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审查

言论丢失啦

言论审查,通常指某些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其他控制机构对被认为是有害的、敏感的、或是不合适的演讲及其他公共言论的抑制,而审查(Censorship)也被认为是精神,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暴力形式。中国是言论审查的大国,从新闻媒体到互联网内容,无处不存在着言论审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中国当局也开发出一套被称为“数字极权”的言论审查模式。

中国数字空间收藏

我们要言论自由真理馆老大哥馆

CDT视频 CDT播客 CDT大事记 404文库 CDT电子报 CDT征稿 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收录文章

德国之声:不许怀念–南都5.12社论作者遭停职

国际记者联会昨日发表声明报道,《南方都市报》纪念5.12地震三周年社论《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的作者宋志标,目前已被停职。国际记联促请南方都市报停止自我审查并确保该记者不会被辞职。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纪念日,中国《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不足1400字的文章,以诗歌一样凝练的语言表达对遇难生命的哀思,其中亦有隐讳声援曾在震后到四川调查”豆腐渣工程”和遇难学生的艺术家艾未未的内容,被很多香港媒体及外媒关注,也被众多网民在网上转发和传播。广州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新媒体人高明将这篇文章录制成配乐音频作品发布至网上。 《南方都市报》因此篇文章获得了赞誉,有网友在微博上写道:”正是你及你的同仁们的不懈坚持,才时刻提醒我们与文明的距离”;”在这样一个警察国家里,仍然有那样高贵的诗句出现,实在掩盖不住内心的狂喜!” 就在此时,有南方报系传媒人在新浪微博透露,这篇社论的执笔编辑宋志标”暂时被停职,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都不能再写社论或版面评论”,暗示他已有可能”被辞职”。德国之声了解到,近期中共常委李长春和宣传部长刘云山将到广东,南都报社高层对宋志标的处分,有可能是在中国大的新闻管制背景下的”自律”行为。 国际记联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对此感到失望和愤怒,要求南方都市报坚守新闻自由的立场,不要成为自我审查的工具,令新闻自由受到极大的损害,也要求该报停止自我审查和确保该记者不会被辞职。 “等待事件的明朗化” 德国之声首先打通《南方都市报》总编辑曹轲电话,向其询问国际记联发布的关于宋志标停职的消息是否属实,曹轲要求记者将国际记联声明发送至他的邮箱,称要看过之后再做回复,后来记者多次拔打曹轲的电话但未接通。 德国之声也试图和事件的主角宋志标取得联系,他表示目前是等待的状态,不方便接受外媒的采访,几天后的定论会让事情明朗化,他同时也表示理解和尊重很多媒体及公众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及赋予的意义,但他对由此可能对评论部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 宋志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媒体同行,也向德国之声表达了他作为媒体人的愤慨,他认为目前的中国媒体人处在最逼仄的媒体环境中,很多媒体人在默默坚守,试图通过文字传递真实新闻和公众声音,但在中国当局的新闻管控下,加之媒体行政主管本身的自我阉割和审查,让很多的媒体人被缚住手脚,中国新闻渐呈萎顿状态。他觉得作为新闻链条中的记者和主笔,遵守了严格的新闻流程,如果文章真的被中宣部门认定违规,也应该由报社的领导担当责任。 “期待南都坚守媒体人的责任”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国际记联(香港)和中国区代表胡丽云,她说是通过中国内地传媒人了解到这个消息的。另外国际记协还获悉,南方都市报准备关闭报社的评论版。这是南都从奥运之时就开始酝酿的计划。 胡丽云认为:”自从中国的茉莉花革命发生后,中国的记者和作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如果写出和公共利益相关的事情,都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压力来自官方或者媒体老板,对记者来说,并不清楚新闻报道出来后,会不会引起’负面影响’,所谓’负面影响’就是当局界定这个事情不可以报道,怕引起混乱的状态出现。所以今年和往年相比较,新闻环境更加紧张。” 胡丽云也认为南都作为中国新闻前沿的媒体,一直比较坚守新闻底线和适时打出擦边球,积累了良好的公信力。但近些年他们面对新闻主管部门也有恐惧的状态出现,自我审查严重。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报纸,应该明白他们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难道只是一个国家、或是某个官员所发布的命令?还是他们的读者?期待他们坚守媒体人的责任。她也呼吁报社高层应该保护自己的员工。 “用惩罚个体的办法作为恐怖工具” 德国之声也采访了香港新世纪出版社的创办人鲍朴,他认为中国目前在传统媒体、网络、出版等领域的新闻管制成为一种常态:”南都社论的风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常态,那就是没有任何言论自由。其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时候,当局并没有明文规定媒体人什么样的文章不能写,而是记者或评论人写出文章后,一旦出现社会效果,然后当局就会惩罚个人,这样就会造成,下一个记者或评论人在写作之前就会考虑后果是什么,这是一个最要不得的’制度’–没有明令,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普通的媒体’自律’,这类似一种恐怖工具。” 鲍朴也认为对于报纸来说,评论版是最能汇聚公众意见和声音和传递主流价值的平台,报社高层或中国当局应该从这里倾听声音、尊重美好的人类价值。 来源: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5092961,00.html

