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奇闻录 | 周末段子荟萃 9-8

@hnjhj:为了抗议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新华网按上级指示将奥运主办权授予伊斯坦布尔,中国奥组委表示会和国家主流民意保持一致,届时将前往伊斯坦布尔参赛。 来源: G+ 猜你喜欢 一日段子荟萃 9-3 一日段子荟萃 8-13 一日段子荟萃 8-14 一日段子荟萃 9-5 一日段子荟萃 8-15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中国官媒辟谣习近平带婚戒 网民热议

中国央视最近一个被截图的画面显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二十国集团高峰会时右手无名指戴有戒指,被称为婚戒。随后官方新华网对此进行“辟谣”,称其为虚假消息。而此项辟谣反倒引发网民热议。 新华网星期六发出短讯说,网传“习近平出席G20峰会戴婚戒”为“虚假消息”,但新华网并未说明其“真实消息”的来源。新华网的这一辟谣比起所谓虚假消息本身更引来网民热议。一名网友表示,戴或者不戴婚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值得新华社专门辟谣?就算是个假消息,不理会、不辟谣不行吗?这个假消息传了又会怎么样?还有网友表示,不知中宣部和公安部对造谣者会如何处理?停牌照?还是拘捕法人?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中国企业为什么如此短命?

38岁的微软收购148岁的诺基亚。大家在热烈讨论这件收购本身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个事实:诺基亚竟然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企业都在称“打造百年老店”,真正的百年老店又有几家? 有统计称,截至2012年,在日本,存续超过100年以上的“长寿企业”已突破2.1万家。历史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更有7家企业历史超过了1000年。排在世界最古老企业前三位的都是日本企业。超过200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在欧洲也不少,德国有837家,222家在荷兰,还有196家在法国。就连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百年家族企业也达到1100家。 而在中国,经营历史超过150年的百年企业,仅有5家。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而超过100年的企业还有青岛啤酒、泸州老窖等。 中国企业不仅不长寿,甚至有些短命。有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仅3.7年,而美国企业为8.2年,日本企业为12.5年。 以下我们来从日本企业为什么多长寿和中国企业为什么多短命两方面进行分析。 1、日本企业为什么长寿?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金刚组公司 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叫“金刚组公司”,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司。其创立于公元578年,相当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已有1435年的历史,专门从事寺院建筑业。 金刚组曾经历多次危机,曾多次差点倒掉。第一次是19世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反佛教运动导致许多寺庙被毁,金刚组惨淡经营。第二次是1934年,金刚组传至第37代时,世袭传人无意经营,家族只好任命第37代嫡孙之妻担任“堂主”才让金刚组避免了解体。