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皮革中的铬危害有多大?

本文作者:田不野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截图,图片来自http://www.oneent.com 自《每周质量播报》曝光了部分药企使用的胶囊中铬含量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之所以胶囊中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黑心企业在制作胶囊时,用工业明胶代替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用的猪皮和牛皮应是未经铬盐鞣制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或新鲜皮、冷冻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详见:“ 胶囊铬超标,明胶又中枪 ”) 那么为什么皮革处理时会用到铬呢?铬对人体健康到底有多大危害? 三价铬、六价铬有不同 从动物皮到皮革,大体要经过四个阶段的处理。首先是预处理,去肉防腐;然后是准备阶段,脱脂脱毛;接下来是鞣制,最后是整饰。其中的鞣制阶段,可以皮革变得柔软和耐用。鞣制的过程,是高价阳离子和胶原蛋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自从1893年美国人马丁•丹尼斯(Martin Dennis)发明铬鞣制法之后,世界上约90%的皮革都是用这个方法鞣制而成的。这就是为什么皮革中会含有大量的铬。 自然界有两种主要的铬的形态,一种三价铬,就是用来鞣制的铬,它是阳离子,带三个正电荷。离子电荷是能发生鞣制的关键,除了三价铬,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三价阳离子,比如三价铁、铝、还有些不常见的,比如锆和钛,都是可以用来鞣制的。只是铬鞣制工艺成熟,性价比高,至今依然统治着皮革及其制品行业。 另一种铬的形态就是臭名昭著的六价铬,它和氧原子抱着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有致癌性,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50-150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的化学物质。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2010年德国新修订的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有六价铬的检出。 网上有传言说,摄入14ppm(ppm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注,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是从孩子到成人的变化,而突变是从男人到女人的变化,对人体影响程度相差甚远)。另外,该传言也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中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工业明胶危害难评估 三价铬的毒性相对六价铬而言要小很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不过,正常人极少因缺铬而致病,并没有补铬的必要。然而,正是利用这一点,1999年,高铬明胶(其特征是含有三价铬,铬含量大于2毫克/千克)在我国被申请成为专利,在这个专利中,明确说明可利用制革工业的铬革边角料制备高铬明胶,并可作为食品和药品的添加剂使用。这个专利还表明了高铬明胶的可能应用范围,包括:皮冻、棉花糖、奶糖、明胶啫喱糖、冰淇淋、酸奶、火腿肠、医药胶丸、医药胶囊、酒类及酱油等产品。 但这个专利在食品、药品行业显然是不可使用的,因为现行的国家食用明胶技术标准(GB6783-94)中明确规定:铬含量不得超过2毫克/千克。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鞣制虽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三价铬和六价铬是共存在皮革中的;第二,毒性较小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东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模拟了皮革明胶的提取,结果发现总铬含量超25倍,六价铬含量超标100多倍。 2010年,河北大学科研人员的市场调查结果表明,15个添加了明胶的食品样品中,有13个超过2毫克/千克的标准,其中10个超过了100毫克/千克。毫无疑问,这些市场上的食品样品中添加的都是工业明胶。 工业明胶的问题并不仅仅在铬超标。在之前提到的皮革处理过程中,防腐时可能用到五氯苯酚,准备工作会用到硫化钠,染色工艺会用到偶氮染料,打光工艺会用到甲醛……所以,无论如何,都不应当在食品和药品中使用工业明胶。 最后,必须要指出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用药安全,是落在国家监管部门肩上的责任。我国既然已经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将铬元素含量纳入检测标准,就应该严格监管,把危险扼杀于源头,而不要每次出事后才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铬革屑和皮边角料提取胶原蛋白的初步安全性分析,孙子重,2006,硕士论文; 2.市场中食品添加剂明胶及添加明胶的食品中铬含量本底调查,刘峥颢等,2010,食品科技; 3.铁-铬结合鞣法生产软革,Keyan等,皮革科技,2009; 4.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mium#Biological_role 注 铬致基因突变机理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 guokr.com ) 健康朝九晚五 主题站《 皮革中的铬危害有多大? 》

阅读更多

绿坝娘眼中的AV什么样?

