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制改革

法广 | 中国观察: “乌坎经验”不应被过高估计

香港《苹果日报》署名张华的评论称: “广东乌坎村村民真正一人一票选出自己的村委会,全程公开,还有大批外国传媒前来采访,更有独立义工在场监察,可说是迄今外界所知中国最公正的一场选举,至少比俄罗斯的公正透明,更比香港小圈子选举强于百倍。不过,很多人质疑,‘乌坎经验’与中共治国理念南辕北辙,最后能走多远呢?中共的一大特点就是‘控制’,对任何人、事,组织都要完全掌握。过去二十多年的村民自治只是徒具虚名,名义上,中共已从农村基层政权退出,不再直接委任村干部,由村民自行选出的村委会管理村务。但实际上,全国近六十万个村委会,绝大部份由镇政府或中共村支部操控。这就是乌坎村村民选出真代表后,外界对他们能否履行职责、满足村民要求,心存疑虑。事实上,北京当局及官方传媒一直没对‘乌坎选举’作出评论,以致外界对‘乌坎经验’命运不敢过份乐观。直至三月五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北京出席两会、接受外国传媒采访时,才首次就‘乌坎事件’表态。” 台湾《旺报》的 社论称:“针对乌坎选举,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了两点,一,这不是创新,而是落实法律;二,广东方面会总结经验,用来推动村级组织的建设。这两点说得很实在,如果广东当局说到也做到,反而有着某种‘创新’的意义。”“部分媒体把乌坎村的民主选举称为大陆第一次,其实是错误的。这次乌坎村选举中出现的差额选举、秘密投票间、竞选演说等等被外界称道的作为,其实在大陆村民自治过程中早已不断出现。只不过近年来,或由于地方官员的干扰阻挠、或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崩坏,村民缺少关心村务的动力、甚或由于恶势力把持、贿选等情况,村民自治出现停滞倒退。现在,一方面是乌坎村民透过实践法定的民主权利来维权,一方面是广东当局宣示落实法律的诚意,我们当然希望能带动大陆新一波的、真正村民当家作主的村民自治热潮,甚至进而推动下一步的政治改革,若能如此,乌坎选举就有了新时代的新意义。”“我们深盼乌坎村民和广东当局都能体察到乌坎民主实践对中国大陆政治改革的重要意义,能够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让真正的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在乌坎生根、发展,从而辐射到全大陆,带动民主政治的健全成长。” 香港《东方日报》“神州观察”的评论称:“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甚么救世主,乌坎村民从抗争到重选,不靠神仙皇帝,不靠官僚施舍,不靠命运安排,全靠自己救自己。如果不是数千村民勇敢地站出来,如果不是有组织地、长时间地展开大规模抗争活动,一个小小的乌坎村怎么可能成功迫使广东省当局让步?乌坎村民又怎么可能收回被贪官盗卖的土地?评价乌坎民主选举,一方面应该肯定其意义不同凡响,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民主如漫漫长夜,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乌坎毕竟只是一个小小村落,其民主经验只是特例,示范作用有限,所以不应被过高估计。就在乌坎选举同一天,全国政协发言人赵启正强调,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在现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不会参照西方和台湾模式。由此可见,乌坎民主胜利会否成为吹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目前言之尚早。但不管怎么样,乌坎民主胜利,总算是漫漫长夜里的一点火光,火不灭,心不死,只要继续争取,中国人迟早会见到光明。”

Read More

胡舒立 | 温家宝为何两提《决议》

一次记者招待会问题不少,牵涉方方面面。而温家宝总理在今天的记者会上,在面对两个不同的问题时,同时提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下称《决议》),实在意味深长。 这是继胡/锦/涛总书记去年“七一”讲话以来,再度强调《决议》之重要和不可忘却。此番温总理谈《决议》,有具体的上下文: ——首提《决议》,是谈政治体制改革。 在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有关提问时,他说,“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党虽然作出了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他进而提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阅读全文