第三次是二战时期,因为战争,金刚组差点关门,这家坚韧的公司最终通过制造军用木箱才熬过战争时期。第四次危机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1955年金刚组转型有限公司,除建造寺庙、庭园外,开始承办一般建筑,但过度扩张的行为最终引发庞大负债。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金刚组负债累累,终于在2006年宣布清盘。但经过各方努力,新公司最终保持了“金刚组”的名称,并延续了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传统因此而被传承下来。 金刚组虽然结束了家族式经营,但新公司将延续了1400多年的组织结构与经营模式却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下来。金刚组的祖传家业是做“造寺工匠”们的总管,上层有总部和堂主,内部分成多个造寺工匠小组,约5至8人为一组。“堂主”相当于总裁一职,总部则会承接佛寺和神社的建造和修复工程,经过评估各造寺工匠小组能力后分派工作。金刚组内的各小组会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相互竞争,同时又会集中改良固有技术,共同支撑金刚组。各个工匠小组通过相互切磋磨砺来谋求技术的提高。这种引入内部竞争机制,独立但不分散的经营模式,是金刚组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力量。 此外,金刚家族还将建筑工艺的提高与改良作为其生存发展的核心。在1400多年中,金刚组不断吸收中国、西方的新建筑手法,结合先进技术,将其与家族传统工艺相结合。曾参与法隆寺修复的一位工匠如此表述:“等到两三百年以后把这些建筑物拆开的时候,人家负责拆房子的木匠会想起我们这些匠人来。他们会感叹说,瞧这活儿,干得真棒!”对技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支撑金刚组乃至整个日本制造业傲立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工匠达人的亚洲”和“商人的亚洲” 日本经济学家野村进认为,就外部条件来说,免遭欧美殖民地化、未受华商威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外因。相比亚洲其他国家,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既没有因沦落为殖民地而遭到欧美的商业打击,又没有因华人的大量涌入而受到华商的经济威胁。 但究其根本,野村认为,植根于日本文化中的对工匠达人的崇尚精神才是造就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他的定义里存在着两个亚洲,即“工匠达人的亚洲”和“商人的亚洲”。 在日本,家族手工业和制造业的数量非常庞大,据《老店企业研究》统计,在10万多家百年以上的日本老店中,约有45000家是从事制造的。即使古代“士农工商”的身份识别制度非常严格,手工业和制造业却依然能够家族式地传承下去。这是基于日本人对“工匠达人”的喜爱与尊敬。 在亚洲将工匠达人尊为人生目标和典范的国家,可能只有日本。在日本,不论是当权者还是老百姓,都对工匠达人充满了尊敬,并且竭尽所能的厚遇和庇护。 而一些百年企业没落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警惕和借鉴。 金刚组的没落也在其中,8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时,公司大举借债投资房地产,迅速扩大规模。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衰退,其拥有的资产大幅缩水,以致资不抵债,最终被收购。其最大原因是,适应不了泡沫经济出现后产业结构的急剧变化,老字号企业直接受到泡沫经济崩溃后造成的资产价值暴跌影响的打击。究其根本,“多元化经营”被视为老字号店和企业倒闭的最大原因。 