本文作者:Albert_JIAO 【图为绿坝娘的经典形象】 是不是色情作品,一般人扫一眼心里就有数了。但对电脑来说,它们可不会自己分辨屏幕上那对男女是在谈情说爱,还是在宽衣解带。想让电脑知道哪些东西是不和谐的,还得靠程序员们的调教。不过,想教电脑会看AV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机器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感情,没有性冲动,唯一能接受的只有各种数据,程序员们要做的,就是让电脑识别色情作品特有的数据特征。 识色、辨形、听声 在计算机中,每张图片里的任何一个点都包括亮度值、色相值、饱和度值,通过这三个值的大小的范围,电脑就能识别出“肉色”,进而猜测出图片里裸露的人体皮肤区域。 而那些“色图”相比于正常图片,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画面像素中人体皮肤的颜色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整张图片比较“黄”,确切地说,研究者发现虽然不同肤色的主角在光线明暗不同环境下拍出来的皮肤颜色不尽相同,但是画面里人体皮肤的颜色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暴露的区域图片一般纹理值比较小,颜色比较平滑,这也可以作为判断人体皮肤的依据之一。 【电脑自动识别出图片里的人体皮肤区域。(图片来自原研究 )】 【计算肤色区域的几何关系。(图片来自原研究 )】 当电脑“看到了”图片上有类似于人体皮肤颜色的一些区域之后,需要进一步确定这些区域的来源,看看它们是没穿衣服的女主角,还是来源于正常物体。假设两块黄色区域分别是两条腿或两只胳膊,另外一块区域是人的身体,这些区域的长度值、宽度值必须符合人体的大小比例,之间的位置必须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这些都可以依靠电脑的计算得出结果。如果这些区域之间大小和位置不像是人的身体,就可以排除掉色情图片的嫌疑了。 把肤色和人体构造比例这两招教给电脑是研究者最先想到的解决方案,也是应用得最多的图片自动扫黄方法。凭借这两个简单而有效的主意,美国爱荷华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6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找到裸露的身体》( Finding Naked People )的论文(有点标题党的嫌疑)。 后来,世界各国对于此领域情有独钟的研究人员又想出了各种各样提高识别AV图片准确率的方法。 例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图片进行“小波分析”(编者按:这只是一个数学方法的名称)可以把色情图片里的人体轮廓提取出来,由于同一个女主角可以被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研究者还对提取出的轮廓进行了平移、转动、伸缩的数学变换。接下来,比对被测试的画面提取出的数据和几百张真正色情图片数学变换提取出的信息,两者越接近就说明被测试的图片越可能是色情图片。这样就能让电脑来判定被测试的图片里,不和谐内容出现的概率大小。 【提取图片里的人体轮廓。(图片来自原研究 )】 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的方法里,为了识别电影里是否有限制级片段,可以先分析一下电影里是否含有限制级的声音。他们收集了592段“声优”的声音片段,然后分析了这些声音信号的十几项参数。根据需要被测试的声音片段的各项参数与这些例子的接近程度,可以计算出一个声音片段是“限制级声音”的概率,如果概率足够大,就要检查声音对应的视频画面有没有问题了。 错杀与漏放 在此类研究中,各个研究论文里都提到了作者测试了大量的样本,收集了包括几百部、上千部高清无码的片子和正常的片子(看来这一类研究做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有的研究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不过电脑的人工智能还是经常有失手的时候,把正常的画面冤枉成AV画面,或者让真正的“咸湿图片”漏网,市面上此类的软件也都不免有“看走眼”的问题。 比如下面三张图片就是此类软件算法出错的例子,让无辜的图片受冤屈。图片(a)(b)因为整张图片颜色“太黄”了,很像人皮肤的颜色,被电脑误判;图片(c)大老爷们光着膀子的画面让电脑来区分是否属于色情就颇有难度。此外,动物和雕像的图片也容易被错划入不健康图片。 【让电脑迷惑的图片1(图片来自原研究 )】 与此相反,以下三张应该被处理掉的图片却因为背景颜色纹理过多或者清晰度不够高而漏网 【让电脑迷惑的图片2(图片来自原研究 )】 由此可见,要想给视频和图片来个靠谱的自动分级,还需要让电脑更聪明才行。 PS: 相信以后计算机会在这个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不过至少目前的常用方法,还是通过征募一些有牺牲精神的壮士,进行人工鉴定来实现的。 PPS:当绿坝娘擦枪走火…… 你懂的,有图有真相。 参考资料 1.Fleck, Margaret M., David A. Forsyth, and Chris Bregler (1996) “Finding Naked People,” 1996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2. Haiqiang Zuo, Ou Wu, Weiming Hu, Bo Xu;RECOGNITION OF BLUE MOVIES BY FUSION OF AUDIO AND VIDEO 3.Wang, J. and Wiederhold, G. and Firschein, O;System for Screening Objectionable Images Using Daubechies’ Wavelets and Color Histograms 原文发表于果壳网( guokr.com ) 性 情  主题站  绿坝娘眼中的AV什么样?

