达成某种体制更改的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九十年代被称为“宁静革命”的民主转型;此外,从毛时代的极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八十年代官方称“改革是一场革命”,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 因此,在我们的相关讨论中,首先需要明确我们所指涉的是何种革命,如果说是传统的大规模使用暴力的革命,姑且不谈可能与后果,从原则上讲赞同者恐怕就有限。但如果是指最近二十年来上述提及的这些革命,在执政者执意不作根本改革的情况下,事实上很可能出现,估计相当多数的人也不会反对。 至于用“改革”来消除积患,本为共识,但之所以在中国丧失动力和合法性,就在于其越来越成为权贵阶层侵害民众权益,维护既得利益结构的说辞;而当具有新的文化特质、具有建设性的维权运动被不断打压,新型的与传统革命者不同的依照法律秩序来维护正义的行动者"维权律师”们不断受到迫害的时候,“革命”呼声再起难道还会让人意外? 革命—条件与结果 中国一旦再爆发革命结果如何,是否具有条件,这是讨论中另外聚焦的一些问题。许多人都有的韩寒式的忧虑:担心一旦大规模风潮骤起,伴随官方的镇压,朝野的冲突加剧,社会秩序的崩解,现有的希望不再,要达成的目标也渺茫,也就是“天鹅绒革命”有其始与形而无其果,向传统的革命滑落,最后玉石俱焚,政客弄权,重建秩序,再次轮回。 显然,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不过,"颜色革命"的结果的可能也同样存在,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其它历史事件一样,对革命的成因和结果我们都无法做绝然的预见,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中行动者的取舍和作为。 所谓的条件也从来是相对而言。内战初起时的中共,许多人也没有会想到中共革命会成功,也认为革命条件不备;“茉莉花革命”成功的一些国家先前是有些条件,但也很难说比中国的今天要好多少,就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埃及广场上的民众不坚持,也不会有穆巴拉克后来的下台。在这一点上,“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倒是有悟性的:历史中较量双方的力量对比常常是在动态中发生转移的。 此外,许多情况下,主张或者是反对革命的精英其心态同身处另外境遇下的民众可能并不一致,只要那些让民众不断受害、受辱的机制和集团继续存在下去,无论一些知识精英从何种立场出发所作的“告别革命”的呼吁,到头来终难阻挡革命声音高涨;而假如正义和利益表达机制能及时得到修补、保障、顺畅,革命的呼声就会转而淡去。这一切,都将取决于今后一段时间官方如何抉择。 回到常识:是脓总该要冒的,就看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候,付怎样的代价了。 本文不代表BBC 的立 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德中关系的两副面孔”

“一个侮辱” 《南德意志报》(2月3日)称刘晓波和高智晟的辩护律师莫少平是”勇敢的人”,”是许多中国异议人士的最后希望”,国安不让他出席德国大使的招待会,”默克尔不得与她想谈话的人交谈,这是一个侮辱。” 该报认为,”这是一次面对两副面孔的访问。一方面代表团之间的会谈充满从未有过的信任,两位总理多年来学会了彼此敬重,温家宝甚至陪同默克尔星期五前往3小时飞机路程的广州。 “在德国,中国文化年刚刚开幕,在汉诺威博览会上,中国是伙伴国家。此外,柏林和北京庆祝建交40周年。1972年的全年贸易额只有现在一天的那么多,德国和中国作为欧洲和亚洲的最强大国家成了伙伴。这是默克尔总理之行的一个方面。” 该报接着写道:”另一个面孔在星期五清晰可见,中国在2012年仍然不是法治国家。德国经济界在与温家宝总理会谈时抱怨进入市场难、官僚障碍多以及非法拷贝德国技术。维权人士发声抗议迫害,比如莫少平的遭遇。” 文章说,默克尔”几乎是无可指责的”,她在与温家宝和胡锦涛的会谈中”非常明确地提到这些问题” 。  该报指出:”中国为监视本国公民所花的钱几乎与军费开支一样多。在特殊情况下,安全部门的行为却没有规则可循。默克尔不仅邀请了莫少平出现招待会,而且也邀请了一位具批评性的艺术家和一位总编,这两位被允许出席。” “做给人看的诚恳” 奥地利《小报》2月3日评论说,”中国领导人很重视德国总理,将她作为’中国的老朋友’来欢迎,宣称她是中国在欧洲的最重要伙伴。然而,谁来决定这个游戏规则,当然是北京自己。默克尔在中国受到了限制。 “德方计划的两个活动–与维权律师莫少平在北京会面以及在广州造访批评性报纸《南方周末》–都未能实现,默克尔没有对这个扰乱正式作出反应,以免直接与东道主对抗,可是,这位将史塔西视作瘟疫的东德出身的政治家是不会开心的。” 《世界报》(2月3日)认为,”接待默克尔的诚恳是做给人看的,掩盖不了中国当局在棘手的公民权问题上的紧张不安,他们甚至甘愿粗暴的对待自己的国宾,在访问期间两次干预,尽管默克尔既没有计划与异议人士会面,也没有公开提到目前在中国藏族地区恶化的警察暴力。” 报道说,”……尽管没有理由限制莫少平的行动自由,当局显示出其无限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将任何公民宣布为未成年人。” “未来的政治重量级” 该报称中国政局”处于将在10月份召开的中共18大阴影下”,将会进入最高层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是”在国外尚未出名的未来的政治重量级”。 该报写道:”日后或许会被证明,会见汪洋是默克尔此次访华最令人兴奋的活动。汪在最近惹人注目,因为巧妙地缓解了持续数月的农民抗议。……当乌坎的抗议事件12月份激化时,汪没有派人镇压而是对抗议表示理解。 “此前他已经同样解决了一系列类似冲突。他是早在2009年就摆脱了不惜一切代价增长这个思想框框的第一位省委书记。” 编译:林泉 责编:邱璧辉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阅读更多