在经历过泡沫经济引发的危机后,金刚组的整体战略发生了转变,决定禁止“宗教建筑”以外的一切工程。 200年以上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 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诞生于英国(1554年)。但值得思考的是,今天全球拥有200年以上历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家族企业。90%的日本百年企业都是员工少于300人的中小企业,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经营范围大部分是制作食品、了就、酒类、药品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行业。 日本家族企业多具有“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特点,超越血缘来选定继承人。为了在内部形成竞争激励机制,日本家族企业往往会通过招赘女婿、收养养子等做法,在不分割财产的“总有制”前提下,将没有血缘关系的才干之士立为一家之主。这种制度在全世界非常少见,而其他国家的企业则多采取家族式继承制度。 一方面,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本业。细水长流,连绵不绝,不追求眼前利益的经营理念,使日本的家族企业很少跨界经营。另一方面,用百年时间专注于某个领域也为企业赢得了社会信赖,这种信赖成为长寿家族企业最可宝贵的财富,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诚信经营加上透彻的匠人精神,还有保守的企业经营等也都成为了日本企业长寿的秘诀。 日本企业多依靠“仁爱”、“贵和”等原则,将修身(注重员工终身培训)、齐家(单子继承制与终身雇佣)和治国(对社会负责)三者紧密串联起来,在内部保持了纵向的和谐和横向的弹性,形成了企业“慈”、员工“忠”的日本长寿企业特点。反观正在走向前台的中国家族企业,均分制的继承方法、总经理董事长一手抓的人事体制、极低的员工忠诚度都让我们相形见绌。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也许才是经商的核心。 2、中国企业为什么短命?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大败局》中分析称,“一夜崩盘”是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史上一个甚为奇异的现象,它既在企业界诱发了一场接一场的毁灭性地震,同时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无端浪费。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 (1)制度设计的原因 “起家靠产品,壮大靠制度。”企业原本就是一个依靠各种制度支撑的营利组织。在考察民营企业的各种制度建设中,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忽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很让人担忧的现实。 某些草创型企业很像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开得飞快的汽车。这辆汽车的发动机性能良好,然而除此之外,其他的一切就让人提心吊胆了:司机往往是一个不爱系保险带的“大胆飙客”,汽车的安全气囊是没有的,车胎、方向盘及各种零件更是隐患多多,乏善可陈。 这样一辆高速行驶中的汽车,谁能保证它的安全? 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如同一群人穿越一片长满玉米和充满陷阱的玉米地。穿越者的优胜条件是:他必须比其他的人更早地到达彼岸,同时,他的手中摘取了更多的玉米。为了实现这个双重的任务,他必须在速度、安全及高效三者之间进行一次次的权衡和抉择。