阅读更多

用统计方法看纳税人的钱哪去了

本文作者:沐右 纳税人的钱都哪去了?这个几乎人人都关心的问题,却不是人人都能解答清楚。在前些日子,就有人制作了一个视频,给大众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解释: 这个视频制作精良,并且数字详细。相信大家看完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触动。不过要说的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个视频也有一些不恰当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本着死理性的精神,我们不妨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看究竟有哪些瑕疵。 图表里面的统计陷阱 下图(大图点 这里 )是视频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视频制作人以 2010 年度 1.6 万亿的“中央财政支出”制作了各项支出分布图。首先要说明的是,其实 2010 年中央财政支出应为 4.833 万亿1,除了中央本级支出的约 1.6 万亿之外,还包括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等等。视频所指的,应该是中央本级支出2。 对于这种面积图来说,每一块(支出用途)的面积应该和相应的数字(支出费用)成正比,以此表明不同类别的支出之间的费用大小关系。可以看到,左上绿色的“一般公共服务”,左下红色的“武装警察”,中间红色的“公共安全”和右边红色的“国防”,这 4 块区域的面积差不多,通常人们第一眼看到,都会以为这 4 项的支出也相差无几。要是果真这么理解,那就掉入了一个典型的统计陷阱之中,必然会产生错误的印象。 其实只要仔细查看数据12,我们就能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如果把每一块代表的支出费用填在上图里对应的区域里,那就是下图的样子(大图 点这里 ): 这里面,每个小方块的左上角按照2010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里的分类顺序给出了编号,文字下方标出的数字就是其对应的中央本级支出的数值(单位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1)和“公共安全”(4)的面积和实际支出费用差不多,然而,“国防”(3)对应的数字是5176.35,相当于前两者(任意之一)的 6 倍左右,但这里还是用同样的面积来表示,带给人的印象就完全脱离了原始数据所给出的信息,无疑会给读者造成误导。 另一方面,面积和“公共安全”差不多的“武装警察”,其实是“公共安全”里面的一项,如果单独把这一项单独列出来,“公共安全”里面就只剩下不到 180 亿的支出了。类似的,“车辆购置税支出”其实是“交通运输”里最主要的一项,“对外援助”被从“外交”(2)里单独拿了出来。实际上,中央本级支出只有 23 项,上图除了其中的 22 项,还把“武装警察”、“车辆购置税支出”和“对外援助” 3 项从各自的分类里面拿出来,又列算了一次,这种明显的暗示和误导,也正是最常见的统计陷阱( 23 项里面剩余的一项是支出为 0 的“预备费”)。这些不大不小的错误,看上去平淡无奇,其实却暗中改变了人们对整个统计事实的印象。 1600亿实现免费医疗? 视频里提到的另一个会让人吃惊的数据是,全民免费医疗需要 1600 亿。这个数字很值得说道说道。 1600 亿从何而来?实际上关于这个数字的最早新闻源来自《成都商报》,后来不少大媒体均有类似报道(比如 《新京报》 )。这些媒体在报道时,几乎都有这样一句话: 2009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1600多亿,人均1200元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 13 亿 × 1200 ≈ 1.6 万亿,并不是 1600 亿。也就是说, 1600 亿是个口误,很有可能是记者或者编辑的笔误造成的…… 不妨让我们来验证性地看一看,在保持现有医疗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中国的全民免费医疗需要多少钱? 从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里我们能找到,为了实现我们现在的医疗条件,历年来政府、个人和社会(企业等)共计投入的资金数额: 可以看到,政府、个人、社会三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总投入在 2009 年就已经达到了 1.72 万亿3 。再考虑到图中表现出的增长趋势,加上实行免费医疗后不可避免的浪费,免费医疗必然要更多的投入。对于我们国家 9 万亿左右的财政支出来说,这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担。 或许你会觉得上图的数字之间的绝对数量相差比较大,不容易反应出趋势的变化。那不妨再来比较 3 种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看看看它们是怎么变化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图片来自《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个人负担的医疗卫生费用一直增加,最高时在 2001 年达到 60%,之后个人的负担逐年减轻;而政府和社会承担的部分在经过上世纪 90 年代的滑坡之后,近年来逐渐回升。也就是说,虽然免费医疗的可能性不大,但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年年增大,个人相对的医疗卫生负担在逐渐地减轻,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是一件好事。 “我的钱去哪了?”,这是每个纳税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努力搜寻答案的时候,本着科学精神多加考证、谨慎对待,犯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毕竟这个答案会影响到很多人,所以更要谨慎才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力地监督政府。而在面对杂乱而庞大的数据时,如何避免出现统计学上的错误,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注意的。 除此之外,这个视频还有其他一些资料和数字上的细节错误。关于这些,大家可以参看知乎上的一个分析( 点击我 ) 。 相关阅读 一秒钟看穿统计陷阱 主要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0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决算表 、 关于2010年中央本级支出决算的说明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基本情况 5 知乎,王梦雨, 纳税人的钱哪儿去了?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改变目前被动的局面? 本文首发于果壳网( guokr.com ) 死理性派 主题站  用统计方法看纳税人的钱哪去了