译者 | 《译者》每日原文推荐 – 2012/2/6

以下为每日原文推荐。如果你有兴趣,请参与翻译并将译文寄给 《译者》   ( iyizhe@gmail.com ) 以便与大家共享。欢迎使用 邮件组 、 Google Reader 和推特( @yigroup , @xiaomi2020 )跟踪我们的最新消息。   【时政热点】 《纽约时报》: 三名西藏牧民以自焚抗议当局 ——周五,三名西藏牧民在色达县自焚。这是首次有西藏平民自焚。 《卫报》: 中国切断骚乱藏区的互联网 ——据官方媒体报道,政府切断了四川发生骚乱的藏人地区方圆 30 英里范围内的互联网和手机服务。 路透社分析: 中国尝到了达赖去世后可能会出现的骚乱滋味 ——达赖喇嘛的非暴力主张对藏人青年有一定约束力。但一旦他去世,西藏地区很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骚乱。 《外交政策》: 2012 年需要关注的五名中国异议人士 ——艾未未、倪玉兰、刘晓波、余杰和陈光诚。 詹姆斯敦基金会: 中国残存的自由派人士努力保持自由主义的火种 ——最新一期 的《中国简报》中的一篇文章。本期内还有另外四篇文章,涉及海外劳工安全、乌坎选举与中国宪法、解放军的政工网站、中国太空计划透明度等内容。简报全文( PDF )格式见 http://goo.gl/a5cEI 路透社: 苏丹叛军正在”设法”将被绑架的中国人交送回来 ——苏丹政府证实有一名中国工人在交火中死亡。 路透社分析: 中国的安全伞对于海外公民有一定缺限 ——随着军力增加,中国越来越愿意为保护海外中国人而部署军队。但是专家认为中国仍缺乏解救人质之类复杂行动的能力。 Vox : 我从共产主义政权垮台中学到的七件事 ——俄裔哈佛教授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大概也难逃这样的命运,因此也算是一种借鉴吧。 中国辩论博客:” 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不会是和平的 ?”——芝加哥大学一位教授在 2004 年就曾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是和平的。他认为中国人是优秀的进取型现实主义者,因此一定会在亚洲寻求霸权。 《大西洋》月刊: 中国有互联网战略吗 ?——从胡锡进上推特发言,看中国在互联网 2.0 时代的战略。   【国际外交】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在叙利亚出现屠杀之后,俄国和中国否决了联合国有关议案 ——这事儿大概已经不是新闻了,国外各大媒体也都报了。这里推荐一篇,算是”立此存照”吧。 美联社: 默克尔对中国阻止维权律师见她感到不快 ——警方禁止莫少平律师去参加默克尔的晚宴。默克尔在广州对此表示遗憾,并称中共在异议人士问题上应有自信。   【经济金融】 ZDNet : 中国工人的幸福,意味着平价高科技产品的末日 ——中国的人权和劳工权益改革,将会对高科技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和成本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中国听说博客: 中国是否后悔当初加入世贸组织时的妥协了 ?——世贸组织关于中国稀土出口限额的裁决在中国引起不小反弹,但对于一个利用世贸带来的优惠而实现多年两位数增长的国家,这样的抱怨显得有点矫情。 彭博新闻社: 中国将会主导下一个布雷顿森林协定 ——当世界经济陷入危机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往往也会出现问题。随着欧美经济衰退,由布雷顿森林协议确定的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也受到威胁。新的储备货币很可能会有人民币的身影。 《福布斯》: 中国消费者的崛起 ——自 2008 年之后,外国在华投资的重点就不再是制造业,而是转为服务业。它们把希望寄托在了中国的消费者身上。事实证明这个宝是押对了。   【生活百态】 《纽约时报》: 虽然外国学生在美国院校的比例上升,但他们付的学费其实帮助了本地穷学生 ——以中国学生为主的外国学生占了华盛顿州立大学的 18% ,但他们付出的学费使学校可以为占学校 1/4 人数的本地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 《洛杉矶时报》: 中港之间的彼此指责进一步升级 ——港人指责大陆客不礼貌、抢资源。大陆指责港人太势利。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德中互信加强 人权问题棘手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之间已建立起日益坚强的互信。良好的德中关系对欧洲是非常重要。但是,中国在处理本国公民的事务上让这一关系蒙上阴影。 温家宝热烈欢迎莫克尔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过去几年中,仅有两次陪同他的外国贵宾在中国旅游-这两次都是陪默克尔。2010年7月,他陪同默克尔参观了西安附近的兵马俑。这一次,他陪她到蓬勃发展的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广州。