这样的权衡和抉择,其实就蕴涵了企业制度设计的全部艺术。 (2)市场环境的原因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市场环境的现状,那就是:对秩序的集体破坏以及秩序对破坏者的报复。 过去的十来年里,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太多的明星企业。它们一方面以一种百无禁忌的勇气创造和放大了市场的需求,成就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创业神话;另一方面,它们的百无禁忌也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的道德规则,使如今的中国市场仍是一个流淌着无限商机却始终缺乏秩序感的竞斗场。 在几乎所有的市场激战中,我们一次次地目睹到这样的景象:惨烈而无序的竞争往往会出人意料地诞生出一位年轻而狂暴的盟主,而很快,一场接一场的“以暴易暴”又让市场最终成为一片无法继续生存的焦土。中国的保健品市场、VCD市场、白酒市场,竟无一例外。从某种意义上,在这样的无序氛围中,任何的坠落、背叛、失踪乃至崩盘,便几乎成了毋庸解释的宿命。 吴敬琏先生曾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制度重于技术。与此相似,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命题:秩序重于利益。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自觉培育企业的道德感及对市场秩序的尊重,已成为所有企业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3)职业人格的原因 一位智者已经不止一次地提出这样的设问了:中国企业家的失败是否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职业人格缺陷”?答案可以说是肯定的。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以及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是一种比较轮廓性的解说。 这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的“职业人格缺陷”,使一代草创型企业家常常陷入一个惊人相似的命运轮回之中。企业往往因决策者职业性格的某些缺陷而发生意外从而遭受致命的危机,一个很可能的结论是,一代草创型企业家的“职业人格缺陷”是最终造成他们被集体淘汰的终极原因。 因此,“一夜崩盘”,看似突然,却是一种综合病症的必然迸发,它有制度的内因,有环境的外因,还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张林两女儿成功离开中国 抵达旧金山

安徽民主人士张林为失学的女儿呼吁遭到逮捕。张林的两个女儿,9月7号成功离开中国,来到美国旧金山。协助他们的姚诚被公安拘留。在美国帮助他们获得签证的朋友、《中国妇权》创办人张菁向记者介绍了情况。 张林1989年就因为支持民运被判刑两年,后两次被劳教三年。2005年因为参加赵紫阳追悼会入狱四年。一直是国保监控的对象。 张林的大女儿儒莉在合肥上大学。今年4月,他为了一家人住在一起,为小女儿安妮在合肥办好入学手续。但是10岁的小女儿上了三天学就被国保带走,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关了三个多小时,又和他爸爸一起关了20多小时,引起网友愤怒。各地律师和网友围观声援,演讲、绝食、烛光晚会活动沸沸扬扬,最后遭公安清场、抓人。 7月张林被以“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刑事拘留。《中国妇权》创办人张菁介绍,当局要把他的小女儿送往福利院。 张菁:“他们这样对孩子的目地在于威胁大人,威胁伸张正义的人。你们要搞民主、搞维权,那可能会威胁到你们孩子的利益。你们的孩子也可能就是这种下场。最后送福利院啊,或者怎么样的。” 