Read More

杨恒均 | 解读温总:确立目标,凝聚共识,循序渐进

听完今年两会后温总最后一次答记者会,回顾他过去几年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以及对中国民主化的一系列言论,我认为温总的思路与思想可以归纳为 12 个字:确立目标,凝聚共识,循序渐进。   “确立目标”是温总反复强调的,不管前面加不加上“社会主义”,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民主与法治,尊重人权的现代化国家,至少是近五年来温总发出的再明确不过的信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一个大目标,才有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才能凝聚共识与民心。美国立国之初就确立未来一百年甚至一千年后的伟大目标,都白纸黑字地写在《独立宣言》与《宪法》之中。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最后二十年,中国虽然积累了一些财富,国家与民族却失去了大目标。   “确立目标”是和“凝聚共识”分不开的。没有共识,就无法达成目标。而温总这些年反复宣扬的大目标,不但在体制内乏人响应,就是在体制外,甚至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士中,反映也相当的冷淡。   最大的阻力来自体制内的掌权者。他们担心一旦推出这样的“大目标”,会立刻失去主动权,并导致失去政权。他们相信一旦确立了大目标,民众的积极性就会被空前地调动起来,对通向目标的路径选择与对速度的控制,就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能力。这正是他们害怕的。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利,都不愿意看到这个“大目标”一蹴而就,明天就实现民主,一人一票的民主。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都是抱住权力死死不放的恶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独立思考的人士,他们确实是从民族与国家的角度考虑,担心速度过快会带来混乱,甚至让中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车毁人亡。   这可能是温总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国人呼吁“大目标”的原因,得不到体制内的支持,他希望在民众中“凝聚共识”,反过来促动体制内对他“大目标”的认可。遗憾的是,对温总路径选择的不认同,让很多体制外以及相当多的追求民主的人士也保持了距离,甚至讽刺他是在作秀。   温总的路径就是“循序渐进”:“在中国这样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又必须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温总怎么也想不到,为什么他明明选择了历史正确的道路,是为国为民造福的路,不但在体制内外都无法取得共识,还遭遇了误解,难怪他答记者问时说自己任期内:“确实谣诼不断,我虽然不为所动,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这种痛苦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而是我独立的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对社会感到有点忧虑。我将坚持人言不足恤的勇气,义无反顾地继续奋斗。”   一位总理强调的不是集体性与党性,而是自己的“独立的人格”,感叹不被理解的痛苦,这本身就证明他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立人格”。如果他闷声发大财,甚至像大多数领导人一样,坚决站在民主与历史的对立面,是不是更能获得一些人士的“理解”?   我能理解温总的思路以及他的苦恼。虽然我的思路与表达思路的方式都与他有所不同,但在内心深处,我希望他的路能够行得通。这毕竟是代价最小,利国利民的道路。但我深知,在当今的中国,要想就这种“大目标”与路径达成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项改革的滞后,机会越来越小,也会越来越难。这么多年下来,温总显然也明白这些,于是在最后一次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把希望寄托在人民身上:“我深知改革的难度,主要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中国人觉醒了没有?中国的改革得到人民支持没有?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到底有多少是用在追求民主自由这样的大目标上?   我想以西方的美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为例,解释一下我为何倾向于“确立目标、凝聚共识、循序渐进”的主张。谁都知道,美国的民主自由理念与国家的终极目标几乎在 230 年前建国时就确立了,但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美国民主其实是极其缓慢的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   就拿选举投票来说,只到最近五十年,才最终达到一人一票。而西方所有成熟的民主国家,几乎都经历了这种“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投票权的相当漫长的阶段。思考一下:美国与西方拥有当今比较成熟的民主制度,和这种“循序渐进”没有一点关系吗?你又如何解释当今世界上民主质量相对较差、常常出现混乱的民主国家,人民几乎都是一夜之间得到了一人一票的权利?   再拿台湾来说,“军政、训政、宪政”也是早就立下来的大目标与民主路线图。今天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蒋介石与蒋经国是独裁,死死不肯放弃绝对权力,让“军政”与“训政”持续了那么长一段时间。但当今台湾民主的质量不但在亚洲遥遥领先,甚至公认的超过了比台湾更早实行大选的俄罗斯。这是否和台湾早早设立“大目标”并“循序渐进”走向目标的模式有关?台湾的民主转型也是近 30 年来所有国家与地区中最平和与顺利的,和当权者主导转型,恐怕也是分不开的。   我知道这样说有违“政治正确”,会引来非议甚至攻击,但我相信“确立目标、凝聚共识、循序渐进”是代价最小的转型模式。我也知道这样做有多艰难。新兴的民主国家,从亚洲到非洲,尤其是刚刚发生巨变的中东与北非,几乎没有一个是设立“大目标”,然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走向民主的。集权与独裁政府鼠目寸光,抓住绝对权力不放,只要还有一点苟延残喘的机会,就不愿意向前,哪怕小小的一步。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手里的权力与口袋里的钞票。   但大众与精英们并不是没有责任,他们充满仇恨,毫不妥协,急于求成,寻求复仇多于共识,不是把民主当成追求的目标与理想,而是当成达成个人理想与“夺权”的手段,要就是弄得两败俱伤,要就是让民众看不到希望,更糟糕的是,他们除了口里叫喊的“民主”口号之外,无论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其实与台上的人并无多大区别。西方国家以外地区民主化的经历,多少印证了这类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我希望自己对温总思路的解读不是那么离谱,最后让我们设想一下:经过讨论与辩论,无论左的还是右、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绝大多数中国人达成了一个“共识”,中华民族的最终目标是自由、法治与均富的宪政民主国家。但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客观与主观的),我们也在“循序渐进”的路径上达成了共识:当局不再对追求温总口里“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民主目标的人大打出手;追求民主的人不再要死要活,看不到希望;该制定法律的制定法律,该乡村选举的继续选举,该维权的还得维权;“民主小贩”继续走街串巷……中国社会也因为有了共同的大目标与对通向这个目标的路径的共识,少了对抗与怨气,显得理性、平静与和谐……   这个设想可能变成现实吗?还只不过是我们的幻想?这就得看我们自己以及下一届领导人怎么想与怎么做了。   杨恒均 2012 - 3 - 15 北京   为了理解这篇文章,下面几篇文章不能不读:   《为什么不给每一位中国人发一台电脑》 《专制都是突然倒掉,民主不会一日建成》 《如果再来一场文化大革命》