阅读更多

胆熊的悲剧

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 作者: 刘夙   即使你不是一个动物权利保护主义者,我想当你听到在中国有几千头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被关在狭窄的笼子里几乎不能动弹,它们的肚子上被活活割开一个口子,被人用金属管子捅进去,而它们因此痛不欲生的时候,你多少也会感到于心不忍吧?是的,正常人在见到和我们的外形比较相似的哺乳动物受到虐待时,都会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恐惧感,从而对这些不幸的动物抱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于是起来大声疾呼,要求那些虐待动物的人尊重他们的免于因看到动物受虐而感到恐惧的权利——也就是所谓的“动物权利”。 为什么这些黑熊会受到这样的虐待?因为人们想获取它们的胆汁。但是如果把熊杀死,一次只能取得一点点胆汁,于是便有天才想到可以用“杀鸡不取卵”的办法获取熊胆汁,也就是把一根导管伸到活熊的胆管内,一旦分泌出胆汁就把它导引出来。不过和一般人的直觉相反,这种活熊取胆汁的残忍作法并不是中国人首创的,而是朝鲜人的发明,中国只不过迅速从友邦学会了这个“技术”而已。根据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王伟的说法,中国是在1982年开始建立胆熊养殖场的,到1996年,胆熊的数目已经达到了7,000只,以后由于国内外的强烈抗议,这个数字才没有再增加,但也没有减少,而是稳定了下来。 动物的胆到底有什么药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么说的:“目者,肝之外候,胆之精华也。故诸胆皆治目病。”简单地说,就是中医认为眼睛和肝、胆有密切的关系,肝胆有问题,眼睛也会有问题;而根据“吃啥补啥”的法象药理,吃胆就可以补胆,补了胆,眼睛的病自然也就好了,所以各种胆都可以明目。那么为什么中医会认为眼睛和肝胆有关呢?原来按中医的五行学说,眼睛属木,肝和胆也属木,所以眼睛就是肝和胆在头上开的窍!这种荒谬的联系在今天当然只能当成笑话听了,举个最简单的反例:有不少胆结石病人动手术割除了胆,甚至还有人动手术割除了部分肝脏,难道这些人的眼睛变得比正常人更差了吗? 动物的胆又被认为具有“苦寒”的性味,而苦寒之药常常是用来“降火”的,偏巧,“火症”里面有一大类叫做“肝火”(今天我们还有“大动肝火”这样的成语),既然是肝的“火”,用胆来治当然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胆又有了清热的功能——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同样是荒谬的。就这样,明目、清热成了动物的胆的两大“药效”。 在各种动物的胆中,为什么熊胆比较受到中医的青睐,这还是一个不好解释的问题。但是在过去,它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的注目;除了熊胆之外,猪胆、牛胆、蛇胆和青鱼胆也常常使用,它们与熊胆合称“五胆”。熊胆在后来之所以一下子受到狂热的追捧,而另外四胆中除蛇胆之外却已经很少有人使用,全在于现代医学的一个并不是很重要的发现。 在解释这个发现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下胆汁的成分。胆汁是由肝脏而不是胆囊分泌的一种粘稠液体,由胆囊将其汇集之后,经由胆总管排入小肠的第一节——十二指肠。