张菁联系了美国《妇权无国界》创办人瑞吉(Reggie Littlejohn),后者愿意做安妮的监护人。她们又联络议员给美国国务院写信,要求给安妮签证到美国读书。8月22号,张林刚写完委托书就被正式逮捕。. 两个女儿到南京与母亲会合,三人把自己的手机放在朋友家,然后悄悄去了上海。朋友带着这些手机逛街,让合肥公安以为女儿们是和妈妈在一起。但是大女儿在上海发了两个邮件给她的朋友,公安追踪到他们待的旅馆。一直为《中国妇权》在中国做义工的姚诚是张林的朋友,因为协助母女三人被公安带走。帮助开旅馆的人都受到盘问。好在他们的护照已经委托朋友先藏起来。通过张菁的联系又取回护照。 张菁:“表送上去后,第二天,领馆的人带她们进入领事馆,把手续全部办好,给了她们签证。昨天,送她们上飞机。确定她们上了飞机、离开了中国,才走。这两姐妹从此以后改变了命运。” 大女儿过些时候将来到纽约与亲戚团聚。安妮将留在旧金山跟瑞吉在一起。 张菁:“今天早上瑞吉告诉我,她已经帮她们两个买了健康保险,有什么不适应要看医生的话,她们已经有了保险,不用担心。都安排的非常好的。瑞吉还会带他们去买衣服。” 张菁感慨的说,姚诚用他的自由换来两个孩子命运的转折、一辈子的自由。他们会继续为姚诚和张林呼吁。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阅读更多

凤凰网历史 | 1960年代的亲情:亲儿女不交粮票就不给饭吃

核心提示:父母和孩子之间被粮票划出了深深界限让我终生难忘,起码我们家是这样的。在饥饿面前,彼此斤斤计较着粮票,不交粮票就不给饭吃,哪怕是亲儿亲女、亲兄亲妹也不给。。 本文摘自《血与铁》,作者:老鬼,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到了一九六一年初,最严酷的时刻来临了。 真饿呀!同学们见面就聊吃,聊各种解饿之道,什么多喝水,什么少拉屎,什么用皮带勒紧腰,把胃给勒小,并交流着哪个饭馆的粥比较稠,哪个饭馆的面条给得多,哪个饭馆的烧饼个儿大…… 尽管在北京大街上你看不见成群的乞丐,也没有一具倒毙街头的饿殍,表面上远没有苏联十月革命后那段饥饿岁月恐怖,社会秩序好得出奇,但每一个北京市民都在挨饿。为多吃一口饭,为少交二两粮票,为搞一点高价的糖块,人们可以绞尽脑汁、机关算尽。 商店里卖食物的柜台空空如洗,往日无人问津的糠萝卜,沾着好些泥巴的干藕也全都消失了。以前堆积如山的大白菜,这一年要按购货本定量供应,多烂的菜帮子都有人抢着捡。每人凭本一个月能买二两白糖。盐、肥皂、芝麻酱、粉丝……也全部凭购货本限量供应。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户凭本可买三两瓜子,不要粮票。花生则根本见不着,全都被出口换了外汇。 晚上五六点钟,西单大街上就冷冷清清,行人寥寥无几。饿着肚子,谁有精神逛街?为贯彻市委劳逸结合的指示,学校的体育课、生产劳动课全部停上,老师什么作业也不留,并取消一切课外文体活动。每天下午只上一节课,班会也极少开,让学生们早早地回家。 据官方统计:一九六一年北京市人均肉食消费是八两半,平均每个月还不到一两,是解放以来最低的一年。当时,名义上北京市民一个月能供应二两肉,但根本买不着。常常几个月吃不上肉,肚子里没油水,人就吃得多,中学生一天一斤粮食根本不够吃。 上午上第四节课时,教室里就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氛,连有些女生都坐不住了,屁股扭来扭去的。老师非常理解,下课铃一打,准时下课,一秒钟都不拖延。不等老师离开教室,男女同学们都箭一般冲向食堂,兴奋地喊:“吃饭喽,吃饭喽!” 班里有位伙食委员,一个月一次专门负责统计每人每天的伙食安排,然后报到食堂管理员那里。值日生打饭时按每班每顿饭的总量打。中午有人吃三两,有人吃四两。值日生将主食分到每人碗里,再把菜分到另外一个碗里。我一般都是早三两、午四两、晚三两。我每顿吃完饭后,都要将碗里的饭粒舔得干干净净,而且刷完碗后,还要把刷碗水喝进肚子,将残剩在碗里的菜汤、油星、肉眼看不见的细微饭粒全吃光。可每逢离开饭厅时,依旧有些失落,因为肚子里还很空,半饱都谈不上。看着别人还在吃着、咀嚼着,我就无比羡慕,刹那间觉得大饭厅是世界上最温暖可爱的场所。尽管里面总是弥漫着一股霉烂味儿,但这霉味儿代表着食物,异常地亲切诱人。 我吃饭总是很快,狼吞虎咽,几分钟就结束了。