Read More

金融时报 | 温家宝:警惕文革悲剧重演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离任前尖锐地批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保守官员,他警告称,如果中国不进行政治改革,“文革”会再次上演。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温家宝在其任内全国人大(NPC)的最后一场答记者问上说。全国人大每年只召开十天的会议。 “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温家宝在现场直播的发布会上表示。“‘文革’的错误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温家宝将于今年晚些时候退出掌握实权的政治局常委会。他的矛头指向包括薄熙来在内的一些同僚。薄熙来是中国西南部大城市重庆的市委书记,也是下一届领导班子的热门人选。不过,他的仕途在近期一起涉及重庆市前公安局长的丑闻中受到了打击。 温家宝提到“文革”时期的混乱,听上去是在严厉批评薄熙来在重庆发起的“文革”式运动。成百上千万人在1966-76年间发生的“文革”中遭迫害致死。重庆的运动再现了革命或者“红色”的宣传攻势,而表面上是针对有组织犯罪。 温家宝还就导致薄熙来的前公安局长兼政治同盟王立军下台的丑闻发表了看法,如此公开的发表批评在中共高级官员中并不多见。上个月王立军试图叛变到美国,现在处于中国的羁押之下。 温家宝说:“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 温家宝和胡锦涛主席即将在十年一次的权力交接中卸任,新一代领导人即将上台。中国政治上层中较量正酣,其结果将左右中国未来数年的走向。薄熙来一直谋求进入由9名委员组成的政治局常委会,这是中共权力最大的机构。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贺卫方表示:“显然存在某些(政治)冲突,最重要的冲突是关于党内权力的分配。对中国社会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包括财富分配、腐败和中国对外关系等方面。”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温家宝描绘了一份开明的改革议程,其中包括直选问题。虽然以前温家宝提过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很少使用如此有力的语言谈论这个问题。 译者/和黎

Read More

美国之音 | 温家宝向人民致歉,称体制有问题

 2012年 3月 14日 温家宝向人民致歉,称体制有问题 记者: 黎堡 | 香港 图片来源: 美国之音 张楠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中国总理温家宝说,担任总理职务的过去九年来,他走的路相当不容易,也留下了很多遗憾,包括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他对此负有责任,并感到歉疚。 温家宝在这一届中国人大和政协最后一次年度会议的闭幕日对新闻媒体说,他服务国家长达45年,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也从来没有谋过私利。他说有些事情没有做好,要归咎于自己的能力有限以及体制问题。 任期进入最后一年的温家宝说,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年既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也有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年。他会在余下的任期内尽心尽力,服务人民,坚持到最后一刻,希望借此得到人民的谅解和宽恕。 温家宝近些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中国需要推进政治改革,但是一些人质疑他推动改革的决心,甚至以影帝来形容他的动机和表现。也有一些人认为,在中共核心领导层中排名第三的温家宝难以说服多数领导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