阅读更多

岳路平:司马南像小丑,不是他的问题

司马南像小丑,不是他的问题。 不断看到香港和其他境外媒体把我跟司马南对立起来,而且越来越升级。逼得我不得不放下一些手头的事情,去了解一下这个被安排好了的“对手”。 看了司马南批艾的视频(在网上可以找到3段,但是第一段打不开了,不过已经有热心人整理成文字传到一些论坛,我完整看了),还看到司马南非常煽动、煽情地批评袁腾飞的视频。 他看起来的确很滑稽,整个场面看起来相当荒诞。 不过,其实司马南的口才是挺好的,逻辑也很清晰,看起来是练过的。但是为什么看起来还是滑稽呢?我稍微一想,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场没有对手!听众基本上不可能听到对手的反驳。在这种独角戏里,司马南当然无可争议地会取胜。 如果那个“四月网”张罗的辩论现场,坐着司马南、艾和主持人,而不是司马南、王文和主持人,那么司马南看起来就正常了。 林语堂他在一九二五年《语丝》上发表《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一文,说“费厄泼赖(英语Fairplay的音译,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赛)”精神在中国最不易得,我们也只好努力鼓励,中“泼赖(比赛)”的精神就很少,更谈不到“费厄(公平)”…… 没有想到80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不能“费厄泼赖”、公平比赛。 我在那篇目前已经“跑路”的“声明”中说,艾的事件,不能理解为一个孤立的法律事件。而是中国政府的“RENQUAN相对论”跟西方主流的“普世价值观”的辩论。你看,中国政府动用了新华社、环球时报这样的舆论配套措施;西方那一边也有很多媒体加入这场立体的辩论。如果我们纠缠于孤立的艾的问题,一定不得要领。 小时候我们一直接受教育说要“联系地、整体地看问题”,而不要“孤立的、局部地看问题”。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也不能局部了。 其实,现在的主要问题根本不是辩论内容的问题,而是辩论所使用的媒介问题。如果没有互联网这个中介,可能这场辩论很难持续下去。 现在的当务之急,首先要营造一个“公平辩论”的环境,然后辩论的内容才是有效的。否则我们就会不断重复地看到“司马南”们不断上演独角戏。我想,没有一个正常的观众愿意为这种独角戏喝彩,哪怕这个人讲的再好,再有道理。 我还想强调目前已经出现的进步:我的声明虽然被删,但是我的微博仍然健在;比起去年□ □ □ □ □ □ □ □ □ □ □ ,这一次,讨论的范围在增加,有效性在加强。 我呼吁新华社和环球时报等媒体,充分拿出大度的胸怀,展现大国的气度,更加理性、宽容、平和地面对香港和境外的辩论对手。 同时,我也呼吁香港和境外的媒体不要简化此次事件,不要激化矛盾。应该把这次事件理解成为我们民族一次极其难得的理性辩论机会。 双方都应该克制,更加理性,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辩论环境的到来创造条件。 我们是边搭台,边唱戏的。现在的问题是光顾着唱戏了,忽略了现在是最好地搭台的时机。 2011-4-14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8e67f0100qhhz.html

阅读更多

中國評論﹕批臭劉曉波 中共文宣開倒車

【明報專訊】隸屬《人民日報》的《環球時報》昨日刊出2600多字的長文〈劉曉波其人其事〉,官方中新社亦全文轉載,將最近一段時間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口誅筆伐推到一個新的高潮。雖然文中對劉曉波的言行極盡醜化,但對於海內外支持劉曉波的粉絲來說,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實成疑問。 棄鄧小平遺訓 掀批判浪潮 劉曉波獲得和平獎後,官方一方面封鎖各種有關他的消息,另一方面則掀起大批判浪潮,其勢頭之猛超過了1999年對李登輝和李洪志(法輪功創辦人)的批判,接近「六四」後的規模。奇怪的是,官方既然知道文革中的「批倒批臭」在今天只能是一廂情願,只會「愈批愈香」,當局的這種「大批判」的本意令人匪夷所思。既有背於已故領袖鄧小平「不爭論」、「多做少說」的遺訓,也與過去十多年來官方一向的做法大相逕庭,聯繫到近期連篇累牘批西式政改的宣傳攻勢,昨日,新一期《求是》雜誌更刊出題為〈輿論失控:蘇聯解體的催化劑〉的文章,令人覺得北京的文宣策略今年以來似有重大轉變。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