这也是对付饥饿的一个小技巧。吃得快才有充填感,胃突然盛进一堆食物肯定比渐渐往里填更有吃了东西的感觉。所以,单位时间进食量多,对胃神经的刺激才大,因而吃得越快才越解饿、越有饱感。 每天一斤粮食,三顿饭到底怎么分配吃才最不饿?这是我和同学们经常思考、经常切磋的问题。我试过早二两、午四两、晚四两;还试过早四两、午三两、晚三两和早三两、午三两、晚四两……甚至还试过早上不吃饭,中午和晚上各吃半斤,但这一斤粮食无论怎么吃也还是感觉饿。经过反复比较,我依然采用了大家普遍的吃法——三、四、三。为解决上第三节课就饿的问题,我还尝试过早饭只喝三碗粥(一两一碗),不吃干的。这样当时会觉得挺饱,可尿几泡尿后,照样饿。 每个人都被饿得眼冒金星,粮票就等于是生命票,人人都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到哪儿吃饭都要交粮票成为全国各省市通行的规矩,没粮票寸步难行。无论亲戚朋友之间多亲密,在粮票面前也公事公办,吃多少给多少。哎呀,只有挨过饿的人才知道小小粮票的价值,丢一斤粮票可比丢十块钱还可怕!真的,在大街上你若乞讨钱,还能要到两分五分的;你若乞讨粮票,却不会有人给你一两!因为,这等于是从自己饥肠辘辘的肚子里掏吃的啊! 记得听同学们说过:就有邻居因为丢了一个月的粮票而自杀。 领粮票时,人们得一斤一两地数,两两计较,比到银行取钱还在意,不敢马虎。当时豆芽、豆浆、豆腐、豆制品都极少见,即使有,也要粮票。 每星期六回家,保姆首先问我在家吃几顿饭?吃两顿饭给半斤粮票,吃三顿饭就给一斤粮票。我跟这保姆的关系越来越不好,原因就是她只认粮票不认人。 父母发有高干购货本,可以买一些鸡蛋、黄豆、肉等。父亲屋里有一个电炉子,每天早晨他都自己煮牛奶、鸡蛋吃。望着我垂涎欲滴的神情,父亲曾说:“你别不知足,我吃是因为我有这个待遇。你每星期回家吃饭,总比一般老百姓家吃得好一些。你们吃的豆制品、猪杂碎什么的都是单位照顾我的,别老不知足。” 凭良心说,我们家里吃得是比普通市民好,可我仍觉得肚子空空的,总想多吃点儿。 父亲在饭桌上常常若有所思地说:“吃饭七成饱就行了,吃太饱活不长。” 但人挨饿时最渴望的是吃饭,根本无暇考虑寿命问题。只要能吃饱,活不长我也认了。 因为老挨打,我从小就非常害怕父亲,再饿也不敢向他要吃的。 每月学校退我六斤粮票,我要给家里四斤,剩下的两斤,我就上饭馆吃了。记得学校旁边有个小饭馆,门面上漆着绿漆,我常到那儿吃烫饭,连水带饭,又有点儿菜,很解馋。这饭馆里还有一两粮票、五分钱的糖火烧(其实是糖精做的),也相当好吃。我刚开始很不好意思上饭馆,觉得这有点儿资产阶级腐化,董存瑞绝不可能老下饭馆。可我肚皮饿得打鼓,小饭馆门口飘来的饭香味儿,太有磁力,引诱得我一有粮票就下饭馆腐化。 在小饭馆里,我常看见有穿得很破很脏、蓬头垢面的人,专门舔人家吃完了的盘子或碗。尽管人们吃得都很干净,也总会剩下一粒米、一口汤或是一点儿剩菜汁。待这人刚离开座位,舔盘子的就扑过去,拿起碗,用舌头一下一下地舔干净,还把桌子上撒的饭渣,从人嘴里吐出来的嚼不动的肉皮,全都捡起来吃掉了。 这种场面让人心里很难受,饥饿把人饿成了跟狗一样。 学校早早就放学,为的是减少能量消耗。我住校,孤零零地回到宿舍,距离晚饭时间还很长,什么也没心思干,就躺在床上熬钟点,脑子里总离不开与吃有关的念头。我常常幻想科学家有朝一日能发明一种营养药片就好了,吃了不饿,使人类彻底摆脱依赖粮食生存的现状。如果这个发明成功,将比火箭原子弹的发明还伟大、还千古不朽;大饥荒到来,工厂只要多生产一点儿这样的药片即可。 记得当时《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广泛宣传吃代用食品,鼓励人们繁殖小球藻,说小球藻可以做成人造黄豆、人造肉、人造蛋白,营养比真黄豆、真猪肉、真蛋白还高……而养小球藻只要水和阳光,非常经济合算。一时间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那水沟里绿绿的、毛茸茸的、脏兮兮的污物顿时成了宝贝。我对小球藻也充满了希望,以为能很快结束这挨饿日子。可最后却不了了之——市面上根本见不到人造肉,小球藻的养殖只停留在实验室里,从没有大规模工业生产,更没有普及到千家万户。 为了解决吃的问题,人们挖空心思。捋榆叶、挖野菜、捞水草、抓麻雀、养兔子(因兔子繁殖快,还只吃草)。