胆汁有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是帮助把食物中的脂肪打碎成微粒,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起到这个作用的主要是胆汁酸盐,它的分子就像肥皂分子一样,一端亲水,一端亲油,所以可以在水中聚成微团,把一小滴脂肪包裹在其中,形成乳滴。胆汁的第二大功能则是把肝脏中的一些脂溶性排泄物——主要是胆红素和胆固醇——带离肝脏。在正常的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固醇也是被胆汁酸盐包裹成乳滴而悬浮其中的;如果胆汁成分异常,胆红素或胆固醇过量,胆汁酸盐没法把它们全都紧紧地包住,它们便会在进入十二指肠之前从胆汁中沉淀出来,形成胆结石。 既然胆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过量析出的胆红素或胆固醇,那么是不是可以让胆汁含有更多的胆汁酸盐,来把胆结石溶解掉呢?答案是肯定的。实验发现,口服胆汁酸或其盐,在某些时候的确可以起到溶石的效果,不过这些吃到肚子里的额外的胆汁酸或其盐并不是简单地从十二指肠倒流回胆管中去溶解结石(在正常情况下胆管是绝不会出现倒流的),而是先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到肝脏,再被肝脏和自身合成的胆汁酸盐一起分泌到胆汁里,然后再溶解结石。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口服溶石成了不动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一种方法。 但是,胆汁酸有很多种,包括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等,而且不同动物的胆汁有不同的成分,如人胆汁中的胆汁酸以胆酸、去氧胆酸和鹅去氧胆酸为主,很多鸟类的胆汁中却绝不含胆酸和去氧胆酸,这也是为什么鹅去氧胆酸首先会在鹅的胆汁中发现而得名的原因。熊去氧胆酸,则在一些熊类(特别是黑熊)的胆汁中含量较高,但除了个别例外,在其他哺乳动物的胆汁中却不存在或仅以微量存在。 在这么多种胆汁酸中,如果鹅去氧胆酸是效果最好的溶石药物,那么今天人们祸害最多的就该是鸡鸭鹅等家禽,而不是熊了。不幸的是,实验表明,偏偏熊去氧胆酸的溶石效果比鹅去氧胆酸更好,而且毒副作用也更小,这似乎证明中医偏爱熊胆是有道理的,于是,胆熊的悲剧就这样开始了。今天从胆熊获得的熊胆汁,有的直接干燥成“熊胆粉”,用在中成药里面,但大部分都用来提取熊去氧胆酸了。 然而,这些熊胆汁制品绝大多数都用来治疗胆结石和其他某些肝胆疾病,很少再用于什么“明目”,什么“清热”。这时候,中医支持者其实已经把中医中动物胆原本的用法抛弃了,不过是在用一种野蛮落后的方式获取天然的熊去氧胆酸罢了。可是,熊去氧胆酸并非只能从熊胆汁中获取,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可以很容易把鹅去氧胆酸或其他某些胆汁酸转成熊去氧胆酸,成本并不比活熊取胆汁的方法高多少。这样,中医支持者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悖论:如果你们坚持要用活熊取胆汁,那你们为何却用它来治疗胆结石,而不是按中医理论去“明目”“清热”?如果你们坚持要用它来治疗胆结石,这就等于放弃了中医理论,全盘接受了现代医学的观点,那你们用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好了,为何还要以“天然”为借口支持那些禽兽不如的勾当?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