这位要为13亿人负责任的总理其实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对这位将在2013卸任的总理而言,保持和默克尔的接触对中国很重要。 墨克尔受到温家宝的热烈欢迎 当涉及到欧盟事务时,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要接触的首要对象。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欧盟是一个缺乏政治共识、乱七八糟的共同体。中国明白许多欧元区国家债台高筑,并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这些话是默克尔在结束她的第五次中国访问行程后说的。而中国期待,欧洲可以用一个声音说话。 假如情况不是如此,温家宝很明显的宁可和默克尔谈。如果默克尔在中国发表谈话,她不仅是德国的声音,也同时代表着欧洲。 中国也许会多少“回馈”墨克尔的到访 作为对其访问中国的回报,默克尔可以预估,温家宝可能会拿出更多的钱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来帮忙克服欧债危机方面做出一点小小的”表示”:温家宝确实提到了EFSF 和ESM这两个欧元救助机制。就温家宝的说法,中国正在对这两个机制进行”思考”,尽管这种说法对欧洲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不过,北京对欧洲自己可以从困境中脱身的信心似乎有所增加。 温家宝认为默克尔是可靠的,佩服她的毅力,并感谢她对中国的认可。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和默克尔的谈话比原先计划的长很多,这也体现出他对默克尔的重视。这不仅是联邦政府的”自吹自擂”,德国的反对党议员也认可这种印象。中国人比较信任默克尔,因为她对两个体制都很熟悉:民主制度和东德的社会主义。 德中关系影响德国未来发展 默克尔持续改善德国和中国的关系,这对德国的现在和未来都意义重大。因为,如果和拥有3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不搞好关系,今后就会步履维艰。 陪同默克尔访问中国的德国商界领袖和政治人物警告,德国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胡锦涛和温家宝的领导下,这个国家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对内对外开放,这是10年前想象不到的。虽然仍有很多的人还在忍受饥饿,但是北京政府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做到,让成百上千万的人摆脱了贫困。而中国人对于”西方企业会占领全中国”这样的恐惧也越来越少了。 如果没有人权这个棘手的问题,德中关系应该会更好。默克尔此次中国行的确出了一些问题。邀请维权律师莫少平出席德国大使馆的招待会和默克尔会面,这件事对中国当局而言,有点无法承受。国保警察阻止他到场参加,这是对默克尔的一种侮辱。 在陪同默克尔访问中国的人士中有一位中国问题专家对莫少平事件如此分析:德国是否会报道莫少平出席受阻的事件,对温家宝来说一点也不重要。在中国,这件事根本不会上新闻。但是如果莫少平确实出席邀约,肯定会在中国民众中掀起风波,对于温家宝而言,这个问题显然要严重的多。 作者: Kristina Dunz 编译: 邱璧辉 责编: 石涛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中国警方阻止维权律师莫少平见默克尔

 2012年 2月 03日 中国警方阻止维权律师莫少平见默克尔 记者: 美国之音 | 华盛顿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 刘晓波的辩护律师莫少平(资料照片) 中国警方阻止著名维权律师莫少平2月2日(星期四)前往德国驻中国使馆,参加为默克尔总理举办的酒会。莫少平本来还应邀在酒会之后单独跟默克尔见面。 莫少平律师对美国之音说,德国驻华使馆官员星期一亲自给他送去正式邀请,他也接受了邀请。 警察在星期四下午去莫律师的办公室,告诉他奉上级指示,他不能去出席这个酒会。警察坦白地说,他们这么做并没有什么法律依据,只是奉命行事。 AP 德国总理默克尔 警察还说,开十八大之前,要保证局势稳定。莫少平律师说:“当局阻止他跟默克尔见面首先是对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再者,跟外国领导人见面,是国外了解中国国情的渠道之一。我会客观介绍中国法律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 莫律师指出,当局这种做法只会产生负面影响。警察在他的办公室坐了3个小时后离开。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中房原董事长呼吁小产权房征房产税!网友:柿子捡软的捏,怎么不提议去征收豪宅税?

【翻车现场】“从厉害了我的国,到砸锅卖铁,一路征程一路高歌”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