据说一只兔子可以换一辆自行车。不少国家机关还组织人去内蒙古打黄羊,但黄羊数量有限,黄羊肉分到每人头上,只够吃一两顿。 我对付饥饿的招儿是把皮带勒到最紧的一扣儿,把胃的体积勒小。喝完粥后,也像饭馆舔盘子的人一样,把碗舔得溜光。洗碗时,再用水涮涮,将碗里剩的微量粥末溶解进凉水里,再全部喝掉,不让一点点碳水化合物流失。 浮肿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大量喝水,用水糊弄胃所致。 走读同学比我还强些,回到家可以再蹭点吃的,能回旋缓解一下。我一天到晚只靠学校食堂那一斤粮食为生。早三、午四、晚三,多一口也没有。食堂铁面无情啊,馒头、米饭、窝头二两就是二两,只少不多。熬菜青汤淡水,根本别指望能吃到肉。所以我老是饥肠辘辘,被饿得晕头转向。 一有点粮票,我就上饭馆吃掉。学校附近的饭馆我全部吃遍了,知道了哪个饭馆二两火烧个儿大、哪个饭馆烩饼最值。同学间最经常的话题也是交流这方面的信息。据说琉璃厂西街的一家小饭馆肉末面特实惠,有菜有肉、有油星,三两好大一碗。我就专门去吃。即使已在学校食堂吃了饭还要吃,一定要一顿吃一斤多,把胃撑满了,有了饱感才行。 饿了几天后,能狠狠地吃一顿饱饭,也是对付饥饿的一个小技巧。这样平时挨饿还有个盼头,就怕总是半饿不饿的,永远也没吃饱饭的时候,那才绝望。一到月底,本月粮票全都花光,就得熬到下月发粮票。中间只能到小饭馆花一毛钱买一碗萝卜汤喝,暖暖身体,让嘴巴能往肚子里咽下一点儿东西。望着周围人能津津有味地吃米饭、嚼花卷,我无比地垂涎和凄凉。瞎子渴望着恢复视力,囚犯渴望着出狱,而我这时候就渴望着能捡到一张五斤的粮票。 一九六一年四月,中国乒乓球队获得男子世界团体冠军。庄则栋、丘钟慧分获男女子单打世界冠军。学校里流传着这个消息,洋溢着一片喜悦气氛。可是我激动之余,还是忘不了饿,空肚皮没法蒙,它吃不着东西就闹,让你心慌气短。为了一个同学借了我半斤粮票没还,我苦苦思索证据,研究着万一他不承认怎么办?认真考虑怎么抢他一个值钱东西作为逼他还我半斤粮票的办法。 如果这月有节假日,学校就能多退我几斤粮票,我自然想方设法少给家里一点儿,留着自己上饭馆用。比如在家吃两天零一顿只交两斤粮票。但那保姆精得很,她总会发现我少交了粮票而找我要。你欠一顿粮票,她会唠唠叨叨很长时间。每逢我跟保姆发生矛盾,父母都坚决支持保姆,教育我要尊重劳动人民。 这保姆五十多岁,我们管她叫施阿姨,年轻时很漂亮,曾是一老地主的三姨太,爱抽烟,一身烟味,面色蜡黄。她嘴巴能说,特会当面奉承人。对着母亲赞叹:“杨同志心眼儿真好。”对着父亲夸奖:“马同志没一点大官儿架子。”……把父母拍得晕头转向,极宠信她,所以就有恃无恐,敢和我们吵架。她刚来时,因我不爱说话,当面称赞我是“贵人不出语”,现在却为我少给了一点儿粮票,就指责我“自私自利,总剥削家里粮食”。 无论谁来了,要吃饭就得提前通知她,给她粮票,否则没你的饭吃。每顿饭,有几个人她就做几碗米饭,一碗也不会多。菜有时还能剩下一点儿,饭则永远别指望谁能剩一口。记得那时白杨的女儿常来我家(父母是她的监护人)。她若不给粮票,这保姆就真不给她饭吃,并且还把厨房碗柜等锁起来,像防贼一样地防着她。 垃圾箱里,我常常看见父母吃过的饼干包装、高级糖纸、鸡蛋壳……为了保命,他们经常买高价点心吃——那点心极贵,一小盒十多块钱!尽管有高干补助,母亲还是总唠叨粮食不够吃。她解释说:因为她和父亲定量很低,家里客人多,有的客人吃饭不交粮票,所以粮食老亏。 事实上,父母也确实吃不饱。多年后,我从母亲的日记中获悉,当时父亲被饿得浮肿了,大腿一按一个坑。母亲也贫血,营养不良,头晕目眩,根本就写不了东西。因此他们指示施阿姨,孩子回家吃饭必须交粮票。 父母和孩子之间被粮票划出了深深界限让我终生难忘,起码我们家是这样的。在饥饿面前,彼此斤斤计较着粮票,不交粮票就不给饭吃,哪怕是亲儿亲女、亲兄亲妹也不给。 母亲有时候会指示施阿姨把家里的一些剩菜装到瓶子里,让我带到学校吃,粮食却从没给过我一两。 本文来源《凤凰网历史》 —–白衬衫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房屋养老金不要老百姓直接出钱,可不可以理解为‘要老百姓间接出钱’呢?”

【翻车现场】“从厉害了我的国,到砸锅卖铁,一路征程一路高歌”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